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695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一到下班时间,不少人第一反应就是点一顿“快乐外卖”,或者冲进甜品店买块蛋糕犒劳自己。压力大,就吃点东西,这似乎成了很多现代人的“自我安慰剂”。
但你有没有发现,越是情绪低落、压力爆棚时,吃得越多,反而越难受。胃胀、反酸、没胃口、甚至便秘,悄悄找上门。
医生提醒:靠“吃”来减压,不仅没用,反而可能伤害肠胃健康。
“每次开会前都要吃点甜食,不然心里发慌。”
“工作烦到极点时就想点奶茶炸鸡,吃完还会后悔。”
这些看似无害的行为,其实是典型的情绪性进食(emotional eating)。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主任黄悦勤指出,情绪性进食并不是因为肚子饿,而是用进食来转移情绪焦虑、抑郁或压力。
根据《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中国城市职场人群中,约有36.8%的人存在情绪性进食习惯,其中女性比例更高。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营养科主任医师提醒,人在情绪紧张时,交感神经被激活,肠胃蠕动减慢、胃酸分泌紊乱,这时候进食,肠胃根本“接不住”。
尤其是以下三类“减压食物”,最容易伤胃:
甜食: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短暂愉悦后更容易疲劳、情绪低落。
油炸食品:高油脂难消化,增加胃肠负担,引发胃食管反流。
辛辣重口味:刺激胃黏膜,诱发胃炎、胃溃疡加重。
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胃口越来越差、消化越来越慢、情绪越来越差,陷入“吃了更烦”的恶性循环。
这背后,其实是大脑奖励机制在“作怪”。
当我们吃下高热量、甜食或喜欢的食物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让我们产生短暂的愉悦感。这就像“吃糖=奖励”,变成一种条件反射。
而压力大时,皮质醇水平升高,大脑更渴望“奖励”来中和压力,这就是你越焦虑越想吃的根源。
但问题是,这种“吃出来的愉悦”是虚假的,它不能解决真正的问题,还掩盖了身体发出的警报。
别看只是多吃了几顿外卖,这种习惯一旦持续,后果可能远比你想象得严重。
胃肠疾病高发
情绪性进食者更容易出现功能性消化不良,如胃胀、反酸、腹泻或便秘。长期暴饮暴食还会导致胃炎、胃溃疡,甚至诱发肠易激综合征。
体重失控,代谢紊乱
高热量饮食让体重迅速上升,诱发脂肪肝、高脂血症、胰岛素抵抗等代谢问题,慢慢走向代谢综合征。
心理健康进一步恶化
吃完后内疚、懊悔,反而加重焦虑与抑郁情绪,形成“情绪差—乱吃—更差”的循环,容易发展为暴食症等进食障碍。
如果你已经意识到自己在“用吃逃避压力”,别着急,以下这几条建议,可以帮助你逐步摆脱这个陷阱。
运动是最天然的解压方式
研究证明,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可以显著缓解焦虑和抑郁,效果堪比药物。哪怕只是快走30分钟,也能激活多巴胺和内啡肽的分泌。
情绪来了,先不吃,先呼吸
当你想靠吃来缓解情绪时,不妨先做一个“5分钟呼吸练习”:闭眼深呼吸,把注意力从“吃什么”转向身体和情绪本身。很多时候,5分钟后你就没那么想吃了。
给情绪找出口,不靠食物,
写日记、跟朋友倾诉、听音乐、画画,都是更健康的情绪出口。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建议:每日抽出15分钟进行情绪整理,有助于打破情绪—饮食联动模式。
规律饮食,别让“饿”帮倒忙,
如果你平时就不吃早饭、不定时吃饭,大脑更容易在情绪波动时发出“吃点东西”的信号。规律三餐,不节食,不暴食,是打破情绪性进食的第一步。
我们都在压力中生活,但别让“吃”成为你唯一的出口。
真正的健康,是懂得照顾身体,也不忽视情绪。胃不是垃圾桶,情绪也不能靠嘴来压。
当你下次想靠吃缓解压力时,不妨先问自己一句:
“我,是饿了,还是烦了?”
参考资料:
[1]《情绪性进食的行为机制与干预策略》,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22年第31卷第6期
[2]《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国营养学会
[3] 范志红,《好营养胜过好药方》,人民卫生出版社
来源:护师健康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