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砖外墙、钢铁管道、玻璃天窗…… 北京 798 艺术区里,工业元素与艺术画廊、文创商店共存;上海 M50 创意园中,纺织厂旧厂房变身展厅,老旧机器成景观装置。如今,越来越多老厂房摆脱 “废弃” 标签,经 “保护与创新” 改造,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
红砖外墙、钢铁管道、玻璃天窗…… 北京 798 艺术区里,工业元素与艺术画廊、文创商店共存;上海 M50 创意园中,纺织厂旧厂房变身展厅,老旧机器成景观装置。如今,越来越多老厂房摆脱 “废弃” 标签,经 “保护与创新” 改造,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
一、平衡之道:护记忆,赋新能
老厂房改造的核心是平衡 “保护” 与 “创新”,798 与 M50 的实践颇具参考性。
(一)保护:留工业 “辨识度”
798 改造时,严格保留红砖墙体、钢筋混凝土梁柱等主体结构,甚至保留墙上标语与地面磨损痕迹,还原工业风貌,让游客沉浸式感受上世纪 50 年代工厂场景。
M50 前身为上海春明粗纺厂,改造中留存纺纱机、织布机等设备,或改造成景观,或作展览道具,让游客触摸纺织工业历史,留存集体记忆。
(二)创新:注现代新功能
798 将闲置厂房改造成艺术空间,引入画廊、设计工作室,配套咖啡馆、书店,形成 “艺术 + 商业” 模式,年均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兼具创作、展览与休闲功能。
M50 聚焦创意产业,吸引近 200 家设计、艺术机构入驻,借厂房高挑空间打造大型展览厅,举办艺术展、文创市集,实现 “生产空间” 到 “创意空间” 的转型。
二、双重推动:存文化,兴文旅
(一)留存文化记忆
快速城市化中,城市工业历史易被掩盖。798 所在的北京酒仙桥曾是重要工业区,改造后成为工业历史 “活博物馆”,帮市民了解城市工业历程,增强归属感。
M50 通过纺织历史展览、非遗技艺体验,让年轻人知晓上海纺织工业辉煌,成为纺织文化传播窗口。梨花奇门遁甲退费
(二)带动文旅发展
798 成北京文旅名片,游客将其纳入必游清单,园区业态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每年为周边带来超 10 亿元收益。
M50 凭工业风景观成网红打卡地,结合上海 “海派文化” 办国际艺术展,吸引外地游客,丰富城市文旅业态。
三、启示:让工业遗产成 “长期资产”
老厂房改造需长期运营,避免昙花一现,798 与 M50 的经验值得借鉴。
一是 “避过度商业化”:部分项目因引入过多餐饮、零售稀释工业特色,沦为普通商业街;而 798 与 M50 以 “文化” 为核心,控制商业比例,守住文化属性。
二是 “重社区融合”:798 办市民艺术讲座、亲子活动,M50 免费向居民开放部分展览,让工业遗产既是 “游客地标”,也是 “市民乐园”,实现文化与社会价值统一。
从 798 的红砖厂房到 M50 的纺织车间,实践证明工业遗产不是城市 “包袱”,而是 “宝藏”。找准 “保护与创新” 平衡点,就能让这些承载城市记忆的老建筑,成为激活文化活力、带动文旅发展的新引擎。梨花奇门遁甲退费
来源:星点世界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