摘要:天还没亮,小区里就有灯亮了,这不是谁在加班,是家长在厨房忙活,家长们不是突然喜欢上做早餐,是因为实在买不起早点,一根油条加一碗胡辣汤,在大城市要花十五块以上,小地方便宜些,也要三到五块,但工资涨得慢,物价却跑得快,连续三年都跟不上变化,大家只好算一笔账:买着吃
天还没亮,小区里就有灯亮了,这不是谁在加班,是家长在厨房忙活,家长们不是突然喜欢上做早餐,是因为实在买不起早点,一根油条加一碗胡辣汤,在大城市要花十五块以上,小地方便宜些,也要三到五块,但工资涨得慢,物价却跑得快,连续三年都跟不上变化,大家只好算一笔账:买着吃不如自己动手做。
摊贩的日子确实不好过,房租在涨,燃气费在涨,人工也越来越贵,成本全都堆上来了,价格只能跟着调高。2024年餐饮成本上升了7.2%,但普通人的收入只增长了4.1%,这中间的差额,最后都转嫁到消费者头上。从前早餐是在家里做,后来改到路边摊买,再后来变成连锁店和外卖平台一步步接手,本来应该便宜的东西,现在却成了商家赚钱的大头。一袋面粉六块钱可以包二十个包子,豆子两块五能熬出两升豆浆,可卖出来价钱翻了好几倍,中间那些搬运、租地方、雇人手的费用,统统都由我们来承担。
有人开始行动起来,豆瓣上那个"省钱研究所"小组,最近一下子冒出五千多个新帖子,全是教大家怎么用三块钱搞定一顿早饭,B站上的"厨房生存指南"视频系列,一个月里播放量就超过一千万,年轻人们拍视频展示怎么煮挂面加蛋花,怎么热一热隔夜馒头,蒸几分钟冷冻饺子,简单方便还能填饱肚子,这可不是什么怀旧风气,是现实生活逼着大家这样过日子,冰箱变成了家里的小型厨房,凌晨四点还亮着的灯,其实是一种无声的表达,外卖抽成太高,路边摊管得又严,物价还在往上涨,自己动手做饭反而成了最可靠的办法。
这件事其实和其他人也有关系,老年人每天精打细算地过日子,大学生吃饭尽量节省开销,上班的人常常靠预制菜应付三餐,大家都在想办法省下一点钱。2025年中秋节之后,长三角几个地方试着给收入不高的家庭发伙食补贴,不过名额不多,能领到的人很少。另一边,像瑞幸、喜茶这些牌子,推出了早餐加咖啡的套餐,一份卖十八到二十五块,表面上是图个方便,实际上是把早餐包装成一种中产生活的象征。普通人没有那么多预算,只能天没亮就起床,在厨房里忙来忙去,为自己挣回一点生活的尊严。
我认识一位朋友,以前天天在外面买早饭吃,现在改成自己动手做了,她说这不是因为她变得勤快,而是因为手头变紧了,早上多花十分钟,一个月就能省下两百多块,这些钱可以给孩子买本书,可以用来交水电费,也能留着应急用,厨房不再是什么浪漫的地方,它是在生活压力下让人喘口气的角落,谁都不想早起忙活,可现实摆在面前,物价不会停下来等你,工资也不会追着你涨,只有灶上的火还愿意为你烧热一碗粥。
来源:海边沉醉听涛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