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莫言,其文学成就备受瞩目,作品中展现出的深刻思想和独特叙事风格,为他赢得了广泛赞誉。然而,他对样板戏的评价却引发了激烈的讨论。莫言曾直言:“样板戏与特殊年代相连,驰骋十年,是一个畸形,一个怪胎!” 这样的言论,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波澜。
莫言,其文学成就备受瞩目,作品中展现出的深刻思想和独特叙事风格,为他赢得了广泛赞誉。然而,他对样板戏的评价却引发了激烈的讨论。莫言曾直言:“样板戏与特殊年代相连,驰骋十年,是一个畸形,一个怪胎!” 这样的言论,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波澜。
样板戏,诞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在那个时代,它不仅是一种文艺形式,更承载着特殊的政治和社会意义。莫言的观点,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样板戏的视角,但也促使我们思考:仅从与特殊年代的关联,就能将样板戏定义为 “畸形” 和 “怪胎” 吗?这种评价是否过于片面?
样板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彼时,中国社会正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文艺领域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方向 。1964 年,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举行,这成为样板戏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在这次大会上,一批反映现实生活、具有革命主题的京剧现代戏精彩亮相,如《红灯记》《沙家浜》等,它们以崭新的姿态和深刻的内涵,吸引了众多目光,为样板戏的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发展过程中,样板戏得到了大力推广。从城市到乡村,从舞台到银幕,样板戏的身影无处不在。人们通过观看演出、收听广播、阅读剧本等方式,接触并熟悉了这些作品。在那个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样板戏为人们带来了丰富的精神享受,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时,无论是在学校的文艺活动中,还是在工厂、农村的业余演出里,样板戏的选段都是常见的表演内容。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样板戏在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逐渐走向衰落。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样板戏所承载的政治和社会意义逐渐淡化,新的文艺形式和作品不断涌现,使得样板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加之当时文艺领域对创新和多元化的追求,使得样板戏的传统模式难以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最终在时代的浪潮中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
但样板戏在艺术上有着诸多创新,为传统戏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音乐方面,它大胆融合了多种音乐元素 。例如,《杜鹃山》的唱腔大量运用江西民歌元素,使该剧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听起来清新悦耳,仿佛将观众带入了湘赣边界的独特风情之中 ;《龙江颂》的唱腔则融入了江南水乡风韵,婉转悠扬的旋律,展现出江南地区的柔美与灵动;《奇袭白虎团》里的唱段融入朝鲜民族音乐元素,为作品增添了别样的风格,让观众感受到异国的音乐魅力 。
同时,样板戏还借鉴了西洋声乐艺术中的歌剧元素,如在发声技巧上,采用美声唱法,使唱腔既浑厚圆润,又足够高亮,能够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像《海港》中方海珍的唱段 “想起党眼明心亮”,就运用了西洋花腔女高音的 “跳音” 唱腔技巧,独特的发声方式让这段唱段别具一格,给观众带来全新的听觉体验 。此外,合唱这一外来艺术形式也被巧妙运用到样板戏中,如《杜鹃山》柯湘的唱段 “乱云飞” 采用了女声幕后合唱形式,《沙家浜》里的合唱 “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 等,合唱的加入丰富了音乐层次,增强了感染力,营造出更加宏大的氛围。
在表演形式上,样板戏也实现了突破。它打破了传统京剧较为固定的表演程式,融入了话剧、歌剧、舞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的优点,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以《智取威虎山》中的 “打虎上山” 片段为例,演员通过身段、步态、手势等舞蹈化动作,生动地展现了杨子荣骑马飞奔、纵马上山的英勇形象。演员们的动作刚劲有力,节奏明快,配合着激昂的音乐,将杨子荣的果敢与豪迈表现得淋漓尽致,极大地增强了舞台表现力,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 。这种写实与虚拟相结合的表演方式,使京剧表演更加生动形象,也为现代京剧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样板戏在舞台美术方面同样进行了创新。它打破了传统京剧服装程式化、妆容脸谱化的束缚,引入现代审美元素和表现手法。舞台上的角色服装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不再局限于传统京剧的固定样式,使角色更具时代感。同时,布景的精心设计、道具的具体化,以及灯光、音响等现代舞台技术的运用,为观众营造了更加真实、生动的艺术氛围。在《智取威虎山》中,舞台以东北的林海雪原为背景,高耸的雪山、茂密的森林、崎岖的山路等布景简洁大方又不失细节,配合灯光的明暗变化,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氛围,将观众带入了那个充满惊险与刺激的剿匪场景之中 。
莫言对样板戏的批判言论,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从个人经历来看,莫言出生于 20 世纪 50 年代,成长于特殊的历史时期,那段岁月给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在他的回忆中,样板戏在当时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几乎是文化生活的唯一选择,这种单一性或许让他感到压抑和束缚 。他小时候在村头大喇叭里听《沙家浜》,觉得里面的人永远在喊 “打倒敌人”,没有笑过,没有哭过,像一群被上了发条的木偶 。这样的感受,使他对样板戏产生了抵触情绪,进而在评价时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
从时代情感角度而言,莫言所处的时代,尤其是走出 “十年” 之后,社会思潮发生了巨大转变,人们开始对过去的历史进行反思和批判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样板戏作为特殊时期的产物,不可避免地成为被审视的对象 。莫言的言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对那个特殊时代的否定和批判情绪,他将样板戏视为那个时代的象征,一并进行了批判 。
艺术观念的差异也是重要因素。莫言作为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他的文学创作强调对人性的深入挖掘和对生活的真实描绘,追求文学的多元化和创新性 。而样板戏在人物塑造、剧情设置等方面的模式化和单一性,与他的艺术观念产生了冲突 。样板戏中 “高大全” 的人物形象和简单化的剧情,难以满足他对艺术丰富性和复杂性的追求,这使得他对样板戏的艺术价值产生了质疑。
然而,也有许多人对样板戏持支持态度,他们的观点有着充分的依据。从艺术成就来看,样板戏在音乐、表演、舞台美术等方面的创新是不可忽视的 。正如前文所述,样板戏在音乐上融合了多种音乐元素,创造出了独特的唱腔和音乐风格,为京剧音乐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杜鹃山》运用江西民歌元素,《龙江颂》融入江南水乡风韵,这些独特的音乐融合,使样板戏的音乐更具地域特色和丰富性 。在表演形式上,它打破传统,融入多种艺术形式,增强了舞台表现力,为京剧表演带来了新的活力 。“打虎上山” 片段中演员精彩的舞蹈化动作,生动展现了杨子荣的英勇形象,至今仍令人印象深刻 。舞台美术方面的创新,引入现代审美元素和舞台技术,为观众营造了更加真实、生动的艺术氛围 。《智取威虎山》中精心设计的雪景布景,配合灯光效果,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林海雪原之中 。
样板戏还具有重要的历史记忆价值 。它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承载着那个时代的精神和情感,是对革命历史的生动记录 。对于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样板戏是他们青春岁月的一部分,是他们对过去生活的美好回忆 。许多人至今仍然能够熟练地哼唱样板戏的经典唱段,这些唱段唤起的是他们对那段特殊历史的怀念和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之情 。样板戏中所展现的革命精神,如英勇无畏、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等,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永不放弃 。
看待样板戏,需要以史为鉴,秉持客观、全面的态度。尊重历史是正确评价样板戏的前提,我们不能脱离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来评判。样板戏诞生于特殊的历史时期,那个时代的政治、社会环境对其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当时,样板戏作为一种文艺形式,肩负着重要的政治宣传和社会教育使命,这是不可忽视的历史事实 。只有尊重这一历史背景,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样板戏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它在那个时代所发挥的作用 。
肯定样板戏的艺术成就也是至关重要的。尽管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在艺术创新方面取得的成绩是不可磨灭的 。在音乐、表演、舞台美术等多方面的创新,为中国戏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注入了新的活力 。样板戏对民间音乐元素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自身的音乐表现力,也促进了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它所展现的革命精神,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
我们也不能忽视样板戏的历史局限。在人物塑造、剧情设置和主题表达等方面的不足,反映了当时文艺创作受到的限制 。人物形象的脸谱化、剧情的简单化和主题的单一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从这些历史局限中吸取经验教训,对于当代文艺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它提醒我们,文艺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关注现实,反映人民的心声和诉求 。要尊重艺术创作的规律,鼓励创新,追求艺术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避免创作的模式化和单一化 。
样板戏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产物,既有着独特的艺术创新和文化价值,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 。莫言的评价虽然引发了争议,但也为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样板戏的契机 。在当今时代,我们应该以更加客观、全面的视角去看待样板戏,尊重历史,珍视文化遗产,从样板戏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和启示,推动当代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 。同时,我们也应该鼓励不同观点的交流和碰撞,通过深入的讨论和研究,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历史文化,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文化支撑 。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