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双十一都17岁了,本来以为也就那样,没啥新鲜的,结果太平洋对岸的ChatGPT先整了个新活。
今年双十一都17岁了,本来以为也就那样,没啥新鲜的,结果太平洋对岸的ChatGPT先整了个新活。
9月底,它上线了InstantCheckout功能,也就是即时结账。
首批接入的平台有两个,一个是美国手工艺品电商Etsy,另一个是全球最大的电商独立站平台Shopify。
最关键的是,用户不用跳转到第三方平台,在ChatGPT内部就能完成购物。
这可不是小改动啊,以前AI顶多帮你推荐商品,现在直接能“带货”了,相当于从“帮你找”变成“帮你买”。
这股风刮得特别快,没几天就吹到国内了。
10月15日,字节旗下的豆包先跟上,正式接入了抖音商城。
你在豆包上提问,不管是要数码、家电,还是母婴、美妆产品,它都能给你推荐,还附上下单链接。
点一下商品名,就能跳转到抖音完成购买,不用再换APP。
而且豆包不止能买实物,本地生活的服务它也包了。
你问“周末去哪玩”,它不光推荐目的地,还能直接给抖音的团购优惠券,点一下就能买。
这步走得比ChatGPT还远,ChatGPT只是对接电商,豆包直接把抖音商城和本地生活串起来,成了国内首个能实现电商导流闭环的AI应用。
我特意去试了豆包的购物功能,就问“帮我推荐一款性价比高的户外鞋”。
它没随便给链接,而是按价格档位分组推荐。
每个商品下面信息都很全,核心卖点、适用场景、价格区间,连用户评价都有。
这比自己在商城里瞎翻省太多事了,不用一个个点进去看详情。
不过有个小限制,这个功能目前只有移动端能用。
而且要是开了“深度思考”模式,它可能就不显示购物推荐了,这点得留意。
据说是现在覆盖的都是高频消费品类,像母婴、美妆、家居这些,首批合作商家也都是抖音电商里评分4.8分以上的优质店铺,质量应该有保障。
我还试了其他AI,比如DeepSeek、元宝、Kimi、文心一言和夸克。
结果除了豆包和Kimi,其他要么给不了购物链接,要么说“外链不安全”拒绝跳转。
本来想这俩应该差不多,后来发现不一样,豆包的链接全是抖音商城的,Kimi跟ChatGPT似的,能显示好几个电商平台的来源。
但论交易体验,三者差别就明显了。
ChatGPT能一站式下单,不用跳来跳去。
Kimi得点两次,先进“什么值得买”的信息页,再跳购买页。
豆包虽然也得跳一次,但大家本来就常用抖音,从提问到下单最快十几秒搞定,整体更顺。
当然豆包也不是完美的,之前看《字母榜》报道,它有时候推荐会不准,比如价格对不上,甚至在抖音里推京东的优惠,有点“胳膊肘往外拐”。
搞不清为啥会这样,后来看分析说是信息来源太杂,训练素材里有外部数据,才出了这问题。
不过就算有这些小毛病,这步也算是里程碑了,以前买东西得在小红书、知乎看攻略,再去商城搜,现在豆包一句话就能包办从种草到下单的全流程。
从抖音角度看,它其实不缺流量,短视频、直播带货本来就火。
但问题在于,这些流量大多是“冲动消费”,用户看视频觉得好就买,真要主动找东西、比价,还是会想到淘宝、京东。
数据也能看出来,淘宝日活大概4.2亿,京东1.8亿,抖音商城独立APP的日活才刚过1000万。
更关键的是用户不常回头,复购率一直上不去。
如此看来,豆包这个AI购物功能,其实是帮抖音补“主动找货”的短板,不是单纯加个新功能。
IDC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生成式AI用户已经突破5.15亿人,比去年翻了一倍。
这么多用户用AI,刚好给抖音提供了新的“主动入口”。
用户在豆包提问,本身就是说需求,搜索、推荐、购买都在字节生态里完成,相当于跳过了以前的SEO阶段,直接进了GEO(生成式引擎优化)时代。
以后商家想让商品被看到,不用再投广告,得让AI能“读懂”自己的商品,流量分配逻辑都变了。
提到AI技术强、电商体量大,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阿里。
毕竟阿里的AI模型在全球开源榜单拿过冠军,还说自己是和谷歌一样有“全栈AI能力”的公司,电商GMV也还是第一。
2023年底马云就说要“全力布局AI电商”,那时候拼多多市值刚超阿里,阿里大概是想从价格战里退出来,靠AI找新优势。
本来想阿里应该早做C端AI带货,后来发现它把重心都放B端了。
比如搞了“生意管家”,帮商家生成素材、分析数据,甚至代理经营;阿里妈妈推出“货品全站推”,让AI自动选品;还有“店小蜜”负责售后自动化,连阿里国际站的外贸业务都用上了AI生意助手。
这些工具确实帮商家提高了效率,阿里在B端的AI基础没话说,但消费者没感觉到太多变化,这些AI更像“生产工具”,不是给用户用的“消费体验”。
阿里也不是完全没试C端,2023年就推过“淘宝问问”AI导购,那时候测试下来,它理解需求、推荐的匹配度比抖音当时的功能还好。
但不知道为啥,后来没怎么迭代,结果被豆包抢了先,豆包2023年8月就面世,阿里直到2024年7月才推夸克AI搜索,今年2月才加“深度思考”功能,慢了一年多。
直到2024年底,阿里才开始整合C端AI资源,把“通义”的C端团队并入夸克所在的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明显是想重新抓C端流量入口。
进入2025年,阿里的动作就快多了。
10月16日,天猫在上海开双十一启动会,主题直接是“AI重构电商”,还提了三个方向:提升流量匹配效率、用AI帮商家降本增效、推出AI导购产品。
一周后,夸克“C计划”首个成果上线,对话助手正式登场,相当于把豆包那样的对话功能放进夸克。
既能实时搜索,又能通过对话理解、整合信息,给准确答案,看起来是对标ChatGPT的。
很多人说“C计划”的“C”是“吃豆包”,但从功能看,更像“吃ChatGPT”。
不过我试了一下,在夸克里问购物问题,它没法直接跳淘宝天猫,反而提示“可前往京东或苏宁搜索相关商品”,很显然,阿里在AI电商闭环上还差最后一步。
紧接着10月24日,蚂蚁集团又发了一款AGI多模态应用“灵光”。
这个APP是支付宝旗下公司开发的,能用手机号或支付宝账号登录,主打“AGI相机”,能识别、理解现实世界。
外界都觉得这是阿里对标豆包、元宝的C端拳头产品,要是后续能打通淘宝天猫的购物链接,用户说不定就能在灵光里直接下单,不用跳转了。
现在看下来,AI电商已经成了AI商业变现的关键赛道。
ChatGPT的商务负责人说过,他们的商品推荐是“有机且非赞助”的,现在不从交易抽成,但未来可能收2%左右的联属佣金,所以ChatGPT和Kimi更像“导流者”,靠广告和佣金赚钱。
而豆包背靠抖音生态,能直接触发购买,还能完成交易闭环,这是国内目前独一份的。
很显然,现在的竞争已经不是靠补贴、靠低价了。
当消费者慢慢习惯“用说话买东西”,电商的逻辑就从“货架陈列”变成“理解你想要什么”,从“搜排名”变成“让AI推荐你可能喜欢的”。
字节先抢跑,阿里在追赶,京东、美团也没闲着,京东搞了AI电商架构“Oxygen”和“京犀”,美团上线了AI智能体“小美”,但论电商体量和AI生态,真正的主角还是字节和阿里。
这届双十一,算是AI正式登上电商舞台的起点。
以后买东西可能真不用再搜来搜去,跟AI说句话就行。
而这场AI电商战争的结果,怕是会决定中国电商未来十年的格局。
不管最后谁赢,对我们消费者来说都是好事,毕竟购物能更方便、更省心了。
来源:姑苏九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