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怀疑其子宫内装监听器,两次告上法庭索赔:手机一放歌就异常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31 10:20 1

摘要: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辽宁绥中 59 岁女子因怀疑医生在其子宫内安装窃听器,为了 “讨说法”,她两次将医院告上法庭,要求取出 “监听器” 并索赔,直到法院两次驳回诉求、医学专家反复解释,她才勉强接受 “监听器” 实为普通囊肿的事实。

资讯来自;五道口老友 西班牙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辽宁绥中 59 岁女子因怀疑医生在其子宫内安装窃听器,为了 “讨说法”,她两次将医院告上法庭,要求取出 “监听器” 并索赔,直到法院两次驳回诉求、医学专家反复解释,她才勉强接受 “监听器” 实为普通囊肿的事实。

这场看似荒诞的诉讼背后,不仅是对医学常识的误解,更暴露了老年人面对身体不适时的焦虑与无助。

手机放歌引发的 “监听疑云”

2016 年,叶阿姨因身体原因在当地医院做了取环手术和子宫次全切手术。术后几年,她偶尔会觉得小腹隐隐作痛,但想着 “年纪大了难免有小毛病”,一直没太在意。

直到 2023 年,一个偶然的发现让她坐立难安 —— 某天她用手机播放广场舞歌曲时,小腹的疼痛感突然加重,还隐约觉得 “子宫里有声音跟着音乐响”;她试着关掉手机,腹痛和 “回声” 竟真的消失了。

之后几次尝试,都是同样的结果:手机放歌,小腹不适;手机静音,恢复正常。

“难道是手机信号干扰了什么?” 叶阿姨的目光落在了自己的手术经历上。她想起当年手术时,医生曾在子宫内操作,会不会是 “医生偷偷装了监听器,用手机信号就能激活”?

这个念头一旦产生,就像藤蔓一样缠绕着她 —— 她开始怀疑,自己的日常言行都在被 “监听”,小腹的疼痛就是 “监听器工作时的反应”。

为了验证猜想,叶阿姨专程去医院做了彩超检查。

当医生告知 “左附件区有 2.7×2.4CM 的囊性回声,还有少量盆腔积液” 时,她瞬间抓住了关键:“‘囊性回声’?这不就是监听器发出的声音吗!” 无论医生怎么解释 “囊性回声是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和监听器没关系”,叶阿姨都不肯相信。

她坚持要求医院 “无偿取出监听器”,还要赔偿自己这些年的精神损失费和医疗费,被医院拒绝后,她一纸诉状将医院告到了法院。

两次诉讼皆败诉:医学常识戳破荒诞猜想

一审法庭上,叶阿姨情绪激动地陈述自己的 “遭遇”,还拿出手机当场演示:“只要放歌,我肚子就疼,这就是监听器在响!”

为了查明真相,法官委托另一家三甲医院为叶阿姨重新做了详细检查 —— 腹部 CT、妇科超声、甚至核磁共振,结果都显示:叶阿姨子宫内没有任何异物,所谓的 “囊性回声”,就是卵巢上的一个良性囊肿,盆腔积液也是常见的生理现象,都与 “监听器” 无关。

面对权威检查结果,叶阿姨依旧固执:“你们肯定是串通好了!囊肿就是监听器的外壳,回声就是它在工作!” 法官哭笑不得,只能从科学角度耐心解释:“子宫内潮湿、缺氧,还有腐蚀性的体液,电子设备根本无法长期工作;而且监听器这类金属设备,彩超一眼就能看出来,不可能藏这么多年。”

最终,法院以 “证据不足” 为由,驳回了叶阿姨的诉讼请求。

叶阿姨不服,上诉到中级人民法院。

二审中,医院请来了妇科和医学影像科专家出庭作证。

专家拿着彩超报告,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囊性回声就像我们看到水里的小水泡,在超声图像上会显示为‘回声’,这是囊肿的正常表现,不是什么电子设备。您放歌时腹痛,可能是巧合 —— 比如音乐节奏让您不自觉紧张,加重了腹部不适感,和囊肿本身没有直接关系。”

经过多轮质证和解释,二审法院最终维持原判,再次驳回了叶阿姨的上诉。

走出法庭时,叶阿姨看着手里的判决书,沉默了很久才说:“原来真的是囊肿啊…… 可我总觉得疼,到底该怎么办?”

老年人需要 “听得懂” 的医疗解释

这场看似荒诞的诉讼,其实藏着叶阿姨难以言说的痛苦。近十年的腹部不适是真实的,当她找不到合理的解释时,“监听器” 这个看似离谱的猜想,反而成了她缓解焦虑的 “出口”—— 至少,这让她的痛苦有了一个 “归因”,哪怕这个归因并不科学。

像叶阿姨这样的老年人不在少数。他们身体机能逐渐下降,容易出现各种慢性不适,但医学知识相对匮乏,对检查报告里的 “囊性回声”“盆腔积液” 等术语一知半解,很容易产生误解。

更重要的是,很多时候医生因为门诊病人多、时间紧张,只能简单告知 “没大事”“定期复查”,却没能用老年人听得懂的语言,把 “为什么不舒服”“检查结果是什么意思” 讲清楚。

就像叶阿姨,如果当年术后第一次出现腹痛时,有医生能跟她说 “年纪大了卵巢可能长小囊肿,就像脸上长粉刺一样常见,只要不长大就不用治”;如果做彩超后,医生能拿着报告解释 “囊性回声不是声音,是囊肿在图像上的样子,跟监听器一点关系都没有”,或许她就不会陷入 “被监听” 的妄想,更不会走上诉讼的道路。

这场由囊肿引发的荒诞诉讼,给医疗行业提了个醒:面对老年患者,医生不仅要治病,更要当 “医学翻译官”—— 把专业术语变成 “大白话”,把复杂的检查结果拆成 “能理解的小事”。只有让老年人真正看懂自己的身体状况,才能减少不必要的焦虑,避免类似的 “荒诞误会” 再次发生。毕竟,对老年人来说,比治疗更重要的,有时是一份 “听得懂” 的安心。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五道口老友

来源:草根练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