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女大学生指老师刻薄媚男!老师教科书式应对,坚决起诉不和解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31 11:28 2

摘要:近日,重庆一位女大学生因为被老师批评了,竟然怀恨在心,在网上造谣诋毁老师,但是她没想到,这位老师可不是软柿子。

文|朝阳山客

编辑|朝阳山客

近日,重庆一位女大学生因为被老师批评了,竟然怀恨在心,在网上造谣诋毁老师,但是她没想到,这位老师可不是软柿子。

面对谣言,老师直言要起诉造谣者,并且坚决不和解,这下,事情真的闹大了。

十月底的大学校园,秋意正浓,本该是安静读书的好时节,可谁也没想到,一堂平常的《经济法》课,竟引起了一场风波。

事情发生在10月28号,那天课上,胡霞老师向一位姓李的大一女生提了一个问题,是关于“子公司和分公司有什么区别”。

李同学大概是一时紧张,没能答上来,在大学的课堂里,这本是件挺平常的事,哪个学生没被老师提问过呢?

网络图片,与事件无关

可接下来发生的事,味道就有些变了,胡老师当时可能也是心急,恨铁不成钢,说话的语气重了些,批评了李同学。

这批评在李同学听来,格外刺耳,她觉得老师太过“刻薄”,还感觉老师有些“重男轻女”,用身份压人。

这心里的疙瘩一旦结下,就很难解开了,这年轻气盛的孩子,受了委屈,心里憋着一股火,总想找个地方说道说道。

网络图片,与事件无关

当晚,李同学没有选择当面和老师沟通,而是转向了那个校园的匿名平台,还有自己的朋友圈。

她在网络上写道,自己被胡老师当众批评了足足20分钟,说老师“上课刻薄”、“媚男”、“以身份压人”。

这一个个词儿,在网络上传得飞快,尤其是在同学们的各种聊天群里,一传十,十传百,大家议论纷纷,原本一件课堂上的小事,眼看就要变成一桩众人瞩目的“事件”了。

事情发酵了一天,到了10月29号,胡霞老师看到了这些铺天盖地的匿名指控,心里大概是既震惊又委屈。

自己严格教学,本意是希望学生能学到真本事,怎么到头来,却成了学生口中“刻薄”、“媚男”的人了呢?这顶帽子扣下来,哪个认真负责的老师能承受得住呢?

在老师眼里,教书育人,师德名声最是紧要,面对这样的指控,胡霞老师当然不愿意就这样算了。

于是,胡老师做出了一个坚决的回应,她直接把那些指控的截图发到了班级群里,没有躲闪,直面问题。

她对着全班同学,更是对着那位匿名的李同学说:请拿出证据来。

胡老师的意思很明显,如果我哪里“刻薄”了,哪里“媚男”了,请你把具体的时间、事情摆出来。

如果拿不出证据,那么对不起,你这样做就是损害我的名誉,我要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清白。

她明确地说,这不是闹着玩的,她已经联系了发布平台,要查出是谁发的帖子,并且把所有证据都保存好了。

胡老师特别强调了一句话,“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她还说,等回到重庆,就会立刻去法院起诉。

同时,她也灰了心,为了避嫌,她解散了课程群,以后课堂上不再提问,也不再布置作业。

说到这里,确实让人叹息,一场误会,竟让一位负责任的老师寒了心,收起了教学的热忱,最终吃亏的,还是渴望知识的学生们啊。

事情到这里还没结束,在胡霞老师发出要起诉的强硬回应之后,那位躲在匿名背后的李同学,终于顶不住压力,在班级群里露面了,她向胡老师道了歉。

年轻人嘛,知错能改,本是好事一桩,可胡老师这次是被伤透了心,拒绝和解。

那位李同学承认自己是因为当时情绪失控,才捏造了“媚男”这个标签,也承认夸大了被批评的时间。

她还想解释,说自己患有“注意力缺陷障碍”,并且感觉胡老师对男生态度确实更温和些。

她这番解释,听起来是想求得理解,但话里话外,似乎又带着一点点为自己开脱的意味。

对此,胡老师直接而明确地表示:“道歉我不接受。”

确实,如果随便一句“对不起”就能了事,那还要法律做什么呢?这轻飘飘的道歉,怎么能洗刷掉那些泼在自己身上的脏水?

胡老师还说,在下课后,李同学曾来找她沟通,当时态度就很冲,甚至自称“老子”,这一切,还有班长在场可以作证。

跟人道歉自称“老子”,这哪里是真心认错的态度呢?任谁听了都火冒三丈。

事情闹得这么大,学校方面自然也知道了,不过,学校的相关部门只是简单地说“已经关注到了,正在处理”,具体怎么处理,却一个字也不肯多说。

就在这时,许多已经从学校毕业的校友们站了出来,纷纷发声支持胡霞老师。

他们说,胡老师教学是出了名的严谨,而且长期以来非常支持女生的成长,在做学术项目时,还曾优先招收女生呢!

这些毕业多年学生的话,也让大家看清了,胡老师“媚男”的指控,是多么站不住脚。

到了这个时候,舆论更是一边倒地支持胡老师维权,要让那个女同学为自己在网络上造谣的行为承担责任。

大家都觉得,胡老师这次坚持用法律解决问题,不只是在为自己讨公道,更是在给所有年轻人上一堂活生生的“普法课”。

据说,胡老师已经通知了学院和辅导员,准备一回到重庆,就立刻向法院提交诉讼材料,她甚至想好了,要把这整件事,当作一个真实的教学案例。

只是,胡老师有点心灰意冷,她表示以后将停止所有的课堂互动,一句“寒心”,道尽了她内心的失望与疲惫。

其实,这件事本来不用搞成这样的。

那位李同学,因为在课堂上受了批评,感到委屈,这本来是可以理解的情绪,但她在网上用“媚男”“刻薄”这些尖锐且不实的标签攻击老师,实在过火。

要知道谣言一旦传播开,会像野火一样蔓延,这些谣言不仅严重伤害了胡霞老师的人格尊严和职业声誉,还惊动了学校,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

网络图片,与事件无关

胡霞老师坚持用法律武器维权,她的那句“如果道歉有用,要法律做什么”,并非得理不饶人,而是在提醒大家:网络世界不是法外之地。

这件事也告诉我们,情绪不是造谣的理由,年轻也不是任性的借口,而造谣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所以,希望大家遇事要冷静,开口之前,多想想后果,无论在现实中还是在网络里,都要谨言慎行,与人为善。

对此,你怎么看呢?

信息来源:

来源:山客杂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