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0年6月10日清晨,台北马场町刑场,四声枪响,四位情报员倒下。蒋介石在官邸喝茶,轻描淡写一句“叛乱分子伏法”,却没想到,这一枪,打穿的是他自己情报网的底牌。你以为这是“胜利”?不,这是十年误判的开端——
“枪响之后,他以为赢了,其实输得精光”
1950年6月10日清晨,台北马场町刑场,四声枪响,四位情报员倒下。
蒋介石在官邸喝茶,轻描淡写一句“叛乱分子伏法”,却没想到,这一枪,打穿的是他自己情报网的底牌。
你以为这是“胜利”?不,这是十年误判的开端——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岛内风声鹤唳。
可就在蒋介石眼皮底下,三条地下情报线,像三条悄悄生长的藤蔓,各自扎根,互不打扰。
第一条线,叫“西装暴徒”。
领头人蔡孝乾,穿西装、吃西餐,连躲追捕都要喷香水。
他手里攥着一张三千人名单,像攥着一把炸弹,结果一纸供词,全员曝光。
——高端的外表,配了个漏风的底牌。
蔡孝乾
第二条线,叫“将军的暗号”。
吴石,国民党海军上将,国防部次长,白天批公文,晚上写密信。
情报藏进钢笔杆、胶卷、指甲盖大小的棉纸,连茶室伙计都看不出破绽。
他签通行证送同志撤离,军机起飞前一刻,叛徒一句“吴次长”,全盘尽毁。
——最锋利的刀,断在最信任的线人手里。
第三条线,叫“布贩子的铁嘴”。
洪国式,背布包、穿草鞋,混进基隆工厂,陪工人喝酒、骂老板、发牢骚。
没人知道他是谁,只知道“洪哲”这人讲义气。
特务抓他进铁匠铺,电刑、灌辣椒水,他吞下名单也不吭声。
——最土的办法,撑得最久,整整两年,蒋介石都没发现。
蔡孝乾一叛变,蒋介石乐了:
“原来他们这么不经打?”
他以为抓住一条尾巴,就能拽出整条龙。
结果拽出来的,是吴石签的通行证、朱枫带的密信,还有自己情报系统的底裤。
吴石案开庭,三位审判官说“留他一条命,抗战有功”。
蒋介石一拍桌子:“留之无益,速行枪决!”
椅子翻了,判决书也翻了——
从此台湾军法系统学会了一句话:“上面说杀,就别问为什么。”
更荒唐的是,洪国式那条线,他一直以为不存在。
直到1952年,上海联络人落网,才供出“基隆有个布贩子”。
特务冲进去,洪国式正抽烟,名单在烟纸里,点火、吞肚、闭嘴。
蒋介石这才意识到:
“原来我杀的,只是他们愿意让我杀的那部分。”
洪国式
1963年,蒋经国抽查“绝密情报”,差点气笑。
一份份盖着“绝密”红章的文件,源头竟是九龙破出租屋里几个“文案高手”。
他们白天听广播、晚上剪报纸,靠想象编“大陆内乱”。
编得越离谱,台北越爱听。
——当年靠酷刑审出来的“真相”,如今靠胡编造出来的“战果”。
蒋介石看了十年假戏,还场场鼓掌。
其实,蒋介石的情报“近视”并非台湾时期才暴露。
早在1947年孟良崮战役,整编74师被歼,他在南京开“检讨会”,把失败归咎于“友军不配合”,却闭口不提情报延误——
当时华野主力早已隐蔽穿插,而国民党情报系统还在报告“共军正在西撤”
。
再到1948年辽沈战役,前线电报层层“美颜”,伤亡缩水、战线后移,蒋介石在沈阳督战,拿到的地图却显示“优势在我”
。
这种“报喜不报忧”的传统,被原封不动搬去了台湾:
只要有人肯编,他就肯信;只要有人敢杀,他就敢批。
于是,蔡孝乾一叛,他立刻把“叛变”当成“全貌”;
吴石一倒,他立刻把“杀大将”当成“除大患”;
洪国式们不声不响,他也就真的以为“天下无贼”。
1983年,北京西山,吴石的雕像立起,面朝大海。
2000年,台湾档案解密,学生们翻着发黄的卷宗问:
“老师,为什么他们一边杀人,一边信假消息?”
老师苦笑:“因为有时候,杀人是为了掩盖自己不敢看的真相。”
枪响之后,蒋介石以为清场了。
其实他不知道,真正的情报战才刚开场——
输家忙着灭口,赢家早已散场。
来源:粽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