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难生钱?通缩国躺平,通胀国躺赢!普通人抄作业也能挣钱!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9 01:07 1

摘要:打开手机银行看3年期存款利率跌破2.5%,周末去菜市场买菠菜,发现比去年还便宜两毛钱,可持仓大半年的基金净值还在原地晃悠——这大概是现在很多人挠头的事儿:生活没觉得钱贬值,可钱想“生钱”怎么就这么难?其实全球经济早就分了“快慢车道”,破局的法子藏在差异里:在通

打开手机银行看3年期存款利率跌破2.5%,周末去菜市场买菠菜,发现比去年还便宜两毛钱,可持仓大半年的基金净值还在原地晃悠——这大概是现在很多人挠头的事儿:生活没觉得钱贬值,可钱想“生钱”怎么就这么难?其实全球经济早就分了“快慢车道”,破局的法子藏在差异里:在通缩或低通胀的地方稳稳过生活,把钱投到通胀区的增值资产里,一边用低生活成本托底,一边让资产跟着高增长市场跑,普通人也能搭上这趟财富车。

别觉得通缩就是坏事、通胀就是洪水猛兽,关键是怎么借势。去年全球经济的分化其实早就很明显了——美国经济增速冲了2.8%,欧元区也有2.2%,但像日本这样的经济体还陷在低增长里,通胀水平更是差了好几个梯队。这种“不一样”恰恰是机会:

通缩国的“躺平爽点”真的很实在:物价稳得像定海神针,甚至还往下走。我有个在日本工作的朋友说,东京的房租、便利店饭团价格,好几年没怎么变过,月薪涨得慢归慢,但“买东西不用慌”,不用像以前担心“今天不买明天就涨价”。更重要的是,手里的储蓄贬值慢,攒钱的“安全垫”更厚。

通胀国的“赚钱门道”全在资产里:适度通胀的时候,企业敢涨价、利润能上去,股票估值自然跟着涨;黄金、房产这些实物资产更是抗贬值的硬通货,就连薪资涨幅都可能比通缩区高。IMF去年的数据说,新兴市场增速有4.2%,比发达经济体的1.8%高出一大截,说白了就是通胀环境下,资产增值的空间更大。

简单讲,这就像咱们国内的出口企业——在本土控制成本,拿到海外卖高价。普通人把这个逻辑搬到财富管理上,就是“用通缩的稳托住生活,用通胀的活拉着资产涨”。

这不是什么高深理论,全球不少中产早就这么干了,这三个例子我觉得特别有参考性:

瑞士常年低通胀,去年还早早降息,本土理财收益低得可怜。但我认识的一个瑞士金融从业者说,他们圈子里有个共识:“钱别烂在本土”。比如有家叫JAKOTA Capital的机构,靠着瑞士低通胀把资金成本压得极低,转头就联合香港资本砸了1亿美元进短剧行业,专挑东南亚那些高增长市场布局。还有家叫Youngtimers AG的公司,直接收购了亚太的资管机构,投小红书、蔚来这些项目,据说回报翻了好几倍。

普通瑞士人更直接,我那朋友说他家60%的资产都通过海外基金投了美股科技股和新兴市场,“瑞郎买东西划算,海外资产赚钱快,两边都不耽误”,去年年化收益差不多有10%。

日本通缩几十年,老一辈“渡边太太”炒外汇踩过坑,现在年轻人学聪明了。去年看到数据说,日本家庭海外资产配置比例到了23%,我认识的一位东京主妇美穗就是这么干的:丈夫在株式会社拿稳定工资,东京物价涨幅不到1%,生活压力小;她在家研究基金,重点投两类——美国天然气和东南亚可再生能源。

美穗说:“亚洲对天然气需求越来越大,去年全球消费量破了4.1万亿立方米,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赚疯了;东南亚通胀高,能源价格涨得快,可再生能源项目回报也稳。”她家去年资产增速比日本GDP快了3倍,比守着本土房产的亲戚强多了。

我表哥在香港做会计,去年香港还是低通胀低利率,他没把钱存银行,而是搞了个“三分法”:30%买国内公募REITs,年化分红能有5%左右;40%投美股清洁能源基金,美国不是砸了4900亿美元搞清洁能源吗,正好搭车;剩下30%留着当活期应急。

他说身边不少同事都这么配,“香港运营成本低,生活压力不大,把钱投到高增长的地方,比死磕本土股市靠谱多了”,去年光基金分红就够全家去东南亚玩一趟。

不用出国、不用换一大堆外汇,国内这些金融工具就能帮你搭“通胀资产组合”,我按风险从低到高排好了,新手照着选就行:

黄金这东西真是穿越周期的硬通货,今年金价都破4000美元/盎司了,全球央行一季度就买了244吨。别买实物金,又重又要手续费,直接买黄金ETF最方便。我自己也买了点华安黄金ETF,1手100份,最低400块就能买,当天买当天卖,管理费才0.5%一年。建议配总资产的5%-15%,等美联储降息的时候再加点仓,稳得很。

不是所有大宗商品都能抗通胀,得挑“供给少、需求旺”的。比如天然气,亚洲需求拉着,今年全球需求预计涨2.3%,国内油气主题ETF就能投;还有铜、铝这些,新能源装机需要大量金属,今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要超煤电了,相关ETF可以关注。但石油要小心,可能供过于求,今年WTI原油预计跌到72美元/桶,别瞎买。

通胀的时候,最牛的是那些“想涨价就涨价”的公司。比如可口可乐、茅台,就算涨价你该买还得买,通过消费主题基金(像易方达消费行业)就能参与;还有力拓、必和必拓这些矿山企业,掌握着上游资源,大宗商品涨价它们就赚钱;科技龙头更不用说,苹果、英伟达靠技术垄断,利润稳得很,买美股科技ETF就行。

国内公募REITs现在有30多只了,底层资产有仓储物流、新能源这些,特别适合通胀期。我表哥买的那只仓储REITs,年化分红有5%,既能拿房租分红,基金净值还能涨,兼具稳健和弹性。选的时候优先看人口流入城市的仓储REITs,还有政策支持的新能源REITs,别买溢价率超过5%的,容易回调。

普通债券怕通胀,但通胀挂钩债券(TIPS)不怕,收益会跟着CPI调整。我爸妈就买了南方东英银华通胀挂钩债券ETF,通过QDII基金间接投的,他们风险承受能力低,就想要“保本还能抗通胀”。在3%通胀环境下,年化收益能有4%-5%,比存银行强多了,特别适合中老年投资者。

普通人投海外最方便的就是QDII基金,还能避外汇管制和汇率风险。我表哥配的美股清洁能源基金就是QDII,建议别只投一个市场,同时买美国科技、东南亚消费的QDII,对冲货币波动。今年美国清洁能源、印度股市、东南亚互联网都是高增长领域,可以重点看。要注意美联储政策和汇率,人民币升值的时候可以多配点欧元、日元资产。

国内虽然整体低通胀,但政策支持的领域正在“局部涨价”。比如半导体、AI、新能源,国家产业基金砸了不少钱,华夏半导体龙头混合这类ETF涨得不错;还有粮食安全,玉米、小麦贸易量下降,供给紧,农业主题基金也能布局。说白了,政策钱往哪流,哪就容易有“局部牛市”。

我身边有个朋友踩过坑:买美元基金赚了10%,结果人民币对美元涨了8%,到手就剩2%。应对方法有三个:一是分散货币,别只投美元,欧元、日元也配点;二是选带汇率对冲的QDII基金,基金经理会帮你锁定汇率;三是多关注宏观,经济强、利率涨的国家货币容易升值,提前布局。

新手别一上来就玩杠杆、炒期货。先从黄金ETF、国内REITs开始,熟悉怎么买、怎么卖,感受市场波动;有经验了再配QDII基金和海外股票。那些杠杆型黄金ETF,之前有只单日跌了23%,还有年化收益超10%的非法集资,千万别碰,守住本金比啥都重要。

很多人觉得“全球投资听着就复杂”,但其实现在金融工具早就把门槛降下来了——100块能买黄金ETF,1000块能投公募REITs,就算只有1万块,也能试试QDII基金。“在通缩国躺平”不是懒,是用稳定的生活成本给自己留底气;“去通胀国赚钱”也不是投机,是跟着全球经济的趋势走。

财富积累从来不是“要么暴富要么穷”,今天起,你可以拿出总资产的10%买份黄金ETF,或者花1000块研究一只新能源REITs,慢慢搭自己的“跨环境资产组合”。比赚多少钱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分化的世界里,找到让自己财富稳涨的方向。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意见!

来源:财经大会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