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气候变化的加剧,作物病害的发生越来越复杂多样。特别是细菌性病害,传播速度快、防治难度大,给农民造成巨大损失。
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气候变化的加剧,作物病害的发生越来越复杂多样。特别是细菌性病害,传播速度快、防治难度大,给农民造成巨大损失。
噻唑锌作为一种噻唑类有机锌杀菌剂,以其卓越的防治效果和独特的作用机理,已成为众多农民防治病害的首选药剂。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噻唑锌在防治病害的同时,还能为作物补充锌元素,促进作物健康生长,真正实现"一药多效"。
一药物特性
噻唑锌的化学名称为双(2-氨基-1,3,4-噻二唑-5-硫醇)锌。纯品为固体,是一种含杂环的有机锌杀菌剂。
该药剂由我国自主研发,已取得国家发明专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噻唑锌属低毒杀菌剂,对大鼠经口、经皮LD50均大于5000毫克/千克,对人畜安全性高,对环境友好。
值得一提的是,噻唑锌中含有3.9%的有机锌,这些锌元素极易被作物通过叶面吸收和利用。
二、作用机理
噻唑锌的杀菌机理独特,它通过双重作用机制让病菌无处遁形。
一是噻唑基团在植物体外对细菌无抑制力,但在植物体内却是高效的治疗剂。药剂在植株的孔纹导管中,细菌受到严重损害,其细胞壁变薄继而瓦解,导致细菌的死亡。
二是锌离子具有既杀真菌又杀细菌的作用。药剂中的锌离子与病原菌细胞膜表面上的阳离子(H+,K+等)交换,导致病菌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凝固杀死病菌;部分锌离子渗透进入病原菌细胞内,与某些酶结合,影响其活性,导致机能失调,病菌因而衰竭死亡。
在二个基团的共同作用下,杀病菌更彻底,防治效果更好,防治对象更广泛。
三、剂型与含量
噻唑锌在市场上的主要剂型是悬浮剂,常见含量为20%。
这种剂型使用方便,防效稳定。悬浮剂以水为分散介质,对环境污染小,毒性低;制剂性能优良,常温贮存两年无沉淀、分层现象,货架寿命长,不易燃,贮运安全。
此外,噻唑锌也可加工成悬浮种衣剂,用于种子处理。
四、适用作物与防治对象
噻唑锌适用范围极为广泛,对多种作物的细菌性和真菌性病害都有良好防效。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稻瘟病。
柑橘:溃疡病。
蔬菜作物: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斑疹病;番茄、西瓜、甜瓜等作物的细菌性病害。
马铃薯:疮痂病、黑胫病、青枯病、环腐病。
其他作物:白菜黑斑病、炭疽病、锈病、白粉病;花生青枯病、叶斑病。
五、使用技术详解
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使用20%噻唑锌悬浮剂,用药量为300~375克/公顷,兑水喷雾。
防治白叶枯病,同样使用喷雾法,应在发病初期开始施药,间隔7-10天一次,连续2-3次。
防治柑橘溃疡病,使用20%噻唑锌悬浮剂400~666.7毫克/千克浓度喷雾。于发病初期开始施药,重点喷洒嫩梢和幼果。噻唑锌安全性高,可用于柑橘的整个生育期,在嫩梢、幼果期使用无药斑。
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于发病初期使用20%噻唑锌悬浮剂喷雾。施药时应均匀喷洒叶片正反面,确保全面覆盖。对于番茄、西瓜、甜瓜等作物的细菌性病害,可参考黄瓜的使用方法。
防治马铃薯疮痂病,可使用20%噻唑锌悬浮种衣剂拌种,用量为1.20公斤·公顷-2,对马铃薯疮痂病防治效果达74.31%,并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与空白对照相比增产20.94%。
防治马铃薯黑胫病、青枯病和环腐病,使用20%噻唑锌悬浮种衣剂拌种,防效分别达到75%以上、100%和74.93%以上。
六、复配优势
噻唑锌具有良好的混用性,可与大多数杀虫、杀菌剂混用。
然而,噻唑锌不可与含金属离子的农药、叶面肥以及碱性农药进行复配,会产生化学反应造成药害。
当噻唑锌用于治疗同一种病害时,要注意与同类药剂交替使用,以免病菌产生抗药性。
与其他农药混配时要注意现混现用,且要严格按照说明进行复配,避免药害现象。
七、注意事项
噻唑锌严禁在水产养殖区、河塘等水体附近使用。禁止在河塘等水体中清洗施药器具。鱼或虾蟹套养稻田禁用,施药后的田水不得直接排入水体。
用药时要注意避开花期。
尽管噻唑锌安全性高,但仍需按照推荐剂量使用,避免过量使用。
使用噻唑锌时应按照农药安全使用规程操作。施药期间应注意个人防护,避免药液接触皮肤和眼睛。
---
噻唑锌作为一款广谱高效的杀菌剂,凭借其独特的作用机理和广泛的适用性,已成为现代农业病害防治的重要工具。正确使用噻唑锌,注意轮换用药,就能让这一优质杀菌剂持续为作物健康生长保驾护航。
来源:耳垣说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