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的菜籽油是真的?土榨油消失并非不健康,外资30年套路藏不住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7 05:07 1

摘要:标签上写得明明白白,可倒出来炒菜,连半分记忆里的焦香都没有——不是你味觉出了错,是你吃的“菜籽油”,早就被外资悄悄换了“芯”。

你在超市拿起一瓶印着“菜籽油”的瓶子时,有没有过这种疑惑?

标签上写得明明白白,可倒出来炒菜,连半分记忆里的焦香都没有——不是你味觉出了错,是你吃的“菜籽油”,早就被外资悄悄换了“芯”。

这些年,你总听人说“土榨油有黄曲霉素,吃了致癌”,可你见过身边谁真因为吃土榨油生病?

今天咱不扯家常,就扒扒这事儿的来龙去脉:你记忆里那口喷香的土榨菜籽油,不是被“健康”淘汰的,是外资用广告洗脑、断供应链、搞垄断,一步步从咱厨房里赶出去的。

90年代的榨油坊,从不用喊“健康”,却比现在的油香10倍

90年代的城镇边缘,总有几间挂着“榨油坊”木牌的矮房。

不用做广告,油菜收割季一到,门口就会排起长队——来的人手里拎着各式各样的容器,有的是铁皮罐,有的是塑料桶,桶沿上还沾着上次榨油留下的油渍。

榨油坊里永远飘着一股焦香。

师傅会把晒干的油菜籽倒进大铁锅,柴火慢炒,直到菜籽颜色变深、香味冒出来,再倒进榨油机。

机器“轰隆”转动时,金黄色的油会顺着铁槽慢慢流进容器,表面浮起一层细密的泡沫——那些是没被“精炼”掉的天然油脂,也是最香的部分。

那时候没人纠结“健不健康”。

榨好的油带回家,沉淀两三天,滤掉底下的少量渣子,就能直接用。

炒青菜时倒一点,油花一冒,香味能飘满整个屋子;炖肉时加一勺,肉香裹着油香,连汤汁都能拌两碗米饭。

榨完油剩下的油渣,还能拿去肥田,或者拌进饲料喂猪——从头到尾没有一点浪费,也没有一点“科技与狠活”。

外资一进来,先拿“健康”当刀,把土榨油钉在“不安全”的标签上

1998年前后,超市货架上突然多了些不一样的油。

以金龙鱼为代表的品牌,带着小瓶装、印着“12道精炼”的产品进场,紧接着就开始铺天盖地的广告轰炸。

广告里没有榨油坊的烟火气,只有穿着白大褂的“专家”。

镜头对着显微镜下模糊的样本,“专家”皱着眉说:“土榨油杂质多,还可能含有黄曲霉素,长期吃会伤肝,尤其对老人小孩不好。”

话刚说完,镜头立刻切到自家油瓶,强调“经过12道过滤,纯净度99%,全家都能吃”。

这套组合拳打下来,不少人慌了。

那时候电视还是主要的信息来源,“专家”说的话、广告里的画面,成了“权威”。

大家开始不敢买散装的土榨油,哪怕知道它香,也会安慰自己“为了健康,忍忍算了”。

可没人深究:那些“12道精炼”的油,为了延长保质期,加了多少“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

这些添加剂对身体有没有影响?广告里从没提过。

光洗脑还不够,外资直接掐断油菜籽供应链,让土榨油没了“根”

外资没把心思只放在广告上,转头就扎进了河南、湖北这些油菜主产区——这里是土榨油的“根”,只要控制了油菜籽,就能控制土榨油的源头。

他们先找村干部对接,再挨家挨户跟农户谈:“你种油菜,我们一斤比市场价高2毛,成熟了我们上门收,不用你自己拉去榨油坊。”

农户算了笔账,种油菜比种水稻、玉米划算,第二年就纷纷扩大了种植面积。

可等农户们都种上油菜,外资却开始“变脸”。

2001年收割季,原本承诺的收购车迟迟不来,后来终于有人来,却撂下一句话:“国际油价跌了,现在只能按原价5折收,要卖就卖,不卖你们自己找买家。”

农户们傻了眼。

油菜籽放久了会发霉,又没有其他收购渠道,只能咬着牙贱卖。

更狠的是,外资开始大量进口转基因油菜籽——这种菜籽出油率高,还比本土菜籽便宜,外资开的榨油厂全用它,本土菜籽彻底没人要了。

没了菜籽,镇上的榨油坊一台台机器停了下来,慢慢就关了门。

垄断后更嚣张:油想涨价就涨价,“调和油”全是套路

控制了菜籽和榨油厂,外资就攥住了咱的“油瓶子”。

2004年那场“大豆危机”后,ABCD四大粮商(ADM、邦基、嘉吉、路易达孚)趁机收购了国内80%的榨油厂,菜籽油的定价权彻底落到了他们手里。

从那以后,油价涨不涨,全看他们的心情。

2022年,5升装的“菜籽油调和油”从65元涨到88元,短短半年涨了20多块。

消费者去超市一看,货架上摆的大多是这些外资品牌,根本没得选——要么买贵的,要么就买更便宜的、香味更淡的油。

更离谱的是“调和油”的套路。

标签上写着“菜籽油调和油”,看着像是主打菜籽油,可你翻到配料表会发现,菜籽油往往排在棕榈油、大豆油后面,有的甚至只标“植物油”,连具体比例都不写。

不少人吃着觉得有“菜籽油味”,其实那是香精调出来的——花了菜籽油的钱,吃的却是廉价油加香精,这不就是明着骗吗?

本土产业终于反击!现在的土榨油,又香又安全

这几年,情况终于变了。国家开始在油菜主产区推“种植补贴”,不管市场行情怎么样,都能保证农户不亏。

中粮等本土企业也动了起来。

他们在湖北、河南建了“油菜种植基地”,给农户提供优质种子,还帮地方上的老榨油坊升级设备。

现在的榨油坊,既有以前的古法炒籽、压榨工艺,又加了黄曲霉素检测仪,榨出来的油,既能保留原来的焦香,又能即时出检测报告,安全看得见。

2023年起,不少城镇的老榨油坊重新开了门。

不再是以前的矮房,而是明亮的门店,墙上挂着检测报告,透明玻璃罐里装着金黄的菜籽油,标签上只写“古法榨制 菜籽油”,没有多余的噱头。

超市里也多了本土品牌的菜籽油,有的还设了试吃台,路过的人尝一口,大多会停下脚步:“这才是菜籽油该有的味道。”

其实,土榨油的消失和回归,从来不是“健康与否”的小事,而是本土产业和外资博弈的缩影。

从农户被迫弃种,到现在能安心种油菜;从只能吃“香精调和油”,到能找回记忆里的焦香——这背后,是消费者对“真实味道”的坚持,也是本土产业一点点站起来的证明。

下次去买油,别再被“12道精炼”“全家健康”的广告忽悠了。

不妨拿起一瓶本土品牌的菜籽油,闻闻那股熟悉的焦香——那是没被套路的味道,也是咱自己的油,终于不用再看外资脸色的底气。

来源:橘子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