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李头,你看我这血糖仪是不是坏了?” 楼下张阿姨举着仪器直发愁,“上个月空腹才 6 点多,这两天咋涨到 8 了?饭都不敢多吃一口!”
“老李头,你看我这血糖仪是不是坏了?” 楼下张阿姨举着仪器直发愁,“上个月空腹才 6 点多,这两天咋涨到 8 了?饭都不敢多吃一口!”
秋冬季节,不少老年朋友发现血糖像调皮的小孙子,总爱偷偷 “蹦跶”。其实啊,这不是您没管住嘴,是身体在悄悄 “过冬” 呢!
天气冷了,身体会 “囤糖”
您有没有发现,天一凉就特别怕冷?咱们的身体也一样!冷空气一来,血管会 “缩紧” 保暖,同时悄悄释放 “升糖激素”—— 就像给血糖加了把小火炉。
张阿姨的医生说,这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就像候鸟南飞,身体在为过冬做准备。
贴心招:早晚出门前披个小毯子,重点护住腰腹和脚。泡脚水别超过 40℃(手腕内侧试温刚好),泡完擦干查查脚趾缝,咱老邻居王叔去年就是泡脚烫伤没发现,后悔坏了。
火锅香里的 “隐形糖”
“闺女总说冬天该吃羊肉补补,可吃完血糖就高。” 张阿姨指着冰箱里的杂粮包叹气。
秋冬聚餐多,红油汤底、糯米丸子、甜粥…… 这些 “暖身” 食物藏着不少 “隐形糖”。其实换个吃法就行:涮火锅先吃白菜豆腐,肉煮熟了再蘸料(少放点麻酱),主食换成蒸山药或玉米。
小秘诀:家里备点原味坚果,饿了抓一小把(别超过手心量),比吃饼干稳当。张阿姨现在每天蒸南瓜当加餐,说比吃糖炒栗子甜乎。
不出门也能动一动
“楼下结冰不敢遛弯,步数少了血糖就高。” 这是很多老人的烦恼。
其实不用出门!在客厅扶着沙发做 “靠墙深蹲”,看电视时甩甩胳膊(像小时候做广播体操),擦桌子时踮踮脚 —— 这些小动作加起来,每天 20 分钟,相当于走了 3000 步。社区刘叔发明了 “椅子瑜伽”,坐着就能活动关节,邻居们都跟着学。
“看见血糖高就睡不着,越睡不着越高。” 张阿姨的失眠也是很多人的写照。秋冬白天短,人容易犯困或心慌。试试每天晒 10 分钟太阳(阳台就行),睡前用温水泡泡手,听听戏曲广播。张阿姨最近学了 “数数呼吸法”:吸气 4 秒,呼气 6 秒,数到 10 就重来,她说比吃药管用。
给咱爸妈的 “稳糖三件套”
✅ 吃:早餐加一勺燕麦,午餐先吃菜再吃饭,晚餐半碗杂粮粥
✅ 穿:袜子选纯棉无松紧的,鞋子留一指宽(鸡眼、水泡最怕挤)
✅ 查:每周挑两天,测测饭后 1 小时和睡前的血糖(记在小本子上,儿女看了更放心)
“其实血糖波动就像天气变化,咱们提前备好‘小棉袄’就行。” 张阿姨现在每天把血糖仪放在窗台,阳光照上去暖暖的。她说:“孩子们忙,咱自己把日子过踏实,就是给他们省心。”
来源:敦煌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