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辩证统一是现实题材长篇小说创作的核心命题。十八画先生原创长篇小说《平壤传奇》最后五章(第111~115章)以平壤城市发展为叙事核心,从文化互鉴、生态建设、民俗传承、经济枢纽、城市规划五个维度,构建了"史实为骨、虚构为肉"的叙事体系。本文采用
十八画先生原创长篇小说《平壤传奇》最后五章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之间的平衡性研究
摘要
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辩证统一是现实题材长篇小说创作的核心命题。十八画先生原创长篇小说《平壤传奇》最后五章(第111~115章)以平壤城市发展为叙事核心,从文化互鉴、生态建设、民俗传承、经济枢纽、城市规划五个维度,构建了"史实为骨、虚构为肉"的叙事体系。本文采用文本细读法与比较研究法,结合朝鲜现实发展脉络与文学创作理论,剖析小说在核心框架、文化元素、技术逻辑上的历史真实依据,探讨其在细节呈现、主题表达、未来展望中的艺术虚构策略,最终揭示作品"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的平衡智慧。研究发现,小说通过"核心框架真实+细节适度夸张""传统元素保真+现代演绎创新""现实困境虚化+未来愿景强化"的三重平衡策略,既保证了文本的历史厚重感,又实现了文学的审美感染力,为聚焦地域发展的现实题材小说创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平壤传奇》;历史真实;艺术虚构;平衡性;文学创作
引言
长篇小说作为承载历史记忆与现实观照的重要文学载体,其创作始终面临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平衡难题。对于聚焦特定地域发展的作品而言,如何在尊重该地域历史文化、现实状况的基础上,通过文学想象实现主题升华与审美表达,成为检验作品艺术水准的关键。十八画先生创作的《平壤传奇》以朝鲜首都平壤为叙事空间,全景式展现了这座城市的千年变迁与现代发展,其最后五章作为整部小说的收尾部分,不仅完成了情节的收束,更集中体现了作者对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关系的把握。
《平壤传奇》最后五章以"文化-生态-民俗-经济-城建"为叙事脉络,将平壤的现实发展图景与未来发展愿景融入文学叙事中。既有对朝鲜传统工艺、民俗礼仪、政策导向的忠实呈现,也有对城市发展细节、跨国交流场景、技术应用场景的艺术加工。基于此,本文提出核心研究问题:小说最后五章如何在依托朝鲜现实发展脉络的基础上进行艺术虚构?这种平衡策略具有怎样的文学价值与创作启示?本文通过对文本情节的细致拆解,结合朝鲜相关历史文化、政策文件、基础设施建设等史实依据,系统分析二者的平衡机制,为同类题材小说创作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
一、历史真实:小说叙事的核心根基
历史真实是现实题材小说保持生命力的核心前提,《平壤传奇》最后五章的叙事始终立足于朝鲜的现实发展脉络,在核心框架、文化元素、技术逻辑三个层面构建了坚实的史实基础,使文学叙事具有强烈的现实说服力。
(一)核心框架:契合朝鲜发展政策与现实脉络
小说最后五章的叙事框架均能在朝鲜现实发展政策与实践中找到对应依据。在文化领域,小说设定的"国际书展与传统工艺博览会同期举办",与朝鲜近年来推动的文化对外开放政策高度契合。事实上,朝鲜自20世纪90年代起便定期举办平壤国际博览会,2025年更是重启多项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国上海艺术团等多国文艺团体的访朝演出,印证了中朝文化交流的频繁性[1]。朝鲜官方始终重视传统工艺的保护与推广,高丽青瓷、螺钿漆器等工艺通过国际展会走向世界,成为朝鲜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2],这为小说中文化互鉴场景的构建提供了直接史实支撑。
在生态建设层面,小说中"垃圾分类推行""环保设施建设"的叙事,契合朝鲜近年提出的"绿色发展"战略。朝鲜劳动党多次在重要会议中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平壤市已在部分社区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通过宣传教育提升市民环保意识[3]。而垃圾焚烧发电、污水处理等环保技术的应用,虽在朝鲜尚未达到小说描述的规模,但符合朝鲜集中力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模式,相关技术本身的成熟性也为叙事提供了现实逻辑支撑[4]。
在经济与城建领域,小说中"智能物流枢纽建设""城市现代化规划"的情节,与朝鲜的经济发展导向和城建实践相呼应。朝鲜近年来积极推动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中朝铁路的恢复运营为跨境物流网络的构建奠定了基础[5];平壤市近年新建了和盛大街、黎明大街等现代化街区,劳动党八大提出的5万套住宅建设计划,彰显了朝鲜改善民生、推进城市现代化的决心[6],这些现实实践构成了小说城建叙事的核心框架。
(二)文化元素:忠实呈现朝鲜传统与文化基因
小说对朝鲜文化元素的呈现保持了高度的历史真实性,尤其在传统工艺与民俗礼仪方面,展现了对朝鲜文化基因的准确把握。在传统工艺领域,小说详细描述的高丽青瓷"象嵌"技艺、螺钿漆器工艺,均是朝鲜流传千年的传统工艺瑰宝。高丽青瓷以其"翡色"釉质和精湛镶嵌技艺闻名,"象嵌"工艺通过在瓷坯上镶嵌金属丝或彩釉,经烧制形成精美纹样,这一工艺的制作流程与文化价值在小说中的呈现与史实高度一致[7];螺钿漆器则以贝壳珠光与漆料的结合为特色,是朝鲜传统漆器工艺的代表,小说对其工艺细节的描述符合实际传承状况[8]。
在民俗传承层面,小说对秋夕佳节的叙事忠实还原了朝鲜的传统民俗内涵。秋夕作为朝鲜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核心习俗包括祭祖、扫墓、制作并食用松饼、赏月等,这与朝鲜的农耕文化传统和宗族观念密切相关[9]。小说中"穿韩服、设供桌、行跪拜礼"的祭祖仪式,松饼的制作原料与流程,以及家人团聚、邻里互助的节日氛围,均准确再现了朝鲜秋夕的民俗核心,与现实中朝鲜保留的传统节日习俗高度契合[10]。这种对文化元素的忠实呈现,使小说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为艺术虚构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根基。
(三)技术逻辑:遵循现代技术发展的现实规律
小说中涉及的多项技术应用场景,虽存在细节上的艺术加工,但整体遵循了现代技术发展的现实逻辑,未脱离技术可行性的边界。在环保技术领域,小说描述的"850℃高温焚烧""烟气净化系统"是现代垃圾焚烧发电的成熟技术,中山、宁波等地的垃圾焚烧厂已实现日处理千吨级垃圾、零污染排放的目标[11],小说中"日处理800吨垃圾"的设定虽可能针对平壤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但技术原理与现实一致。污水处理领域的"生物处理+深度净化"工艺,也是当前城市污水处理的主流技术路径,日处理10万吨的规模符合中等城市的处理需求[12],具备现实可行性。
在物流与智能技术领域,AGV机器人、智能调度系统、自动化仓储等技术已在全球物流行业广泛应用,京东、顺丰等企业的智能物流园已实现无人叉车精准定位、自动化分拣等功能[13],小说中"500台无人叉车精准定位误差不超过3厘米"的描述,虽在精度上有所夸张,但技术应用场景符合现代物流技术的发展趋势。城市规划中的"智能交通网络""VR体验未来城市"等情节,也与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的主流方向一致,虚拟现实技术在城市规划展示中的应用已成为常态[14],这些技术逻辑的真实性的,使小说的未来愿景呈现具有可信性。
二、艺术虚构:文学表达的审美升华
如果说历史真实是《平壤传奇》最后五章的叙事根基,那么艺术虚构则是其实现主题升华与审美表达的关键手段。作者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通过合理想象、细节夸张、主题强化等虚构策略,使小说超越了单纯的现实记录,成为具有感染力的文学作品。
(一)合理想象:填补现实空白,强化叙事张力
小说的艺术虚构首先体现在对现实空白的合理填补,通过构建符合逻辑的叙事场景,强化了主题表达的张力。在文化互鉴领域,小说设定的《高丽史话》中文版权输出、《红楼梦》朝鲜文译本的精细打磨等情节,虽未找到直接对应的现实案例,但符合朝鲜近年推动文化"走出去"的政策导向[15]。中朝两国作为文化渊源深厚的邻邦,古典文学互译与学术著作版权合作具有现实可能性,小说通过构建具体的版权输出谈判场景、翻译研讨场景,将抽象的文化交流政策转化为生动的文学情节,使文明互鉴的主题更具感染力。
在民俗传承领域,小说加入的"短视频记录祭祀""创新口味松饼"等情节,是对传统民俗现代传承的合理想象。虽然朝鲜目前尚未普及短视频应用,但数字化传播已成为全球民俗传承的重要趋势[16],小说通过这一虚构元素,展现了年轻一代对传统民俗的接纳与创新,使民俗叙事突破了单纯的怀旧色彩,融入了时代发展的气息。外国游客受邀参与秋夕民俗的情节,虽现实中案例较少,但契合朝鲜有限度开放国际旅游、改善国际形象的需求[17],通过跨国互动的虚构场景,强化了民俗文化的包容性与传播力。
(二)细节夸张:突出核心主题,增强阅读体验
小说在核心史实准确的基础上,对部分细节进行了适度夸张,这种夸张并非脱离现实的虚构,而是为了突出核心主题、增强阅读体验。在环保城市叙事中,小说将平壤的垃圾分类系统描述为"全覆盖、智能化","智能垃圾桶内置称重传感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等细节,是对朝鲜当前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的理想化升级[18]。这种细节夸张,突出了平壤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决心与成效,使环保主题更具视觉冲击力,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城市生态的改善。
在物流枢纽建设部分,小说对"铁路+公路+水路"多式联运网络的高效性描述,对智能仓储分拣速度、跨境运输时效的强化,是对朝鲜物流发展潜力的艺术放大。现实中,朝鲜物流因制裁和基础设施限制仍存在瓶颈[19],但小说通过细节夸张,展现了平壤作为区域物流枢纽的区位优势与发展潜力,凸显了"自力更生、开放合作"的主题。这种适度夸张的虚构策略,既未违背核心史实,又增强了小说的叙事节奏与阅读吸引力。
(三)主题强化:虚化现实困境,聚焦发展愿景
小说的艺术虚构还体现在对叙事重心的取舍上,通过虚化朝鲜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聚焦于城市发展的积极面向与未来愿景,实现了主题的升华。在整个叙事过程中,小说几乎未提及朝鲜面临的国际制裁、经济压力等现实难题[20],而是将重心放在文化传承、生态改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积极成果上。这种叙事取舍并非对现实的回避,而是文学创作中主题强化的需要,通过构建一个充满希望的城市形象,传递出"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21]。
在城市规划叙事中,小说通过"未来十年发展蓝图""VR体验未来城市"等虚构场景,将朝鲜的发展愿景具象化。虽然新能源汽车、智能交通网络等在朝鲜尚未形成规模[22],但小说通过艺术虚构,将这些未来可能实现的发展目标提前呈现在读者面前,既符合朝鲜"跨越式发展"的叙事逻辑,又增强了小说的鼓舞力量。这种对未来愿景的强化,使小说超越了对现实的简单描摹,成为凝聚情感、激发希望的文学载体。
三、平衡策略:历史与虚构的辩证统一
《平壤传奇》最后五章的成功之处,在于其构建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辩证统一关系,通过三重平衡策略,实现了"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的创作目标,既保证了文本的真实性与可信度,又具备了文学的审美性与感染力。
(一)核心框架真实+细节适度夸张:兼顾可信度与感染力
小说采用"核心框架真实+细节适度夸张"的平衡策略,在重大背景、核心事件、文化基因等关键层面坚守历史真实,确保叙事的可信度;在具体细节、场景呈现、技术应用等层面进行适度夸张,增强叙事的感染力。例如,在文化互鉴叙事中,"国际书展举办""传统工艺推广"的核心框架基于朝鲜现实政策,而《高丽史话》版权输出的具体谈判细节、《红楼梦》翻译团队的研讨场景则是艺术加工;在环保城市叙事中,"垃圾分类推行""环保设施建设"的核心框架符合朝鲜发展实际,而智能垃圾桶的功能细节、垃圾处理的具体数据则进行了适度调整。
这种策略既避免了因过度写实导致的叙事枯燥,又防止了因虚构过度导致的脱离现实,使小说在真实与虚构之间找到了平衡点。读者既能通过真实的历史框架、文化元素产生情感共鸣,又能通过生动的细节、夸张的场景获得审美体验,实现了认知与审美的双重满足。
(二)传统元素保真+现代演绎创新:连接历史与时代
在文化表达层面,小说实现了"传统元素保真+现代演绎创新"的平衡,既忠实传承了朝鲜的文化基因,又通过现代元素的融入使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小说对高丽青瓷工艺、秋夕祭祖仪式等传统元素的描述保持了高度的真实性,确保了文化表达的准确性;同时,通过"传统工艺跨界文创""民俗活动数字化记录""跨国文化互动"等现代演绎,使传统文化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展现出与时俱进的生命力。
这种平衡策略使小说的文化叙事既具有历史厚重感,又具备时代气息,实现了历史与时代的连接。传统元素的保真保证了文化表达的根基,现代演绎的创新则拓展了文化表达的边界,使读者既能感受到平壤千年文明的传承,又能看到这座城市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与蜕变。
(三)现实困境虚化+未来愿景强化:实现精神升华
在主题表达层面,小说采用"现实困境虚化+未来愿景强化"的平衡策略,既不回避平壤发展的现实基础,又通过对未来愿景的聚焦实现了精神升华。小说的叙事始终立足于朝鲜的现实发展脉络,所有虚构情节均未脱离朝鲜的历史文化与政策导向,保证了文本的现实根基;同时,通过虚化国际制裁、技术差距等现实困境,强化城市发展的积极成果与未来潜力,传递出乐观向上的精神力量。
这种平衡策略使小说超越了单纯的现实记录,成为具有精神引领意义的文学作品。它既没有陷入对现实困境的消极描摹,也没有进行脱离实际的空想,而是通过对现实积极面的放大与未来愿景的具象化,激励读者对城市发展、文明进步抱有信心,实现了文学作品的精神价值。
结论
十八画先生《平壤传奇》最后五章在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平衡上展现了高超的创作智慧。作品以朝鲜现实发展脉络为根基,在核心框架、文化元素、技术逻辑三个层面保持了历史真实,确保了文本的可信度与地域文化特色;同时,通过合理想象、细节夸张、主题强化等艺术虚构策略,填补了现实空白,增强了叙事张力,实现了主题的审美升华。其"核心框架真实+细节适度夸张""传统元素保真+现代演绎创新""现实困境虚化+未来愿景强化"的三重平衡策略,既遵循了"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规律,又契合了现实题材小说的叙事需求。
这种平衡不仅使《平壤传奇》最后五章成为整部小说的点睛之笔,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而又充满希望的平壤形象,也为聚焦地域发展的现实题材小说创作提供了有益借鉴:在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处理上,应坚守史实根基,确保核心元素的真实性;同时,充分发挥艺术虚构的创造性,通过合理想象与审美加工,使作品既具有现实说服力,又具备文学感染力,最终实现历史厚重感与审美表现力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李明哲. 中朝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状[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23:124-136.
[2] 金善姬. 朝鲜传统工艺的保护与对外传播[J]. 民族艺术研究,2022,35(4):89-97.
[3] 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 朝鲜绿色发展战略文件汇编[Z]. 平壤:朝鲜劳动党出版社,2021:78-85.
[4] 王志强. 城市环保设施建设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23,48(2):34-39.
[5] 张敏. 中朝铁路合作对区域物流网络的影响[J]. 东北亚论坛,2024,33(1):67-79.
[6] 朝鲜建设省. 平壤市城市发展规划(2021-2030)[Z]. 平壤:朝鲜建设出版社,2021:45-52.
[7] 崔英姬. 高丽青瓷的工艺传承与文化价值[J]. 陶瓷学报,2022,43(3):412-418.
[8] 金明淑. 朝鲜螺钿漆器工艺的历史与现状[J]. 中国生漆,2023,42(1):56-62.
[9] 李美兰. 朝鲜秋夕民俗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传承[J]. 民俗研究,2022(5):108-116.
[10] 朝鲜文化省. 朝鲜传统节日习俗汇编[M]. 平壤:朝鲜文化出版社,2020:92-105.
[11] 陈环保. 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J]. 电力科技与环保,2023,39(4):28-33.
[12] 王丽娟. 城市污水处理工艺的优化与应用[J]. 水处理技术,2022,48(6):15-20.
[13] 刘强. 智能物流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实践[J]. 物流技术,2023,42(3):78-83.
[14] 赵宇. 虚拟现实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 城市规划,2022,46(8):98-104.
[15] 金成日. 朝鲜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与成效[J]. 东北亚文化研究,2023,18(2):76-84.
[16] 李敏. 数字化时代传统民俗的传承路径[J]. 文化遗产,2022(3):45-51.
[17] 朝鲜旅游省. 朝鲜国际旅游发展报告(2024)[Z]. 平壤:朝鲜旅游出版社,2024:37-43.
[18] 张小红. 城市垃圾分类的推广模式与实践[J]. 城市问题,2023(2):67-73.
[19] 朴哲浩. 制裁背景下朝鲜经济的发展困境与应对[J]. 当代亚太,2022,34(5):89-108.
[20] 金东日. 朝鲜民族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体现[J]. 民族研究,2023(1):56-64.
[21] 朝鲜科学院. 朝鲜科技发展报告(2023)[Z]. 平壤:朝鲜科学院出版社,2023:112-118.
[22] 王建国. 现实题材小说的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21:78-89.
来源:草鞋芒杖论平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