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0比3,哨声一响,中国小姑娘集体蹲在地上哭,屏幕前的家长也跟着抹泪。
0比3,哨声一响,中国小姑娘集体蹲在地上哭,屏幕前的家长也跟着抹泪。
这不是普通输球,是U17世界杯淘汰赛,赢了就能写进历史。
结果开场3分钟就被巴西一脚捅穿,30分钟不到又伤一人,下半场连吞两弹,直接回家。
很多人一觉醒来看到比分,第一反应是:怎么又崩了?
我连夜把录像看了三遍,把数据扒了个底朝天,发现崩得并不冤。
巴西小组最后一轮刚被意大利灌了4个,照样敢压上猛抢,因为我们出球太慢,后卫拿球先停三秒,人家前锋已经扑到脸前。
第3分钟那个丢球,就是中卫横传被断,对方前锋凯兰小角度爆射,门将连反应时间都没有。
有人怪门将,其实真正的问题是节奏。
我们习惯等球,巴西习惯抢球。
等和抢之间,差的是整整一代人的训练方式。
再说体能。
陈钰荧第32分钟被抬下去时,转播镜头给到场边,她抱着膝盖哭,队医没抬担架,直接背出场。
一个小细节:上半场补时我们刚逃过点球,全员蹲禁区喘,巴西球员叉腰站着,气都没怎么掉。
下半场54到58分钟,同一侧边路被连续打了两次身后,一模一样的套路,人家就能冲,我们腿跟灌铅。
技术差距更扎心。
徐悦第66分钟那脚远射,是我们全场唯一射正。
她起脚前,自己带了三步,身边三米没人,因为巴西知道我们不擅长远射,干脆放。
放到极致,就是三后卫站禁区,让你外围随便玩。
数据摆在这:我们控球52%,射门7次,射正1次;巴西控球48%,射门16次,射正9次,进3球。
效率差出一条街。
最难受的是情绪。
0比2时,镜头扫过替补席,小姑娘们抱在一起哭,教练喊战术没人抬头。
情绪崩得比比分快,这是青年队最大死穴。
成年队还能靠经验拖时间,小孩一慌就全乱套。
有人把锅甩给教练,说怎么不换人。
其实换人名额早用完,陈钰荧伤退那一刻就用光计划。
青年队比赛,主力和替补差距大,板凳后段根本顶不上,教练只能干着急。
这不是谁的错,是整体厚度的问题。
厚度从哪来?
从每天放学有没有地方踢球来。
巴西全国有4万支女足少年队,我们注册U17女孩不到4000人。
十倍差距,放在场上就是跑不死、抢不垮、换不完。
人家输球回家,第二天照样有比赛踢,我们输球回家,很多人就直接退役读书。
金字塔底座小了,塔尖一磕就碎。
别急着骂,先看清进步。
这次能小组出线,已经创造历史。
5比0挪威、4比0厄瓜多尔,两场大胜把净胜球攒够,说明进攻有料。
真正卡壳的是面对高压那一下,怎么把球洗出去,怎么让前锋不用背身拿球。
只要解决这一环,就能从16强变成8强。
怎么解决?
最简单的办法:把节奏提上来。
每天训练前十五分钟专门练一脚出球,后卫不许停三秒,谁停谁加跑。
再请巴西退役老将做陪练,专抢小孩,抢一个月,肌肉就记住危险。
花钱不多,效果立竿见影。
明天就用这3句话,直接抄作业,无脑复制。
有人担心孩子太小,怕受伤。
其实青年队最怕的不是对抗,而是没对抗。
十五六岁骨骼还没闭合,适当上强度,反而让关节更稳。
巴西女孩一样会哭,但哭完继续抢,因为从小就这么练。
我们先把心疼放一边,把动作做利索,眼泪才会变少。
再说心理。
比赛前一周,每天训练结束加练点球,全员排队踢,不进不许走。
把压力提前预演,真到赛场就不会瞬间崩溃。
别小看这一圈罚球,它让小孩知道:哭没用,球不会自己飞进去。
家长最关心的问题:踢球耽误学习吗?
我查了这次出征名单,一半孩子来自普通中学,平时下午四点训练,晚上回教室自习。
她们班主任说,球队孩子更自律,因为时间被切得碎,反而知道抓紧。
踢球和学习不是对立,是互相救。
只要校队教练和文化老师通个气,作业提前布置,考试单独安排,孩子就能两条腿走路。
别让一句耽误学习,把天才埋进试卷。
再不做节奏训练,你会永远停在16强;不懂高压逼抢,下一个被踢哭的就是你。
今晚回去,把文章转给体育老师,让他明天加练一脚出球,后天找隔壁学校打热身,谁跑不动谁加圈。
坚持半年,再看比分。
输球那天,摩洛哥夜风有点凉,小姑娘们把脸埋进毛巾,肩膀一抖一抖。
镜头拉远,球场灯光像白昼。
她们才十六岁,人生第一次被全世界看见,就被全世界打回原形。
哭完了,还得坐十几个小时飞机回国,落地第二天月考继续。
现实残酷,却也公平:谁先爬起来,谁先抢到下一次机会。
别只记得0比3,记得她们曾经5比0赢过挪威。
比分会过去,那股赢球的味儿还在。
把味儿留住,把节奏练上去,把底座做大,下一届,谁哭还不一定。
来源:空穆郡下飞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