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画先生原创长篇小说《平壤传奇》之开创性研究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31 10:11 1

摘要:十八画先生创作的七十万字长篇史诗《平壤传奇》,以平壤为核心叙事对象,在题材书写、史观表达、叙事范式、文体创新与时空维度上实现了五大开创性突破,彻底重构了平壤的文学叙事格局。本文聚焦作品“第一次”的原创性特质,从“文明生命体”叙事视角、“熔炉史观”建构、“无名者

十八画先生原创长篇小说《平壤传奇》之开创性研究

摘要

十八画先生创作的七十万字长篇史诗《平壤传奇》,以平壤为核心叙事对象,在题材书写、史观表达、叙事范式、文体创新与时空维度上实现了五大开创性突破,彻底重构了平壤的文学叙事格局。本文聚焦作品“第一次”的原创性特质,从“文明生命体”叙事视角、“熔炉史观”建构、“无名者史诗”书写、“文学通史”架构与“未来进行时”叙事五个核心维度,系统探析其开创性价值。研究表明,作品突破了传统城市题材小说的政治符号化书写局限,以跨历史、跨专业、跨文化的创作实践,填补了以平壤为核心的长篇史诗文学空白,为东亚城市文学与全球历史小说创作提供了崭新范式,堪称21世纪东亚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开创性作品。

《平壤传奇》;十八画先生;开创性;文明生命体;熔炉史观;叙事范式

一、引言

在全球城市文学叙事体系中,平壤长期处于“符号化”书写的困境:要么被固化为神秘封闭的政治意象,要么被简化为单一维度的意识形态景观,缺乏真正触及文明本质的系统性、史诗性书写。现有城市题材长篇小说多聚焦大国核心都市,或以王朝更迭、产业升级等单一视角展开叙事,对平壤这样兼具五千年文明底蕴与复杂现代转型历程的城市,始终存在文学书写的空白与叙事范式的缺失。

十八画先生历时多年打磨的《平壤传奇》,以七十万字的宏大体量实现了颠覆性突破。作品不再将平壤视为叙事背景或政治符号,而是将其塑造为有生命、有记忆、有成长轨迹的“文明主体”,通过“历史纵深—现实切面—未来展望”的三重框架,串联起文化传承、经济革新、城市建设与民俗坚守的多维线索,完成了对平壤文明的全景式书写。其核心价值不在于“书写了平壤”,而在于“以全新方式书写平壤”——通过五个根本性的“第一次”创新,构建了独立的叙事逻辑与价值体系,开创了平壤书写的新范式。

本文立足文本的开创性特质,结合历史小说创作理论、文明互鉴理论与城市文学研究方法,聚焦作品在视角、史观、叙事、架构、时空五个维度的原创性突破,深入剖析其文学创新价值与文明意义,为同类题材作品的研究与创作提供参考。

二、视角开创:第一次以“文明生命体”重构平壤叙事

(一)打破政治符号化困境

此前关于平壤的文学书写,多受意识形态与猎奇视角影响,将其塑造为扁平化的政治符号——或强调集体主义景观,或渲染封闭神秘色彩,始终未能脱离“他者叙事”的局限。《平壤传奇》首次跳出这一框架,将平壤界定为“有童年、有成长、有性格、有梦想”的文明生命体,实现了从“符号化书写”到“本体性叙事”的转变。

作品中,平壤的文明轨迹被具象化为可感知的生命历程:檀君筑城时期的文明萌芽是其“童年”,高丽王朝的文化兴盛是其“青年”,战后重建的坚韧求索是其“中年”,2025年的现代化转型是其“壮年”,未来智慧城市的规划则是其“愿景”。所有历史事件、人物命运都围绕这一“生命体”展开——乐浪郡遗址的发掘是文明记忆的唤醒,智能物流枢纽的建成是现代活力的彰显,秋夕民俗的传承是文化基因的延续,这种叙事让平壤彻底摆脱了政治标签的束缚,回归文明本质。

(二)构建城市本体论叙事

作品确立了“城市为主角、人物为载体”的叙事逻辑,将平壤的文明特质融入城市的地理空间与历史肌理中。大同江被赋予“文明长河”的象征意义,见证了不同时代的交流融合;牡丹峰作为“民族脊梁”,承载着平壤人的精神坚守;高句丽佛塔、乐浪郡遗址等历史地标,成为文明传承的物质载体;而智能物流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等现代建筑,则彰显着城市的创新活力。

人物命运与城市命运深度绑定:老工匠朴顺德坚守高丽青瓷技艺,是城市文化基因的传承者;青年工程师金敏智攻克智能物流技术,是城市现代活力的践行者;海归创业者李明浩返乡推广传统工艺品,是城市开放姿态的代言人。这些人物不再是独立于城市的个体,而是“文明生命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奋斗与坚守构成了城市生命的脉动。

三、史观开创:第一次以“熔炉史观”解构线性叙事

(一)突破单一叙事窠臼

传统涉及朝鲜半岛的历史叙事,往往陷入两种极端:要么是单一民族的线性光辉史,强调文明的纯粹性与连续性;要么是受难与对抗的悲情史,聚焦殖民侵略与民族抗争。《平壤传奇》首次提出“熔炉史观”,打破了这种非黑即白的线性叙事,展现了平壤文明“在融合中成长”的本质特征。

作品明确指出,平壤文明的伟大不在于其“纯粹性”,而在于其强大的融合与再造能力。从古代开始,平壤便作为东亚文明的交汇点,吸收中原礼乐制度、草原勇武精神、佛教慈悲哲学与本土萨满信仰,熔铸成独特的文化合金:乐浪郡漆器融合了中原漆器工艺与朝鲜本土纹样设计,秋夕民俗兼具本土祭祖传统与中原中秋赏月习俗,高句丽佛塔建筑融合了印度佛教艺术与东亚营造法式。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文化叠加,而是经过消化吸收后的创新再造,成为平壤文明活力的核心源泉。

(二)彰显文明互鉴本质

“熔炉史观”的核心是对文明交流的平等认知与客观呈现。作品摒弃了“中心—边缘”的叙事偏见,既不刻意夸大外来文化的影响,也不否认本土文明的主体性,而是展现了不同文明“碰撞—吸收—再造”的动态过程。中朝典籍互译、中俄汉学家共研《红楼梦》、朝鲜传统工艺品通过跨境电商走向世界等情节,不仅是“熔炉史观”的文学具象化,更传递了文明互鉴的当代价值。

这种史观创新超越了单纯的历史叙事,上升到对文明发展规律的思考:文明的生命力源于开放与包容,而非封闭与对立。在全球化遭遇逆流、文明冲突加剧的当下,这种史观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四、叙事开创:第一次以“无名者史诗”替代英雄史观

(一)聚焦平民的历史主体性

传统史诗与历史小说多以王侯将相、英雄人物为核心,将历史变迁归因于少数人的丰功伟业。《平壤传奇》首次将叙事重心转向“无名者”,构建了以工匠、农夫、商贩、普通市民为主体的“平民史诗”,彰显了“历史由人民创造”的核心认知。

作品塑造了上百个鲜活的普通人物形象:石匠金万春专注于佛塔修复,用凿子传承着建筑技艺;织女朴顺坚守传统织锦工艺,让韩服纹样得以延续;农夫崔六在战后废墟上开垦土地,用汗水滋养城市生机;工程师朴钟浩投身智能物流研发,以技术推动城市发展;科学家崔敏珠致力于新能源汽车攻关,用创新赋能未来。这些人物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却以日常的坚守与奋斗,构成了平壤文明的底色。

(二)通过微观细节承载宏大历史

作品摒弃了宏大叙事的空洞说教,通过微观的人物命运、日常器物与生活场景,展现历史的变迁。崔六的牛车见证了战后运输的艰辛,朴顺的织锦记录了民俗文化的传承,金正的地契折射出土地制度的演变,朴钟浩的凿子连接着古代工艺与现代建设。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让宏大的历史变得可感可知,避免了历史小说常见的“史诗感有余而生活感不足”的问题。

人物的命运轨迹与城市发展深度交织:老工匠朴顺德的徒弟参与高句丽佛塔修复,让传统工艺在城市保护中焕发新生;青年工程师金敏智的技术成果应用于智能物流枢纽,推动城市经济转型;普通市民金明秀的生活变迁,折射出平壤从战后重建到现代化的巨大跨越。这种叙事既保证了历史的厚度,又兼具生活的温度。

五、架构开创:第一次以“文学通史”实现系统性文明书写

(一)全息式覆盖文明维度

《平壤传奇》以五千年时间跨度为轴,构建了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民俗、生态等所有文明维度的“文学通史”架构,实现了对平壤文明的全息式书写。与传统历史小说侧重政治史或文化史的单一维度不同,作品将视角延伸到文明的各个层面:古代部分详细描绘高丽青瓷烧制、漆器螺钿工艺等文化技艺;近代部分聚焦殖民时期的文化坚守与战后重建的经济复苏;现代部分展现智能物流、跨境电商、新能源汽车等科技产业;未来部分勾勒智慧城市、绿色生态等发展愿景。

这种系统性书写不仅涵盖了平壤文明的核心元素,更展现了各维度之间的内在关联:文化传承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内核(传统工艺品通过跨境电商走向世界),经济革新为文化传承提供物质支撑(智能物流让传统工艺得以广泛传播),城市建设为民生改善提供保障(绿色新城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民俗坚守为城市发展注入文化活力(秋夕民俗成为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

(二)“诗史互文”的文体创新

作品在架构上的另一大开创,是“诗史互文”的文体实验。全书115章,每章结尾均附有一首严格遵循七律格律的诗歌,共115首。这些诗歌既精准概括章节内容,又升华主题意境,与散文叙事形成呼应互补。例如,《秋夕民俗传》结尾的七律“秋夕佳节庆团圆,平壤城中暖意添。赏月祭祖承古俗,打糕香甜忆旧年”,既总结了秋夕民俗的核心场景,又强化了“团圆”“传承”的主题;《智能物流枢纽》结尾的诗歌“物流枢纽通天下,科技赋能跨亚欧。银线穿梭连四海,平壤崛起展宏图”,凝练了现代平壤的开放与创新。

这种“诗史互文”的文体,既保留了散文叙事的细腻写实,又兼具诗歌的凝练写意,实现了“写实与写意”的统一。115首诗歌串联起来,本身就是一部完整的抒情史诗,与散文叙事共同构成了“双重叙事”结构,这种文体创新在世界长篇小说创作中极为罕见。

六、时空开创:第一次以“未来进行时”书写当代与未来

(一)突破历史小说的时空局限

绝大多数历史小说止步于已经沉淀的过去,避免触及未完全定型的现当代史与未来。《平壤传奇》首次打破这一时空局限,将笔触坚定地伸向现当代史与未来,实现了从“解释过去”到“参与未来”的跨越。

作品以“文学炼金术”处理现当代史的敏感议题:既客观呈现殖民时期的苦难、战后重建的艰辛,又不回避民俗传承的困境、现代化转型的挑战;既展现平壤的发展成就,又不掩盖发展中的问题。这种书写既保持了历史的真实性,又兼具文学的人文关怀,避免了片面化、标签化的叙事。

对2025年未来场景的书写,是作品的另一大突破。作品基于科技发展趋势与平壤实际,合理想象了智能物流枢纽的运营、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智慧城市的建设等场景,既具有前瞻性,又不脱离现实基础。这种“未来进行时”的叙事,让作品超越了怀旧的历史书写,成为面向未来的文明宣言。

(二)构建完整的时空闭环

作品以2025年为时间锚点,通过“历史回溯—现实呈现—未来展望”的叙事逻辑,构建了完整的时空闭环。历史部分为现实发展提供溯源,未来部分为现实转型指明方向,三者相互印证、彼此赋能。例如,古代高丽青瓷的“象嵌技艺”在历史回溯中呈现,在现实场景中通过跨境电商走向世界,在未来规划中成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元素;战后重建中“在废墟上种树”的奋斗精神,在现实中转化为科技创新的动力,在未来中升华为城市发展的精神内核。

这种时空闭环的构建,让平壤文明的发展脉络更加清晰,也让作品的主题更加深刻:文明的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在历史基础上的创新;城市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进程,而是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有机统一。

七、开创性价值:文学、文化与文明的三重突破

(一)文学价值:城市叙事的范式革新

《平壤传奇》开创了“城市文明史诗”的新范式,打破了传统城市题材小说的局限。与聚焦乡土文明的《白鹿原》、聚焦王朝更迭的《德川家康》相比,作品以城市为核心,实现了历史、文化、经济、科技的多维交织;与侧重现代都市生活的《上海摩登》相比,作品兼具历史厚度与未来视野。其“文明生命体”视角、“熔炉史观”、“无名者史诗”、“诗史互文”等创新,为全球城市文学与历史小说创作提供了崭新路径。

(二)文化价值:朝鲜文明的系统传播

作品系统呈现了高丽青瓷、漆器螺钿、秋夕民俗、传统韩服等朝鲜传统文化元素,既还原了工艺细节与文化寓意,又避免了“文化说明书”式的枯燥表达。通过文学叙事,让读者直观感受朝鲜文化的深厚底蕴,填补了大众对朝鲜文化认知的空白。同时,作品对文明互鉴的书写,为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沟通搭建了桥梁,促进了跨文化交流。

(三)文明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学表达

作品通过平壤文明的发展历程,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文明的活力源于开放交流,文明的韧性源于普通民众的坚守,文明的未来源于对传统的尊重与对创新的包容。这种对文明发展规律的思考,超越了地域与文化的界限,具有普遍的人类价值。在文明冲突加剧的当下,作品倡导的包容、坚守、创新精神,契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解决全球文明问题提供了文学镜鉴。

八、结论

十八画先生的《平壤传奇》以五大开创性突破,完成了对平壤文学叙事的范式革命,成为21世纪东亚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作品。作品第一次以“文明生命体”重构平壤形象,打破了政治符号化书写的困境;第一次以“熔炉史观”解构线性叙事,彰显了文明互鉴的本质;第一次以“无名者史诗”替代英雄史观,回归了历史的平民主体性;第一次以“文学通史”实现系统性文明书写,构建了全息式的叙事架构;第一次以“未来进行时”突破时空局限,完成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闭环。

这些开创性突破不仅填补了以平壤为核心的长篇史诗文学空白,更在文学叙事、文化传播与文明思考层面实现了多重价值。作品将平壤从“政治符号”还原为“丰富立体的文明实体”,为所有寻求文化身份认同与现代化路径的民族提供了全新的文学叙事范式,其独特的创新理念与价值意义,将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永恒印记。

参考文献

[1] 十八画先生. 平壤传奇[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5.

[2] 巴赫金. 史诗与小说——长篇小说的史前史[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 爱德华·萨义德. 东方学[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4] 王向远. 东亚文学交流史[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 吴福辉. 城市文学的兴起与发展[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8(3):1-15.

[6] 李欧梵. 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 金富轼. 三国史记[M].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8] 朝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朝鲜通史[M]. 平壤:朝鲜科学出版社,2010.

[9] 戴维·哈维. 巴黎城记——现代性之都的诞生[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0] 陈思和.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

[11] 朴趾源. 热河日记[M]. 北京:中华书局,2016.

[1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Z]. 2003.

[13] 柄谷行人. 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14] 本雅明.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15] 汪晖. 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16] 金相淳. 朝鲜传统工艺研究[M]. 首尔:韩国文化研究院,2018.

[17] 钱理群.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来源:草鞋芒杖论平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