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2月9日晚上七点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一条公告,英伟达因涉嫌违反《反垄断法》和市场监管总局2020年第16号公告,被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立案调查。
“英伟达的一家独大,是全球芯片产业的核心议题。”
文 / 巴九灵
继法国、美国、欧盟之后,中国也对英伟达展开了“反垄断调查”。
12月9日晚上七点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一条公告,英伟达因涉嫌违反《反垄断法》和市场监管总局2020年第16号公告,被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立案调查。
资本市场率先响应。12月9日和12月10日,英伟达股价分别下跌2.5%和1.47%,市值萎缩了将近1000亿美元。
英伟达被围剿背后,是刚创下历史新高的业绩。
今年第三季度,英伟达营收350亿美元,同比增长94%,创历史新高。
针对本次调查,英伟达公司最新的回应是:“英伟达凭借实力取胜,这反映在我们的基准测试结果和对客户的价值上……我们很乐意回答监管机构对我们业务的任何问题。”
态度不是一般的强势。
这次中国的情况,还要先从五年前的一次并购说起。
2019年3月,英伟达发布公告,准备用69亿美元收购以色列的网络设备商迈络思(Mellanox),这是英伟达迄今为止最贵的收购。
但是这个收购项目因涉嫌垄断,遭到了一些跨国公司和多国政府的强烈反对,一度被搁置。
关键时候,中国投了赞成票,帮了英伟达一把。2020年4月,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了一份《 关于英伟达公司收购迈络思科技有限公司股权案的附加限制性条件承诺方案》,也就是开头提到的2020年第16号公告。
一家美国公司收购一家以色列供公司,为什么会牵涉到中国政府?
原因在于,根据《反垄断法》,不管并购双方来自哪国,但只要他们的年收入在全球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超过4亿元,那中国政府就有权监管。
不过,中国的盖章认可是有附加条件的。核心要求就两条,一是不准在中国搞捆绑销售;二是六年内必须按照公平、合理、无歧视的原则,给中国企业提供显卡以及配套设备。
中国签字同意后,英伟达的收购案才得以正式通过。
但“背刺”的一幕随后出现,受美国有关部门限制,英伟达高端GPU宣布对中国市场断供,转而对华销售“阉割版”的GPU,显然这违背了之前的承诺。
这是中国市场监管总局依法对英伟达立案调查的导火索。
不止中国,自去年开始,法国、美国、欧盟的主管部门也相继发起了对英伟达反垄断调查。
美国司法部曾向英伟达的竞争对手和下游客户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大家对英伟达的评价。其中有两项指控,引人瞩目:
指控一:英伟达强迫客户“二选一”。如果某个客户购买AMD芯片,英伟达可能会对你加价,甚至还会减少原本承诺的GPU出货量。
指控二:英伟达强行搭售网线、服务器机架等“边缘产品”。英伟达副总裁Andrew Bell曾经放话:“谁买了服务器机架,谁就能优先获得GB200。”
根据Jon Peddie Research (JPR)和TechInsights等机构的统计,英伟达在GPU整体市场上占有超80%的市场份额,在数据中心GPU更是夸张地占有了98%的市场。
除了GPU芯片外,在自动驾驶芯片上,英伟达也是独一档的存在。弗若沙利文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英伟达出货量占到全球高算力自动驾驶芯片市场份额为82.5%。
强市场份额之后,是强利润,对外一张售价3万多美元的H100芯片,成本加起来还不到3000美元。
超然的市场地位背后,还有英伟达的“科技生态护城河”:英伟达的芯片编程平台CUDA。
CUDA,是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的缩写,翻译成中文就是“统一计算架构”。
全球各大科技公司,都在日常运营中采用了CUDA。例如,特斯拉和其他汽车行业巨头利用CUDA来训练自动驾驶汽车;Netflix在GPU上运行自己的神经网络模型,利用CUDA的功能来增强自己的推荐引擎。
当然,科技巨头们的选择也有无奈的一面。2024年3月,英伟达发出警告,严禁在其他硬件平台上运行基于CUDA的软件。
一头是过硬暂无人取代的产品,另一头是英伟达有意为了竞争建立的铜墙铁壁。加上AI浪潮继续风起云涌,好风凭借力,英伟达于今年10年抵达市值巅峰3.53万亿美元,一度超越苹果成为全球市值最高。
投资者用脚投票,侧面反应了英伟达的江湖地位。
竞争对手乃至客户们的一些小动作,也在佐证英伟达一家独大的局面。
从芯片领域的对手高通、英特尔、AMD,到英伟达自己的客户OpenAI、谷歌、亚马逊都放风说要加大自研芯片的投入。
2023年9月,高通、谷歌、Arm、英特尔等科技巨头联合成立了UXL基金会。
这个基金会,被媒体解读为“反英伟达联盟”。因为它计划开发一整套可以横跨多种AI加速器芯片的软件和工具,该开源项目旨在使计算机代码能在任何硬件上运行,绕过英伟达CUDA平台,不受芯片类型的限制。
面对对手的围观,英伟达则依然积极“招兵买马”,在对AI初创企业的投资上也是领先对手。
自2023年生成式AI(人工智能)热潮全面爆发以来,英伟达共参与了74笔融资,累计投资额超过109亿美元。英伟达通过提供资金来推动企业购买并使用图形处理器(GPU),以巩固其在AI半导体领域的领先优势。
斗争还在进行中,胜负一时难分。
那么如何看待全球这次反垄断调查,国产芯片是否有了崛起的机会?我们咨询了三位科技专家,不妨听听他们的看法。
1
如何看待全球这次反垄断调查?
何帅
资深科技自媒体人
很多人关注中国这次反垄断调查,只关注这个事件中的“调查”,但是少关注了两个字,即“依法”。
政府在发布公告时,特别强调“依法”对英伟达进行反垄断调查。
依法,第一是依反垄断法的依据;第二,则是四年前英伟达收购迈络思科技时,中国市场监管总局与英伟达签署过附加限制性条款,要英伟达保障对中国市场的正常供应和公平竞争。
英伟达收购迈络思后,几乎垄断了AI人工智能这个巨大数据中心的核心产品市场,保证了绝对优势,掌握了整个市场的定价权,英伟达自身的解决方案就可以完全覆盖整个市场,竞争对手与其进行议价的杠杆也不复存在。
再来看惩罚措施,首先是罚款,只是处罚金额现在还不太好说,是上一年度销售额10%的两到三倍的处罚,最终还是需要视调查结果而定。
其次,如果不配合调查,可能会对英伟达的商务活动进行限制,甚至有可能禁售英伟达的产品。
这次反垄断调查,其实属于打蛇打七寸的动作。
中国在禁止特殊的材料出口后,英伟达一直比较慌,这段时间一直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地来回转悠,就是想寻找不受中国材料出口限制,又能够向中国输出产品的第三方国家。
中国也看出来了,英伟达就是想锁死高端芯片,然后让自己的低端芯片进入国内,和国内的刚起步发展的AI芯片企业进行竞争,所以中国的意思也很明确,我们不需要低端芯片,要么卖给我们高端芯片,要么就不要在中国市场发展。
当然这种限制,不会说让他直接退出中国市场,只能说是依法对其进行反垄断调查,根本目的还是为我们自己的AI芯片企业提供好的发展环境,或者说通过博弈获得高端芯片来支撑国内AI技术的发展。
英伟达这次在越南建了一个AI智能芯片的研发中心,相当于提前把我们国产芯片出海的道路给锁死了。
等英伟达在中国周边布局完,像华为、寒武纪等这些芯片企业,以后该怎么出海呢?
至于为什么各国都在对英伟达进行反垄断调查,主要因为英伟达在全球的GPU市场份额确实太重,能达到98%以上,远远超过AMD和英特尔等半导体企业,处于绝对垄断的地位;其次,英伟达在高端GPU市场,也处于绝对的市场主导地位。
因此,对英伟达的反垄断调查肯定主要集中在常规的几项,第一是看产品是否存在捆绑销售,第二是看GPU产品的分配是否具有市场平等性,比如优先供给某市场,或者禁止供给某市场,都属于垄断的手段。
张孝荣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
这次中国对英伟达的反垄断调查,我认为是基于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常规监管举措。
2020年英伟达以69亿美元收购以色列迈洛思公司,在接受中国审查时做出了一些承诺遵守的条件(这些条件据说6年内有效)。
现在调查是对企业行为后续监管的一部分,监管机构需要确保企业遵守了收购时的承诺,一旦发现违约,便会启动调查。
对于英伟达而言,调查期间可能面临业务拓展受限、客户合作的不确定性增加、声誉受损等影响,若最终被认定存在垄断行为,可能面临巨额罚款、业务调整甚至市场份额被重新分配等后果。
反垄断调查不是为了排挤大企业,更不是为了关上中国大门。反垄断调查对于整个科技行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制衡机制。它不仅关乎个别企业的发展,更影响着行业创新和发展的走向。
行业领导企业在追求市场份额和商业利益的同时,需要更加注重合规经营。
AI是许多国家的战略规划,随着AI技术的发展,GPU的需求大增,英伟达凭借技术和市场先发优势占据了约9成的市场份额,其商业决策和市场行为受到更多关注和审视。
至于欧盟最先调查,可能是因为欧盟在反垄断监管方面一直较为积极主动,且其内部有众多科技企业和产业用户受英伟达市场行为的潜在影响。
这些调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促使英伟达更加规范自身行为,另一方面也可能改变全球 GPU 及相关市场的竞争格局,为其他竞争对手提供更多机会,同时也给整个行业敲响了反垄断的警钟,推动行业朝着更公平竞争的方向发展。
2
AI芯片的国产替代,能否借这次反垄断调查崛起?
胡延平
FutureLabs未来实验室首席专家
英伟达的市场份额及其地位主要是自然形成,既有AI 2.0、大模型等领域高速发展对算力需求的拉动,也有英伟达自身积累的技术优势。
主要优势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芯片架构的快速迭代能力;二是CUDA软硬协同与开发生态;三是在AI、机器人、自动驾驶、矿机等垂直领域的全线AI核芯、全栈解决方案能力;四是算力尤其算力集群更具效率和整体性价比。
短期内我们或许能在不同方面获得一些局部机会,但暂时还无法整体撼动。
目前来看,英伟达并未主观实现垄断,也并非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实际上人工智能领域其它芯片、算力基础设施提供商已经为数不少,只是性能与软硬件生态不及英伟达。
当前对英伟达的调查,有一定制衡、博弈色彩,我预测最终大概率会以不严格追究作为结束。
AI算力基础设施的竞争格局如果要有大的变化,重大变数可能主要来自于创新架构、新原理,比如新创立的一些专为AI而生的芯片企业。未来能替代英伟达的,可能不是追随者、模仿者。
我国芯片年进口额已经接近3万亿,年出口额即将突破1万亿。这意味芯片产业的大盘,是一个相互需要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的生态。芯片产业上、中、下游,有大量中国的初创或创新企业,在这个生态里生存发展。
其基本盘关乎供应链安全,关乎大量科技企业包括芯片企业的生死存亡,关乎高科技创新生态。所以这个大盘要稳住。
芯片大盘、芯片的国产化进展与替代、博弈平衡感的找寻,这三件事需要放在一起考虑,而不能只是把第二第三件事放在一起看。
切勿从单向脱钩变成双向加速脱钩,会对芯片产业大盘不利。从这个层面来看,反垄断只是所有事情里面的一件事情,不必以点带面,舆论也不必过度用力。
何帅
资深科技自媒体人
这次反垄断调查,对国产芯片的替代潮,会有一定推动作用,但是国产AI芯片,在性能上与英伟达的产品差距是非常巨大的。
目前英伟达的A100芯片,基本上是现在国产芯片的对标的主要对象。虽然华为的昇腾910B,性能可以与英伟达A100持平,但是美国要求英伟达禁售的H100,其性能是A100的2—3倍,而Blackwell B200又是H100的5倍,相当于英伟达一片B200,可以与10—15片的华为昇腾910B持平,可见这个差距有多大。
目前国内好奇多少年才能替代甚至超越英伟达的问题,本质其实是个系统性问题。
因为芯片问题,涉及到第一个环节是芯片的设计、研发,第二个环节是封装,后面还有制造、生产等各个环节,即使我们设计出来了芯片,但是没有台积电代工,没有更先进的光刻机,就很难生产7纳米以下的更先进制程的芯片。
即使我们现在也可以部分解决7纳米芯片的问题,但是芯片的产能和技术成熟度都有待提升。国产的寒武纪思元590、华为的昇腾910B,产能都需要排队。
来源:吴晓波频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