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本以为是高血压闹的,谁知后来才知道,老赵是“阳”了三次,这次反复发烧不退,肺部已经出现感染,医生说再拖下去就危险了。我心里一紧,毕竟老赵跟我年纪差不多,平时身体看着还算硬朗,没想到这病毒还真不是闹着玩的。
上个月邻居老赵突然住进了医院。那天我正在阳台上晒被子,看见他媳妇急匆匆地拉着他往外走,脸色都变了。
原本以为是高血压闹的,谁知后来才知道,老赵是“阳”了三次,这次反复发烧不退,肺部已经出现感染,医生说再拖下去就危险了。我心里一紧,毕竟老赵跟我年纪差不多,平时身体看着还算硬朗,没想到这病毒还真不是闹着玩的。
新冠病毒走到今天,已经不是大家以为的“感冒”了,尤其是我们这个年纪,不能马虎。我在社区里做了二十年健康顾问,见过太多老人因为轻忽而陷入被动,尤其这几年,反复感染、后遗症、免疫紊乱……一个个案例摆在那里,让人不得不警醒。
我翻看了最近几份流行病学报告,结合日常接触到的老年朋友身体反馈,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一个趋势:新冠病毒最终的三大“结局”已经逐渐显现,特别是对58岁以上的我们来说,更是要打起十二分精神。
第一个信号,是反复低烧和夜间出汗。这看似小病,其实是身体在跟病毒打拉锯战。病毒没有彻底清除,免疫系统却已经疲惫,晚上一出汗、温度一升高,整个人就像被抽空了一样。有个老同事老范,去年感染过一次,觉得恢复得差不多就没管了。
结果从春天开始,他就隔三差五发低烧,晚上睡一觉一身汗,脸色发黄,精神一天不如一天。后来医院检查,说他是“免疫激活未完全恢复”,病毒在体内残留。医生提醒要定期复查,还建议他增加蛋白摄入,适度晒太阳促进恢复。
应对这种状况,关键在于不中断康复期的调理。不少人一退烧就当自己好了,可身体内部的修复远没有那么快。这时候最怕的就是急于恢复原来的节奏,该静养的时候一定要静下来,不管是饮食还是起居,最好都比平时更有规律。
第二个信号,是突发性的记忆力下降和情绪波动。不少人开始忘事儿,容易发火,甚至莫名其妙地哭。老伴儿前段时间早上起来做饭,锅烧了都不知道,转头就忘了刚才说过什么。
她以前是特别细心的人,这变故让我很担心。带她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是“病毒性脑雾”,这不是吓唬人,而是病毒影响了中枢神经系统。
我在社区里也见过类似的例子,一个70岁的阿姨,感染后半年内情绪极不稳定,常常怀疑家人偷她的钱,后来才诊断出轻度的脑功能障碍。医生建议她做一些简单的记忆训练,比如每天写日记、回忆前一天的事,还让她多跟人交流,避免陷入封闭状态。
这个阶段最怕的是家人的忽视。有的子女觉得老人就是老了,记性差正常,情绪差是脾气大了。其实不然,一旦出现这些变化,就要考虑是否曾经感染过病毒,是否有后遗症的可能。不要怕麻烦,早一点检查,早一点干预,才是真正负责任的做法。
第三个信号,是呼吸变浅、走路容易喘。这不是普通的气短,而是一种“肺部储能”下降的表现。一个月前,我表弟的岳母感染后一直咳嗽,后来有一天去接孙子放学,才走了几百米就脸色发白、呼吸急促,吓得当场送去医院。
拍片发现肺部纤维化已经开始了,医生说是病毒引发的慢性损害,可能会长期影响生活质量。
这种情况特别容易被误认为是老年气衰,其实只要感染过新冠,就要对身体的耐力变化保持警觉。
我自己在去年感染后,也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气短,后来听专家建议慢慢练腹式呼吸、每天做半小时呼吸操,才逐步缓过来。身体的耐力是可以锻炼回来的,但前提是你得意识到它在下降,不能等着摔一跤才后悔。
很多人以为“阳过一次就没事了”,其实第二次、第三次感染的隐患更大。病毒每次变异,攻击的方式都不同,免疫系统也会跟着疲劳。这个月我们组织了一次社区体检,发现不少老人虽然没发烧,但白细胞偏低、心率不稳、肝酶升高,这些都是病毒反复刺激免疫的结果。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64岁的叔叔,阳过两次后没有明显不适,但最近查出心肌炎,医生说大概率和病毒有关。他自己都不敢相信,“我一点感觉都没有,怎么就成这样了?”问题就在于,新冠不是所有后果都立刻爆发,有些是慢慢腐蚀身体的。
我们这个年纪,要比年轻人更早察觉身体的微小变化。哪怕只是最近爬楼比以前累了、饭量变小了、晚上睡不好了,都要当回事。有时候一顿饭吃得没味道,不一定是胃口问题,也可能是神经系统在出问题。尤其如果感染史比较多,更要留心这些细节。
我经常跟周围的人说,病毒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老赵这次住院,医生说得很直接:“他不是病毒重,是拖太久了。”这句话我记在心里,回到家后把我们家的体温计、血氧仪、电热毯、药箱都重新检查了一遍。不是怕,是该有的准备不能少。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长期疲劳感。许多老人感染后几个月都觉得“没劲”,走两步就想歇,脑子也不灵了。这种情况很多时候被当成是“老了”,其实是慢性炎症没有清除干净。
我建议几位朋友去做了炎症指标检测,果然发现数值偏高。医生开了调理方案,包括高蛋白饮食、小剂量抗炎药、规律作息,这才慢慢好转。
最怕的就是那种“都过去了”的心态,身体的账迟早要还的。我自己的一个亲戚,六十出头,感染后一直反复感冒,一去医院才知道是免疫力紊乱导致的。医生说,他的体内像打了一场仗,胜是胜了,可战场一片狼藉。
这就是现实,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制造焦虑。我们要做的,不是躲着病毒,而是学会跟它共处的方式。你可以不怕它,但不能不管它。
我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我见过太多老人因为信息不对称、判断不准确,错过了最佳的干预窗口。我们年纪大了,身体不像年轻人能“扛”过去,很多时候,一步错了,后面就被动了。
回到老赵那天住院的场景,我后来去医院看他,他拉着我说:“我是想着过段时间自己就好了,谁知道拖成这样。”他眼里有点懊悔,也有点害怕。我拍了拍他的手说:“咱们这年纪,早识别、早干预,才是活得长久的秘诀。”
病毒的结局我们改不了,但我们怎么面对它,是可以自己选择的。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健委《2024年新冠病毒感染后健康管理指南》
2. 《中国老年学杂志》2024年第5期:新冠后遗症与认知功能下降关系研究
3.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案例分析汇编(2023-2024)
4.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新冠后肺部慢性病变处理建议》
5.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4年第9期:多次感染与免疫系统负荷关系研究
来源:汪医生健康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