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30日,晨曦微露,牟平区实验小学的校园里早已洋溢着蓬勃的朝气,研学教官以铿锵有力的声音进行行前动员:“今天我们不仅要走进历史现场,更要让地雷战精神在心灵深处扎根!”这番话语如战鼓擂响,拉开了四年级学子海阳地雷战景区研学活动之旅。
大小新闻10月31日讯(通讯员 姜伟丽)10月30日,晨曦微露,牟平区实验小学的校园里早已洋溢着蓬勃的朝气,研学教官以铿锵有力的声音进行行前动员:“今天我们不仅要走进历史现场,更要让地雷战精神在心灵深处扎根!”这番话语如战鼓擂响,拉开了四年级学子海阳地雷战景区研学活动之旅。
车轮上的历史课堂
大巴车缓缓启动,一场流动的历史课随即展开。七十年多前那段烽火岁月由研学老师娓娓道来:“海阳民兵凭借智慧与勇气,创造了踏雷、绊雷、连环雷等三十多种地雷战术,成为胶东抗战的重要力量。”同学们凝神静听,不时低头记录,笔尖在笔记本上沙沙作响。当教官展示历史照片时,车厢里响起阵阵惊叹——粗糙的武器与民兵坚毅的面容形成了强烈对比,无声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
跨越时空的沉浸式体验
踏进地雷战景区,时空仿佛瞬间切换。实景演出现场,爆破声震耳欲聋,硝烟弥漫中,“民兵”们灵活运用地雷战术与“敌军”周旋。四年级六班的王科森同学紧握双手:“看到乡亲们用竹篮、石块制作土地雷,我明白了什么叫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这种跨越时空的沉浸式体验,让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而成为可感可触的生动教材。
纪念碑前的庄严承诺
夕阳西斜,全体师生肃立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花岗岩碑体在余晖中泛着金光,仿佛先烈们不灭的精神之光。少先队员们高举右拳,誓言响彻云霄。这不仅是仪式,更是一次精神的传承。
归途中的思想丰收
返程途中,老师引导同学们展开热烈讨论。“最让我震撼的是民兵们用石头造地雷的智慧。”张杰同学率先分享,“这告诉我们遇到困难要主动想办法。”老师适时引导:“就像你们解数学题,也要发扬这种创新精神。”同学们纷纷点头,意识到革命传统与日常学习竟如此相通。
随着大巴车驶回校园,这次研学画上了圆满句号。但精神的种子已悄然播撒——在孩子们的研学笔记里,在交流时发亮的眼眸中,更在那份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未来的担当里。这次行走的课堂证明,当教育走出围墙,与红色记忆相遇,便能激发最动人的成长共鸣。
责编:刘岩
来源:大小新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