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文| 巩汉编辑| 时光初审| 方园
文| 巩汉
编辑| 时光
初审| 方园
28岁的顿顿从东方甄选离职创业,仅仅4个月时间,就从首秀近1250万的销售额跌到双十一只有1万人在线观看。
这个曾经在直播间里意气风发的年轻主播,离职时放出豪言说创业比想象中轻松,广告报价敢开30万一条,还组建了70人团队服务自己200多万粉丝。
对比董宇辉离职后依然稳居榜首的战绩,顿顿的创业之路为什么会如此坎坷?
他是真的低估了平台的力量,还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顿顿的故事要从2017年说起。
那年他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一个农村出身的年轻人,能考上这样的大学已经算是光宗耀祖。
毕业后他选择加入新东方,成为一名普通员工。
当时的新东方还是教育培训行业的巨头,谁也没想到几年后会经历双减政策的重创。
2022年,俞敏洪带着新东方转战直播带货,东方甄选应运而生。
顿顿凭借在新东方积累的经验,成为首批元老主播之一。
那段时间东方甄选火遍全网,董宇辉的出圈让整个团队都跟着水涨船高。
顿顿也在这波流量红利中站稳了脚跟,粉丝从零开始积累到200多万。
直播间里的顿顿表现还算不错,毕竟有新东方的培训底子,口才和临场反应都在线上。
他见证了东方甄选从默默无闻到万众瞩目的全过程,也亲眼看着董宇辉如何成为顶流主播。
这段经历在他心里埋下了种子,让他觉得自己也能复制这样的成功。
在东方甄选的3年时间里,顿顿有过5次提出离职的念头。
这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一个人如果真心热爱一份工作,不会反反复复想着要走。
他在各种场合公开吐槽公司,对平台的规则和管理方式表达不满。
这种态度在团队里并不少见,年轻人总觉得自己的才华被束缚,认为离开平台才能真正施展拳脚。
顿顿看着董宇辉的成功,内心的野心越来越膨胀。
他觉得董宇辉能做到的,自己未必做不到。
两个人都是新东方出身,都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凭什么差距这么大?
这种不甘心让他最终在2024年6月做出了离职的决定。
离职后的顿顿信心爆棚。
他在采访中说:"创业比想象中轻松多了,开播就有800个品牌主动找上门来。"
这话听起来霸气十足,实际上暴露了他对市场的误判。
那些品牌找上门,看重的到底是顿顿本人,还是他身上残留的东方甄选光环?
这个问题当时的他完全没考虑过。
离职两个月后,顿顿连开两场直播。
首秀的数据确实亮眼,销售额接近1250万,观看人次达到500万。
这个成绩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判断,觉得离开东方甄选是正确的选择。
他开始对外宣称自己的广告报价是30万一条,还特别强调"出来后才知道自己原来可以这么贵"。
这种近乎张狂的表态,让很多人看着都觉得尴尬。
行业里的人都明白,一个200多万粉丝的主播敢开30万的报价,背后要么是团队疯了,要么是他自己飘了。
更夸张的是,顿顿组建了一个70人的团队来服务自己的直播间。
70个人啊,运营、策划、客服、选品、商务,各个岗位都要配齐,每个月的人力成本就是一笔天文数字。
他还特意提到自己"没有任何压力",觉得这个规模的团队完全能hold住。
对比董宇辉的与辉同行,人家的团队配置是经过精心计算的,每一分投入都要产出相应的回报。
顿顿这种大手笔的投入,更像是在用钱堆气势,而不是真正理解商业运作的逻辑。
顿顿在采访中提到俞敏洪,说既然俞老师能把美丽生活号做起来,自己也能把直播间做起来。
这话乍一听没毛病,实际上完全是两码事。
俞敏洪做美丽生活号,背后是新东方几十年积累的品牌信誉,是他本人在教育行业建立的威望,是无数家长和学生对他的信任。
顿顿有什么?
他有的只是在东方甄选当主播的经历,有的只是200多万粉丝的基础盘。
这些粉丝关注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东方甄选的平台背书。
离开平台后,这种背书就不存在了,粉丝的忠诚度能维持多久是个未知数。
俞敏洪做直播带货,是在完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摸索出来的。
他从零开始学习直播技巧,研究用户心理,亲自参与选品。
这种从头做起的谦卑态度,跟顿顿离职后的高调形成鲜明对比。
俞敏洪知道自己不懂的地方在哪里,所以愿意低下头来学习。
顿顿觉得自己什么都懂,所以根本不觉得需要学习。
首秀的辉煌只是昙花一现。
后续的直播数据开始大幅下滑,在线观看人数从500万跌到几千人。
这个落差对任何一个主播来说都是致命打击。
顿顿的团队开始慌了,他们投入了大量资源做推广,联系各种渠道引流,但效果依然不理想。
双十一本来是电商行业的重头戏,各大主播都憋着劲儿要打一场漂亮仗。
顿顿的团队准备了5万份秒杀商品,拿出1000万做红包补贴,还争取到了平台的额外补贴。
这种投入力度已经相当大了,结果直播间的观看人数只维持在1万人左右。
这个数据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首秀设定的大几千万销售目标根本不可能完成,最终只做到了1000万。
这还是在团队拼命砸钱推广的前提下实现的,如果算上各种成本,这场直播可能根本不赚钱,甚至是亏的。
顿顿这时候才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他以为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团队的配置,复制董宇辉的成功并不难。
现实却告诉他,董宇辉的成功不是靠技巧和套路堆出来的,而是靠真实的人格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来的。
顿顿在多个场合表达过对综艺节目的渴望。
他不止一次说想上各种综艺,想让更多人认识他,想在娱乐圈有一席之地。
这种表态其实已经说明了他的真实想法,他做直播不是为了把这件事做好,而是把直播当成进入娱乐圈的跳板。
娱乐圈的水有多深,外人很难想象。
那些真正在娱乐圈混出名堂的人,要么有过硬的作品,要么有强大的资源背景。
顿顿两样都不占,就想着靠主播的身份杀进去,这种想法本身就不切实际。
他在这方面跟董宇辉形成了鲜明对比。
董宇辉离职后创立与辉同行,专心做好直播带货这件事。
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在这个领域做到极致,而不是把它当成通向其他地方的工具。
这种专注和纯粹,是顿顿身上完全看不到的品质。
顿顿觉得自己在东方甄选积累的名气足够让他跨界发展,这个判断从根本上就是错的。
观众喜欢看他直播,不代表会买票看他演戏或者上综艺。
不同领域需要的能力完全不同,他把这些事情想得太简单了。
董宇辉离职对东方甄选的影响是实打实的。
数据显示,他走后东方甄选的GMV下滑了39.2%,净利润更是暴跌97.5%。
这组数据证明了董宇辉对平台的价值,也说明了他个人能力的不可替代性。
与辉同行上线后,持续稳居各大直播榜单首位。
董宇辉用实际行动证明,他的成功不是平台给的,而是他本人的实力。
观众跟着他从东方甄选来到新的直播间,说明他们认可的是董宇辉这个人,而不是某个平台或者某个品牌。
对比顿顿离职后的情况,东方甄选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这个对比有些残酷,但足够说明问题。
顿顿在东方甄选期间的贡献,远没有他自己想象的那么大。
他把团队的成果当成个人能力,把平台的背书当成自己的光环,这种认知偏差最终害了他自己。
董宇辉的成功在于他的人格厚度。
他在直播间分享的不只是商品信息,还有他对生活的理解、对文化的思考、对世界的看法。
这种深度的内容输出,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不是靠学几天技巧就能掌握的。
顿顿学到了董宇辉的表面功夫,却没学到他的内核。
他以为只要把话说得漂亮,把氛围营造得好,就能吸引观众停留。
实际上观众早就过了被表面东西吸引的阶段,他们需要的是真诚和深度,是能够引起共鸣的内容。
顿顿的问题说到底还是膨胀了。
他把自己取得的一点成绩无限放大,把运气当成实力,把平台给的机会当成个人魅力。
这种心态在年轻人身上并不少见,很多人都曾经历过类似的阶段。
当年的文章就是最好的例子。
他出轨的时候有多狂妄,现在就有多落魄。
那句"且行且珍惜"曾经让无数人唏嘘,也让文章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他从当红影星跌落到几乎无戏可拍,这个教训够深刻了吧?
顿顿正在走文章走过的路。
他现在的狂妄自大,跟当年文章的有恃无恐如出一辙。
公众人物最需要的品质是什么?
是谦虚,是敬畏,是知道自己几斤几两。
顿顿显然没有这种自知之明,他觉得自己已经成功了,可以随意发表各种言论,可以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
市场会教会他什么叫现实。
直播间的观看人数从500万跌到几千人,这个过程比任何说教都管用。
当他看着空荡荡的直播间,看着团队焦虑的表情,看着一笔笔烧出去的钱没有回报,他才会明白自己当初有多幼稚。
创业不是过家家,也不是靠几句豪言壮语就能成功的。
它需要对市场的精准判断,对用户的深刻理解,对自己的清醒认知。
顿顿这几样都不具备,他有的只是一腔热血和盲目的自信。
这种状态下创业,失败几乎是必然的结果。
结语顿顿的故事还没有结束,但方向已经很明确了。
他终究会为自己的年少轻狂付出代价,就像文章当年一样。
28岁的年纪不算小了,该懂的道理应该都懂,可他偏偏选择了最难走的路。
没有董宇辉的命,却得了董宇辉的病,这句话用在他身上再合适不过。
希望这次教训能让他真正成长起来,明白什么叫脚踏实地,什么叫尊重市场,什么叫敬畏规律。
信息来源:
《电商直播行业数据报告》,艾瑞咨询,2024年10月
东方甄选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港交所公告,2024年9月
《主播离职创业案例研究》,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2024年8月
与辉同行官方抖音账号运营数据,抖音电商平台,2024年6-10月
《直播电商主播影响力评估报告》,克劳锐,2024年7月
来源:以苒Zran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