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大姐突发心脏病离世,提醒:天气再冷,也不要做这3件事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31 10:58 1

摘要:冬天的寒风刺骨,但总有人抱着“扛一扛就过去了”的侥幸心理,结果一扛,就把命给扛没了。65岁的大姐李阿姨,身体一向硬朗,每天早起扫院子、做早饭、跳广场舞,从不觉得自己和“心脏病”这种词会有任何关系。

冬天的寒风刺骨,但总有人抱着“扛一扛就过去了”的侥幸心理,结果一扛,就把命给扛没了。65岁的大姐李阿姨,身体一向硬朗,每天早起扫院子、做早饭、跳广场舞,从不觉得自己和“心脏病”这种词会有任何关系。

可就在一次清晨的寒潮来袭中,她像往常一样出门清雪,再也没有回来。急救医生赶到时,她已经停止了心跳。

她不是“突然”死去的,而是被一连串看似“健康”的生活方式慢慢推向了深渊。这不是个例,而是一个在寒冷季节频繁上演的悲剧。

研究指出,冬季是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发期,尤其是清晨至上午这段时间。哪些行为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催命符”?我们必须警惕。

我们常说“锻炼身体有益健康”,可你知道吗,在寒冷天气里清晨锻炼,反而可能致命。气温骤降后,人的血管会因寒冷而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血液变得更粘稠,容易形成血栓。而清晨正是体温最低、血压波动最大的时段。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0年刊载的一项研究指出,清晨6点至10点,是全天心肌梗死发生率最高的时间段。李阿姨出事的时间,正好踩中了这个“高危窗口”。人们以为是锻炼在伤人,其实是没选对时间和方式。

很多人冬天怕冷,喜欢在被窝里多睡一会儿,起床后匆匆忙忙,洗把冷水脸就出门了。这个“冷水刺激”对心血管是极大的考验

当冰冷的水接触皮肤,交感神经会被迅速激活,心跳加快、血管收缩,特别是对中老年人来说,心脏负担骤增,容易诱发心律失常甚至心梗。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人数高达54.4万人,约每分钟就有1人因心脏问题倒下。其中冬季发生率最高,很多都是洗澡、洗脸、接触冷水后一两小时内发作。

别再拿“我从小就这样”当借口了,身体不是从小就不怕冷,而是从小就被你一点点消耗掉的。还有一种“节能式生活方式”,在冬天特别常见——室内不开窗、不通风,怕冷就躲在屋里焐热被窝,一天都不出门。

看似舒服,其实是慢性自杀。密闭环境下,一氧化碳中毒、空气污染、缺乏阳光都是隐形杀手

2022年《环境与健康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冬季室内PM2.5浓度平均高出其他季节2-3倍,而长时间暴露在高浓度污染空气中,会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风险。

没有阳光,维生素D合成减少,不仅会降低免疫力,还会影响钙的吸收,增加心脏病和骨质疏松的风险。而不出门活动,血液循环变慢,代谢减弱,更容易诱发慢性病。

寒冷不是杀手,人对寒冷的无知才是。

我们以为自己是在“养生”,其实是在用错误的方式对抗自然规律。锻炼、清洁、保温这些看似积极的行为,如果做错了时间、方式,就可能成为身体的负担。

人到中年以后,身体已经不像年轻时那样能随意挥霍。新陈代谢减慢、血管弹性下降、内分泌紊乱,这些看不见的变化,都会悄悄地影响着你的健康底线。你以为的“多动动有益健康”,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温度下,可能就是压垮心脏的最后一根稻草。

值得一提的是,季节性疾病的高发并非中国特有现象。日本厚生劳动省统计,冬季是该国老年人猝死率最高的时期,尤其是在洗澡、如厕时骤然暴露于低温环境中,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而在中国北方,每年供暖季前后,因心脑血管引发的急诊数量普遍增长20%-30%。这不是巧合,而是环境变化与人体生理反应之间的直接联系。

你的身体不是钢铁打造的,它会对每一度气温的变化做出反应。有人说“我身体好,不怕冷”,但这恰恰是最大的误区。

心脏病发作超过50%都没有明显预警。根据北京市疾控中心的数据,超过六成的心梗患者在发作前并无明显不适或慢性病史,而且很多人第一次发病就是最后一次。你以为的“没事”,不过是问题还没爆发而已。

想要熬过严冬,不是靠硬扛,而是靠正确应对。第一,不要在清晨空腹锻炼。**寒冷、空腹、运动三者叠加,是对心脏最危险的挑战。可以选择在日照较好的中午或下午适度活动,穿着保暖,逐渐热身。

第二,避免冷水刺激。洗漱、洗澡时使用温水,尤其是中老年人,应提前预热环境,避免温差过大。第三,保持良好通风。即使寒冷,也要定期开窗通风;适当晒太阳,促进血液循环和心理健康。

这些事说简单也简单,但难在坚持和认知的转变。我们总以为健康是大事,得靠大动作才能改变,其实很多真正有效的改变,都藏在那些微小但关键的生活细节里。

你在冬天里多穿一件外套、晚起一小时、开窗通风十分钟,可能就避免了一次致命的心脏骤停。别再和身体“对着干”。自然界的规律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我们可以选择用科学的方式去适应它。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刘力生. 冬季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机制及预防对策[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0, 48(12): 1076-1080.
[2]沈洪兵, 张志勇. 中国心源性猝死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2, 43(3): 321-325.
[3]王芳. 冬季室内空气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影响[J].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22, 39(1): 65-68.

来源:任医生谈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