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孙",随着“研究孙院”秋假拉开序幕,全院师孙在布鲁塞尔机场集结,一小时半的飞行便落地捷克布拉格——这座1992年就跻身《世界遗产》名录的老城,红瓦尖顶间满是时光韵味,石板路蜿蜒曲折,难怪网红说:随手一拍都是能当明信片的景致。
本"研究孙",随着“研究孙院”秋假拉开序幕,全院师孙在布鲁塞尔机场集结,一小时半的飞行便落地捷克布拉格——这座1992年就跻身《世界遗产》名录的老城,红瓦尖顶间满是时光韵味,石板路蜿蜒曲折,难怪网红说:随手一拍都是能当明信片的景致。
候机时,我给师孙们讲起了他们太姥爷的故事:解放战争结束后,太姥爷从内蒙古土默特左旗的庄稼地里走出,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考到北京学农业机械,毕业后作为中国第一代农机人先赴海南岛开垦胶园,顶着烈日种下一株株橡胶苗,完成任务后,又响应国家调配,带着农机和一身硬技术,奔赴湖北组建机械化农场——那可是大名鼎鼎的全国第二大监狱农场。
当年,太姥爷和几十位技术骨干,带着从国外引进的农机日夜兼程赶路,绿皮火车换骡马车,一路尘土飞扬,沿途百姓从没见过这“会跑的铁疙瘩”,纷纷追着车队围观,有的踮脚张望,有的凑上前摸一摸,嘴里还念叨着“这玩意儿能顶几头牛”;到沙洋时,农场的老红军、老八路、老解放更是组织数万人夹道欢迎,红地毯从街口一直铺到农场大院,锣鼓敲得震天响,鞭炮声此起彼伏,他们踩着红地毯亮相表态,那场面真是热闹非凡。师孙们听得眼睛发亮,我接着说:“你们太姥爷当年开的,就是捷克产的热特拖拉机!他总念叨,那时人们都叫它‘捷克’,却压根不知道捷克是个国家,只当是个顶用的‘铁牛’。尤其是晚上耕田时,车灯亮得能照见田埂上的虫儿,老百姓说,农场铁牛的眼睛好亮!今天我们站在捷克的土地上,正好亲眼瞧瞧这‘铁牛故乡’的模样!”
一、捷克简史:中欧热土的风雨与荣光
经查阅,捷克,堪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地处欧洲腹地,是连接东西欧的交通要冲,铁路公路纵横交错,历史的年轮里刻满了风雨与荣光。中世纪时,它是神圣罗马帝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布拉格作为中欧文化重镇,哥特式、巴洛克式建筑鳞次栉比,街头巷尾都飘着艺术气息,文化艺术蓬勃发展;191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正式成立,凭借扎实的工业基础,机械制造、钢铁、纺织等产业迅速崛起,工厂里机器轰鸣,产品远销各地,成为欧洲为数不多的工业强国,好比雨后春笋——势头正劲;二战期间,捷克遭遇侵略,工业设施遭严重破坏,厂房满目疮痍,战后又历经体制变迁,1993年和平分裂为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
即便历经波折,捷克的机械制造功底仍未褪色,尤其在拖拉机领域,热特(Zetor)品牌自1946年创立以来,就像铁匠铺的榔头——实打实硬靠品质说话。从早期的热特25型汽油拖拉机,到后来的25A、25K柴油机型,再到6911、7211等升级款,凭着结构简单、皮实耐用、维修便捷的优势,不用复杂操作,只要懂农机都能摆弄,不仅风靡欧洲,更成为全球许多国家农业机械化的“主力军”,好比宝剑锋从磨砺出——真材实料,靠谱口碑传遍五大洲。
二、拖拉机的发展:从“铁疙瘩”到农业主力军
拖拉机的诞生,堪称农业生产的“鲤鱼跃龙门”——实现质的飞跃,彻底改写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历史。19世纪末,蒸汽动力拖拉机率先在欧美登场,但动辄几吨重的机身笨重如大象,油耗高得惊人,操作还得好几个人配合,好比老牛拉破车——慢得发愁,只能在大型农场小范围使用;20世纪初,内燃机技术的突破让拖拉机迎来“新生”,汽油动力机型体积缩小、效率提升,一个人就能操作,逐渐走进普通农场,真是拨开云雾见青天——柳暗花明。
20世纪50-80年代,全球拖拉机进入黄金发展期,柴油动力替代汽油,马力从十几匹提升到几十匹,悬挂式农具、液压系统广泛应用,操作越来越便捷,妇女老人也能上手。这一时期,捷克热特拖拉机恰逢其时——千里马遇伯乐,精准契合了各国规模化农业生产的需求,尤其是在土地辽阔、劳动力短缺的地区,成了“香饽饽”,一天能耕几十亩地,顶得上十几个壮劳力。而中国在这一时期,一边批量引进捷克热特、苏联东方红等机型,一边摸索自主研发,拖拉机从稀罕的“进口货”逐渐变成田间地头常见的“铁牛”,田埂上到处能听见“突突”的机器声,让“深耕细作”不再依赖人力畜力,农业生产效率实现了翻倍增长,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中国第一台手扶拖拉机就在武汉市出产,上世纪七十年代遍布中国城乡,成了农民眼里的“宝贝疙瘩”。记得当年鄂东广济县太平人民公社就有一个农机站,走在上学的路上如果遇到熟悉的师傅,还能蹭上一段路。
三、沙洋农场的“跨洲支援”:海南农机与人员的远征
建国初期的沙洋农场,作为华中地区重要的国营农场,正值百废待兴、开荒拓土的关键时期,就像初生的娃娃——急需养分。当时农场耕地面积不断扩大,一眼望不到边,但农机奇缺,大部分农活还得靠人力和牛耕,罪犯们天不亮下地,天黑才回监,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效率却依旧低下,急得当年老红军、老八路、老解放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为解燃眉之急,在湖北省省委、省政府的关心下,国家统筹调配资源,一场跨越琼州海峡的支援行动悄然展开。从海南岛调配而来的,既有当年从国外引进的二手热特25型拖拉机、美式“福特”小型拖拉机,还有犁、耙、播种机、收割机等配套农具。这些农机虽有些“年头”,部分还得靠木炭、煤油替代汽油驱动,启动时得几个人轮流手摇,摇得满头大汗才能“突突”着发动,好比老黄牛喘气——费劲,但在当时可是“雪中送炭”的宝贝,每一台都被干警职工们当成“掌上明珠”,收工后再累也得擦得锃亮,零件上的油污都用煤油一点点抠干净。
随同机车而来的第一代农机人,他们是海南农垦系统的老手,个个身怀绝技——有的听声音就能判断拖拉机故障,有的摸一摸土壤就知道该用哪种农具。这些第一代拖拉机手带着热带地区的耕作经验,快速适应江汉平原的湿润气候和黏重土壤,白天顶着烈日在田间地头调试拖拉机、开垦荒地,拖拉机的轰鸣声震得耳朵发麻,脸上、身上沾满泥土油污,却笑得格外开心;晚上围着油灯,把海南的农机保养口诀、应急维修技巧倾囊相授,手把手教沙洋农场的干警、职工、罪犯认零件、学操作,用树枝在地上画图讲解复杂原理。遇到拖拉机“罢工”,他们趴在泥地里钻底盘、拆零件,手上被划破也毫不在意,硬是让一台台“老古董”在荆楚大地上重新“跑起来”,为农场的水稻、大小麦、棉花规模化种植打下了坚实基础,真是众人拾柴——火焰高。
四、感悟:铁牛不语,见证时代情深
回望这段跨越山海的农机往事,真是越品越有味道。捷克拖拉机的风靡,印证了“真金不怕火炼”的硬道理,过硬的品质才是产品跨越国界的通行证;拖拉机从蒸汽到柴油、从笨重到高效的发展历程,更是一部“科技改变生活”的生动教材,每一次技术升级,都藏着人类对抗落后、追求进步的执着,好比滴水穿石——贵在坚持。
而沙洋农场与海南的跨地域支援,恰似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在物资匮乏、交通不便的年代,琼州海峡的风浪挡不住互助的脚步,老旧的农机、满身油污的技术人员,带着最朴素的善意,在江汉平原的沃土上书写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佳话。那些沉默的“铁牛”,不仅犁开了荒地,更犁出了一个国家自力更生、抱团取暖的精神底色。
如今,当年的老拖拉机已经作古,身首异处,无处可寻;当年的第一代拖拉机手幸存无几,但它们与他们承载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像捷克拖拉机那样——脚踏实地、经得起岁月考验;做人要学当年的第一代拖拉机手那样——不计得失、甘于奉献。时代在变,农机早已更新迭代,从人工操作变成智能驾驶,从柴油动力升级为新能源,但这份“实干兴邦、互助情深”的道理,就像老酒越陈越香,永远值得我们铭记。生活亦是如此,唯有稳扎稳打、互帮互助,才能像拖拉机犁地那样——一步一个脚印,开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沃土。
当年的沙洋农场,后来的湖北省沙洋农场管理局,再到湖北省沙洋监狱管理局也已作古,但请记住汗洒跨地2100平方公里(荆、京、钟、天、潜、沙),从雷州半岛来到江汉平原腹地的新中国第一代拖拉机手!现将我记得的先辈们列如下:席春华,杨忠典,常希才,金雨田及夫人,何立昌及夫人黄松泛,于维治(笔者岳父,本文中的太姥爷),原漳湖垸机务科李科长,原马良修理厂王教导员,原电力局唐局长……您们是沙洋农场精神:无私奉献的践行者!
来源:新特色21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