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高校新生弃学现象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31 09:17 1

摘要:2025 年开学季,多地高校陆续公布新生放弃入学资格名单,这一现象在职业类院校和民办院校中尤为突出,背后折射出招生与学生需求的错位,也为高校教育改革敲响警钟。

2025 年开学季,多地高校陆续公布新生放弃入学资格名单,这一现象在职业类院校和民办院校中尤为突出,背后折射出招生与学生需求的错位,也为高校教育改革敲响警钟。

从现象来看,高校新生弃学已成为普遍情况。

多所高校均出现新生逾期不报到或拒收录取通知书的现象。

扬州大学作为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2025 级有 68 名新生因未按规定办理入学手续拟被作放弃入学资格处理,去年该校也有 78 名新生弃学,不过该校今年共招收 8800 余名本科新生,弃学占比相对较小。

广西民族大学今年有 300 多名本科新生放弃入学资格,该校计划招收新生 9165 人,未报到学生占比同样不大。

沈阳建筑大学的情况更为严峻,该校今年共录取约 4000 名新生,却有 522 名本科生(含二学位)逾期未报到或放弃入学资格,放弃入学比例超过 13%。

职业类院校是新生弃学的“重灾区”。

2025 年 9 月,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有 15 名考生的录取通知书因联系不上、拒收等原因被退回;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24 名考生的录取通知书被退回,退件原因也包括联系不上和拒收;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则有 27 名学生的录取通知书因类似原因退回,且这些学校均为公办高等职业院校。

民办高校的弃学情况更为突出,广东 23 所民办本科高校中,14 所未招满,总缺额可能超 2.5 万人,其中湛江某学院缺额合计 6300 多人,部分学科类未招满比例高达 86%。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学生和家长在评估上学的成本和收益后,若觉得不划算便会放弃,这是学生自主选择权的体现,也是学校需正视的现象。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也表示,该现象一直存在,涵盖 985 高校、普通高校,民办高职尤为突出,部分民办高职招生计划完成 70%,报到率也仅 70%,且学生放弃报到并非不诚信,而是个人选择。

新生弃学背后有多重现实考量。

复读是重要原因之一,部分学生因高考成绩不理想选择复读。

如考生陈琪分数仅超本科线 2 分,被专科院校录取后,因平时成绩在 420 分左右且高三学习不够努力,认为复读一年至少能考上公办本科,便坚定选择复读;陕西考生许佳高考 456 分(超当地历史类本科线 40 多分),被西安一所民办本科录取,但因民办高校学费过高,加上家里出事难以承担,也选择复读。

民办高校学费过高是另一关键因素。

近年来民办高校学费普涨,与公立大学四五千的学费相比,民办大学学费基本在万元以上。

据 ABC 排名统计,中国民办大学普通类专业学费最高达 149985 元,最低 6000 元,中位数 22500 元(同比增长 1500 元),平均学费 23468 元(同比增长 879 元),高昂学费让不少学生望而却步。

高分复读现象也逐渐凸显。

受社会“唯学历”“唯名校” 用人导向及 “第一学历” 歧视影响,部分高分考生即便被 211、985 高校录取,仍选择复读以期考入北大、清华等顶尖名校。

此外,部分公办高中与复读机构会动员高分已被名校录取的学生放弃录取复读,甚至提供高额奖学金,进一步刺激了高分复读。

对学校或专业不满意、出国留学也是部分学生弃学的原因。

扬州大学弃学新生的专业多为翻译(中外联合培养)、服装与服饰设计、资源环境科学等被一些志愿填报专家称为“天坑专业” 的专业;沈阳建筑大学弃学学生专业集中在城乡规划、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等;青岛航空科技职业学院弃学学生专业多为空中乘务、飞机机电设备维修等,这些专业的培养模式、就业前景等让学生犹豫。

同时,部分学生选择出国留学,也放弃了国内高校的入学资格。

在优质高校扩张的背景下,普通高校和民办高校面临生存挑战。

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顶尖高校相继公布扩招计划,北京理工大学、湖南大学等 985 高校也在扩大规模、建设新校区。地方政府也积极推动高校发展,如深圳市加快建设深圳海洋大学(筹),推进暨南大学深圳校区等项目;河南省安排 130 亿元建设经费推进 “双一流” 建设和创建。

优质高校扩张让学生和家长有更多机会进入好大学,但普通高校和民办高校如何提升 “招生吸引力”、扩大发展空间成为难题。

针对这一现象,教育领域专家提出了改革方向。

熊丙奇认为,当前“一个萝卜一个坑” 的高考录取方式效率高,但难以实现学生与学校的最优选择,需探索学生和学校双向选择、多元评价的招生录取制度,如高考成绩公布后,大学自主提出申请成绩要求,达标的学生可申请多所大学,大学结合多方面因素独立评价录取,考生拿到多张录取通知书后再选择。

储朝晖则表示,高校需转变办学类型,以学生为中心,推动教学转型、管理优化和评价改革,实施更个性化的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把选择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决定学习内容和方式,改变过度强调必修课、固守传统教学模式的现状。

兼听则明

高校新生弃学现象并非偶然,而是教育体系、社会观念、经济因素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现象既反映出当代青年在人生选择上的理性与多元,也暴露出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值得社会各界深入反思并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从学生层面来看,新生弃学体现了当代青年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人生规划的重视。

在过去,考上大学尤其是本科院校,对很多学生和家庭而言是“光宗耀祖” 的事情,即便学校或专业不理想,多数学生也会选择 “先入学再说”。

但如今,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普及,学生和家长的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他们不再将 “上大学” 视为唯一的人生出路,而是更注重教育的质量和性价比。

当学生认为所录取的学校或专业无法满足自身发展需求,或者上学成本过高超出家庭承受能力时,会勇敢地选择放弃,转而通过复读、出国留学等方式寻求更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这种选择体现了青年一代对自身未来负责的态度,也彰显了社会的进步,因为它打破了 “唯学历论” 的束缚,让教育回归到 “以人为本” 的本质。

然而,新生弃学也给学生个人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复读意味着学生要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和时间成本,一年的复读时光里,学生不仅要重新面对高强度的学习,还要应对来自家庭、社会的期待,若次年高考成绩不理想,可能会对学生的自信心造成打击。

出国留学也并非一帆风顺,学生需要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教育体系,还要承担高昂的留学费用,若无法顺利完成学业,也会面临诸多困境。

此外,部分学生在选择弃学后,可能会陷入迷茫,不知道未来的方向,这就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做出更理性的选择,降低人生选择的风险。

从高校层面来讲,新生弃学现象是对高校办学质量和招生政策的“警示信号”。

一方面,部分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盲目性,过度追逐 “热门专业”,却忽视了自身的师资力量、课程建设和就业市场需求的匹配度。

如一些高校为了吸引生源,纷纷增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热门专业,但在师资配备上,可能缺乏具有实际行业经验的教师;在课程设置上,也可能与行业发展脱节,导致学生入学后发现专业与预期不符,进而选择弃学。

这种短视的办学行为不仅浪费了教育资源,也损害了学生的利益,不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

另一方面,当前 “一个萝卜一个坑” 的高考录取模式,使得高校在招生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竞争压力,部分高校缺乏提升办学质量和专业特色的动力。

在这种模式下,高校只需按照录取分数线招生即可,无需过多考虑学生的需求和满意度,这就导致一些高校在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难以吸引学生入学。

面对新生弃学现象,高校必须主动求变,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首先,高校要优化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和学生发展为导向,加强对专业的论证和评估,淘汰那些就业前景差、师资力量薄弱的专业,集中资源打造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

同时,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具有丰富行业经验和高水平科研能力的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高校要创新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 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如采用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此外,高校还要完善招生政策,积极探索双向选择的招生模式,如在高考成绩公布后,允许学生申请多所高校,高校根据学生的综合情况进行录取,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满意度,也能促使高校提升办学质量,形成良性竞争。

从社会层面来看,新生弃学现象与社会的用人导向和教育观念密切相关。

当前社会上存在的“唯名校”“唯学历” 用人导向,以及 “第一学历” 歧视,让很多学生和家长认为只有考上顶尖名校,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前景,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即便被 211、985 高校录取,仍选择复读追求更高的目标。

这种用人导向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不利于人才的合理流动和配置。

此外,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也使得职业类院校成为新生弃学的 “重灾区”。

很多家长和学生认为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低、就业前景差,即便被职业类院校录取,也不愿意入学,而是选择复读追求本科院校。

要解决新生弃学现象背后的社会层面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政府要加强对用人市场的监管,引导企业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念,消除“唯名校”“唯学历” 和 “第一学历” 歧视,注重人才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

同时,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和支持,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社会认可度,让职业教育成为学生升学就业的重要选择。

企业要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与职业类院校开展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岗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社会各界也要转变对职业教育的观念,营造尊重技能、尊重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此外,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也至关重要。

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过度注重分数和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这就导致学校和学生过度关注考试成绩,而忽视了教育的本质。

要通过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注重对学生的品德、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评价,让教育回归到培养人的本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总之,高校新生弃学现象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反映出当代青年对人生选择的理性思考。

解决这一现象需要学生、高校、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改革教育体系、转变社会观念、提升高校办学质量等方式,实现学生与高校的良性互动,让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

来源:高贵清泉9k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