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柔性电子全国重点实验室黄维院士团队荣子强教授、方漪芸副教授联合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王洪强教授、陈睿豪教授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该研究建立了分子构型、界面调控和器件性能之间的明确关联。相关成果以“Molecular Design-Dri
近日,柔性电子全国重点实验室黄维院士团队荣子强教授、方漪芸副教授联合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王洪强教授、陈睿豪教授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该研究建立了分子构型、界面调控和器件性能之间的明确关联。相关成果以“Molecular Design-Driven Interface Engineering Enabling Simultaneous Defect Passivation and Enhanced Hole Extraction in Perovskite Solar Cells”为题发表于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期刊上。
在过去十年,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在光电转换效率(PCE)方面取得了显著提升。然而,钙钛矿层与空穴传输层之间的界面缺陷及能级失配仍然是制约n-i-p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效率和稳定性的关键瓶颈。因此,开发能够同时实现缺陷钝化、能级优化和高效电荷传输的多功能界面改性剂,仍然是一个紧迫的挑战和高度相关的科学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研究团队从分子化学结构层面的精细调控出发,设计并合成了三种多功能空穴传输界面分子(HTIMs):MeO-TPA-Cbz-BAI、MeO-TPA-Cbz-HAI和MeS-TPA-Cbz-HAI。这三种分子以咔唑-三苯胺(TPA-Cbz)为核心,并以不同的烷基碘化铵基团(BAI或HAI)进行功能化。研究系统揭示了分子构型、偶极矩、界面调控和器件性能之间的内在关系。这种集成的分子设计策略,使缺陷钝化和空穴提取能够在单个多功能分子内协同实现。特别是,MeS-TPA-Cbz-HAI,凭借其更大的偶极矩和更强的界面锚定能力,显著抑制了界面缺陷并促进了高效的电荷传输,从而获得了兼具高效率和长期稳定性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最终使光电转换效率达到25.83%,是迄今为止所有采用界面传输材料修饰的n-i-p型器件中最高的效率之一。总而言之,该研究通过分子结构设计驱动的界面工程策略,为实现高效稳定的PSC提供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
这一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化学与生物学基础科学研究项目、陕西省青年英才计划、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凯视迈(KathMatic)作为国产优质品牌,推出的KS系列超景深3D数码显微镜就很不错哦~专为表面微观形貌的深度观察、精确测量与综合分析而设计,突破了传统光学显微镜的局限性,以卓越性能引领行业革新。
其显著优势包括:
超大景深:确保从样品表面低位到高位的每一细节都清晰可辨,无需频繁调整焦距。
广阔视野:一次性捕获更大范围的微观景象,提高观测效率与全面性。
高倍放大能力:实现微小结构的极致放大,让隐藏细节无处遁形。
全方位观测角度:灵活调整观测视角,满足不同样品特性和分析需求。
多元照明模式:提供多种照明方案,适应复杂的样品表面特性,确保最佳观测效果。
结合自主研发的先进图像处理算法,KS系列产品能够智能识别、分析微观结构特征, 显著提升观测精度与效率,即便是面对极端复杂或细微的观测挑战,也能游刃有余。
目前,该系列超景深3D数码显微镜在材料科学、新质能源、消费电子、集成电路、航空航天、汽车行业、军工科技、智能制造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欢迎留言或私信咨询~
来源:凯视迈精密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