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瑞土浅谈:书法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框架下的表达意图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8 23:58 1

摘要:书法,从来不是简单的“写字”,而是汉字的生命舞蹈,是中国人精神与审美的集中投射,更是赓续中华文脉的核心载体——正如《人民日报》所言,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根,而书法,便是这“根”上生长出的最繁茂的文化之树。书法艺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与文化基因

1.书法作为传统文化基因的具象载体

书法,从来不是简单的“写字”,而是汉字的生命舞蹈,是中国人精神与审美的集中投射,更是赓续中华文脉的核心载体——正如《人民日报》所言,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根,而书法,便是这“根”上生长出的最繁茂的文化之树。书法艺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与文化基因。

从甲骨刻痕至竹简帛书,从碑碣摩崖到绢纸尺牍,每一笔皆镌刻着时代的精神气象,每一划皆凝结着文心的深邃哲思。当人将审美意识注入笔端,让线条随心境流转,“写字”便成了“书法”,汉字也从此有了超越符号的文化温度。

书法艺术是展现文字之美的艺术形式,汉字书法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性符号。脱离文化背景的书法会沦为“无生命力的符号堆砌”,如“天下三大行书”所体现的即兴美学特征,便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密不可分。

中国书法五千年,无论由简入繁——从刻画符号到大篆石鼓,还是由繁复简——由篆向隶,又从章草向楷书进化,基础理论总是若隐若现,且须臾难离。从魏晋的“尚韵”到唐宋的“尚法”,再到明清的“尚意”,每个阶段均以“道”为核心,构建起适配时代精神的书法范式。

2

书法的原始表达:文化记录与礼乐秩序的承载

书法的原始表达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早期形态,其核心功能体现为对文化记忆的镌刻与社会秩序的建构。作为学术界公认的中国最早古汉字资料,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与金文,不仅承载着文字记录的实用需求,更孕育着书法艺术的基本美学基因。甲骨文以龟甲兽骨为载体,记录殷商时期占卜祭祀、农事征战等先民活动,其线条的刚健质朴与单字造型的对称变化,既反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的原始认知,又通过占卜仪式实现人神沟通的文化功能。这种"巫史文化"的文字实践,在殷墟出土的甲骨刻辞中展现得尤为显著,如"王占曰:吉,得"的占卜记录,将权力意志与鬼神信仰熔铸于刀刻线条之中。

西周时期,随着礼乐制度的成熟,金文逐渐取代甲骨文成为主要书写形式,实现了从"敬神"到"重人"的文化转向。陕西宝鸡周原遗址作为周人礼乐文明的发祥地,出土的何尊、墙盘、㝬簋等青铜重器铭文,完整呈现了西周金文书法的演进轨迹。早期何尊铭文(122字)自由活泼,中期墙盘(284字)趋于规整,晚期㝬簋(124字)则尽显庄严秩序,这种书风转变与周代礼乐文化的深入人心同步。其中,《毛公鼎铭文》作为西周晚期金文的典范,以498字长篇铭文记录周王策命重臣的政治事件,其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充满理性色彩,成为"明贵贱,辨等列"的礼乐秩序的视觉载体。这种秩序精神经由儒家文化传承,深刻影响了此后三千年的中国书法史。

从甲骨文到金文的演变,本质上是汉字"形"与"意"不断统一的过程。甲骨文虽存在"一字多形"的现象,却已具备对称均衡的规律及用笔、结字、章法的基本要素;金文则通过线条化、规范化削弱象形性,强化文字的社会功能。正如欧阳中石先生所指出,"占卜之风与甲骨刻辞"、"礼仪制度与青铜翰采"共同构成先秦书法的文化底色,前者开启中华文明的文字记录传统,后者则确立书法与社会秩序的内在关联,为后世书法哲学内涵的发展奠定了物质与精神基础。

原始书法的双重文化基因

记录功能:甲骨文刻辞记录占卜祭祀,金文铭文记载政治策命,形成"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文化传统。

秩序建构:西周金文从何尊的自由到㝬簋的庄严,书风演变折射礼乐制度的深化,《毛公鼎》的理性结构成为等级秩序的视觉象征。

美学萌芽:甲骨线条美、金文章法美,共同构成书法形式美的早期形态,体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文化自觉。

早期书法的实用与审美双重属性在此阶段已然确立。西汉"书或不正,辄举劾之"的规定,表明书写规范性要求的延续;而《盂鼎铭文》(291字)的端严凝重与《墙盘》的典雅从容,则显示出不同时期金文书法的风格差异。这种实用与尚美的辩证统一,使书法在承载文化记录与礼乐秩序的同时,逐渐孕育出独立的艺术品格,开启了中国书法从"文化载体"向"艺术表达"的漫长演进。

3

与儒道哲学的融合:从“技”到“道”的精神升华

中国书法作为承载“技”与“道”双重维度的艺术形式,在唐代张旭的狂草实践中实现了与道家哲学的深度融合。其“醉后作书”时“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的癫狂状态,正是庄子“解衣盘礴”艺术自由观的生动演绎——打破世俗规范束缚,以纯粹本真的创作状态直达艺术本质。这种创作状态下诞生的《古诗四帖》,墨痕如醉却暗合法度经纬,展现出“化法为狂”的道家超越性。

张旭从自然万象中汲取笔法灵感的实践,完美印证了道家“道法自然”的宇宙观。观公主与脚夫争道领悟章法开合,见公孙大娘舞剑参透笔势流转,将天地间的动态韵律熔铸于笔墨之中。这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路径,与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链条形成深刻呼应。韩愈“观于天地万物寄寓于书法”的论述,恰是对这种创作理念的理论概括——书法通过对自然规律的提炼,成为“道”的具象化表达。

张旭对“二王”传统的突破,在于将草书从技法规范推向“个性张扬到极致”的境界。其狂草如“骤雨旋风”,却“龙蛇腾跃于规矩之中,雷霆奔涌于方圆之内”,在看似无法中暗合自然大法。这种艺术实践生动诠释了道家“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个体超越,完成了书法从“技进乎艺”到“艺进乎道”的精神升华,构建起“即器即道”的东方艺术思维范式。

从哲学维度看,张旭的书法实践构建了“技—艺—道”的递进结构。笔法层面的“屋漏痕”“坼壁之路”等自然意象,是“技”的物质显现;通过“担夫争道”领悟的空间节奏,构成“艺”的形式语言;最终达至的“囊括万殊,裁成一相”,则是“道”的精神境界。这种升华过程印证了沈鹏先生“书内书外、艺道并进”的艺术主张,揭示出中国书法“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的文化本质。

4

时代精神的镜像:情感表达与家国情怀的承载

书法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载体,始终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揭示书法"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的本质,指出点线可成为情感符号,笔画可化为情感音符,使书法成为浸透情感的艺术语言。不同朝代的书法风格恰如文化镜像,王羲之《兰亭序》墨痕中浸透着曲水流觞的雅兴,点画间飘着"爽爽"的魏晋风度,展现士人对精神自由的极致追求;苏轼《寒食帖》字字含泪,墨枯笔涩处尽显贬谪之悲,成为宋代士大夫精神的自画像。

颜真卿《祭侄文稿》堪称书法承载时代精神的典范。安史之乱背景下,颜真卿为殉国侄子颜季明写下这篇悼文,23行234字字字血泪,涂改圈划与墨色枯润变化(如"呜呼哀哉"的干笔飞白),将悲愤激荡的心绪物化于笔墨,实现技法与情感的完美融合。正如欧阳中石先生所言,其悲怆笔意与忠烈气节相勾连,揭示书法审美与价值伦理的同构性。欧阳修评价"鲁公书如忠臣烈士",其端严浑厚的书风与磊落人格相得益彰,铸就"书如其人"的永恒典范。

唐人尚法,非拘泥绳墨,而是以法为舟渡向笔力极致,书法与国运共振,法度中尽显大唐胸襟。从《兰亭序》的魏晋风度到《寒食帖》的贬谪悲歌,从颜真卿"中正之笔"到傅山以"宁拙毋巧"反抗文化高压,书法始终是士人精神操守的象征。当代书法实践更延续这一传统,如兰亭书法节学生志愿者所言:"书法不仅是技艺,更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彰显文化传承中家国情怀的当代诠释。

书法与时代精神的三重共振

情感即时记录:孙过庭"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的论断,在《祭侄文稿》的涂改圈划中得到完美印证。

人格气节物化:颜真卿"书品即人品"的典范,与傅山"四宁四毋"理论共同构建书法伦理维度。

文化精神传承:从唐人尚法的开阖气象到清人尚志的奇崛风骨,书法风格演变折射中华文明的精神轨迹。

5

文人精神的凝练:北宋“韵论”与“尚意”书法的审美建构

北宋书法完成了从“官本位书写”到“文人化表达”的范式转型,其“韵论”建构与“尚意”实践共同铸就了文人精神的审美载体。这一转变根植于禅宗“心即是佛”的哲学启迪与市民文化的多元冲击,使书法突破唐代“一笔书”的法度桎梏,成为“个体写志抒情、不带社会功利色彩的清娱雅好”。苏轼推崇晋人“萧散简远”的气韵,提出“我书意造本无法”,将书法视为学养与意趣的自然流露;黄庭坚则以“韵胜”理论深化这一认知,主张通过“长枪大戟之笔势”抒胸中丘壑,二者共同确立了“韵”作为书画诗文最高审美的核心地位——其本质在于张扬主体意识,折射文人士大夫“技道两进”的精神追求。

这种审美转向在创作实践中体现为“意趣为先”的自觉追求。苏轼《黄州寒食帖》堪称典范,其笔法特征体现为"偃笔作书"的独特执笔法,笔锋倾斜与纸面形成夹角,使线条呈现"如绵裹铁"的质感。其"中宫疏朗"的结构特征在"我"字中尤为显著,左侧笔画舒展而右侧紧凑,突破了宋代书法家"左短右长"的常规处理。字形大小错落、墨色浓淡相间,将“乌台诗狱”后的流放心境熔铸为“石压蛤蟆体”的拙朴形态,在欹侧笔势中隐喻文人“外圆内方”的生存智慧。墨色变化方面,从"破灶烧湿苇"的枯笔飞白到"乌衔纸"的轻盈笔触,形成情感的视觉节奏,其中"破灶"二字笔力沉雄厚重,墨色浓黑如漆,与"衔纸"的飞白形成强烈对比,成为全帖情绪的爆发点。章法布局上,"哭途穷"三字字形猛然放大,墨色浓重,与开篇"自我来黄州"的平静形成情感张力,印证了苏轼"无意于佳乃佳"的创作理念。此作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通过“意在笔先”的章法设计,使“苍凉多情”的诗境与“起伏跌宕”的墨痕浑然一体,印证了“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创作理念。

核心转变:北宋科举取消书写强制性规定,使书法脱离“官本位”束缚,转向文人士大夫“假于外物的修身形式”。苏轼“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的论断,将“学识”与“书卷气”纳入创作维度,使书法成为道德人格、胸襟气度与学问修养的综合显现,实现了“人与书统一于风雅”的历史飞跃。

从欧阳修“书初无意于佳乃佳”的禅机,到苏轼“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豁达,北宋书法最终确立了“文心写意,天机流泻”的审美范式。这种转变不仅是艺术风格的演进,更是文人阶层精神独立的象征——当笔墨成为“心迹”的直接显现,书法便超越了技艺层面,升华为士大夫“立言”之外的另一种精神自传。正如丛文俊所言,这标志着“书法脱离官本位之后的‘文人化’转变”,为后世书法注入了“写志抒情、寓心适意”的永恒生命力。

6

当代传承中的文化延续:从技艺习得到精神培育

当代书法传承通过空间营造、课程创新与精神培育的三维联动,构建起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桥梁。以兴隆小学为典型案例,其通过千字文大道的石刻铭文、甲骨文苑的象形字墙、羲之书苑的碑帖陈列,形成沉浸式文化场域,使学生在课间漫步中完成"文化基因的隐性传递"。课程体系则突破单纯技法训练,校本教材《书法起步》结合《常用汉字演变图说》,通过甲骨文"日""月"等字从象形到抽象的演变轨迹,引导学生理解汉字承载的思维方式,实现从"笔画模仿"到"文化认知"的跃升。

这种"技道并重"的教育理念在高等教育领域同样得到深化。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学堂"构建"传统技艺+现代科技"教学模式,其开发的《书法十八讲》数字课程与全国首个书法技法动态训练教室,使笔法分析可视化、临摹过程数据化。更通过"留青堂"竹刻体验、湖笔工艺课程等实践环节,让学生体悟"笔墨之外"的文化精神,正如曹增新所言"文化修养赋予书法精神高度",这种教育不仅培养书写技能,更培育"家国情怀"与"审美情趣"。

传承创新的当代路径:从兴隆小学的环境浸润到兰亭学堂的"三维矩阵"(海外版、国内版、校园版),书法教育已突破时空局限。意大利摩德纳大学将书法纳入硕士学分课程,绍兴城乡社区47个学堂开展200余期公益活动,印证书法作为"跨越时空文明对话媒介"的当代价值。

当青少年因"节日合体字"的视觉创新而主动探究文化内涵,当新疆学子通过"慕课西行"云端共书,书法正以"活态传承"方式激活当代生活。这种传承范式既坚守"翰墨养德"的传统内核,又通过"专业学习+志愿服务+文化传播"的实践体系,使传统文化从静态展品转化为连接古今的文化动能。

7

结论:书法艺术的文化表达维度与当代价值

中国书法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与文化基因,其在传统文化框架下呈现出"文字记录载体""哲学思想审美转化形式""时代精神情感符号"的三重表达维度。从甲骨文到草书的字体演变,从唐代"百家争鸣"到宋代"尚意"新风的书风嬗变,书法始终通过"形神兼备"的艺术特质,在笔墨形态中传递文化内涵,在技法创新中延续精神生命力。

书法艺术的核心价值在于:以汉字为骨承载文明记忆,以笔墨为魂传递人文精神,在"道心—行为—形器"的辩证统一中实现文化基因的具象表达。这种特质使其在智能时代仍保持不可替代的人文疆界,成为跨文化对话的重要载体。

当代传承实践表明,书法艺术通过"兰亭书法学堂"等创新模式,已从书斋走向社区,从临摹升华为文化创作,成为乡村振兴的纽带、国际传播的载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桥梁。其传承对培育文化自信具有深远意义,印证了传统文化在植入时代语境后所迸发的强大生命力,最终实现"文化基因具象表达"这一核心论点的逻辑闭环。

来源:依依锶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