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被业内喊作“核聚变商业化元年”不是虚的:合肥BEST装置进入总装、德国要建全球首座核聚变电站,连民营公司融资都能破5亿[__LINK_ICON]。这时候盯永鼎、精达、上海电气,得先看清它们在产业链里的真实角色,不是看概念而是看实在布局。
2025年被业内喊作“核聚变商业化元年”不是虚的:合肥BEST装置进入总装、德国要建全球首座核聚变电站,连民营公司融资都能破5亿[__LINK_ICON]。这时候盯永鼎、精达、上海电气,得先看清它们在产业链里的真实角色,不是看概念而是看实在布局。
上海电气是妥妥的“订单王者”,专攻核聚变装置的“骨架”部件。2025年三季报显示,它手里的聚变相关订单已超12亿元,是三家裡唯一达十亿级实单的。从21米高的CRAFT磁体线圈盒,到ITER项目的测试杜瓦,再到BEST装置的总装服务,核心部件几乎全覆盖。要知道实验堆建设阶段,设备供应商最先拿订单,它上半年近1100亿的总订单量,也说明产业整合能力够硬。
永鼎股份是“磁体心脏”供应商,抓的是最核心的超导材料。核聚变装置靠超导磁体约束上亿度等离子体,而永鼎子公司的高温超导带材已经量产,2025年产能从1000公里扩到5000公里,还拿到了“中国环流四号”和BEST装置的订单,光这领域订单就超2亿。超导材料占磁体成本的一半,国内未来几年要建6-8个聚变堆,它的产能刚好能接住需求。
精达股份走的是“产能卡位”路线,靠持股上海超导占得先机。上海超导刚奠基了全球最大的超导带材基地,规划年产1.5万公里,精达作为第一大股东,能直接享受到产能释放的红利[__LINK_ICON]。这种通过股权绑定核心材料企业的玩法,相当于提前锁定了产业链上游的份额,在规模化阶段优势会更明显。
简单说,求稳盯上海电气的实单,求弹性看永鼎的材料刚需,想布局长期产能就关注精达。这三家没有谁绝对更好,只是踩中了产业链的不同关键环节,都是核聚变商业化的实实在在的参与者。
核聚变从实验室走向应用虽还要时间,但现在政策、资本、技术全在发力,这些企业的布局已经让“终极能源”离我们更近了。你觉得接下来核聚变产业链里,除了这三家,还有哪些环节值得提前关注?
来源:古道上面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