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只看国内考公卷!留学生海外 “上岸” 热潮,背后藏着 3 大无奈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31 09:19 1

摘要:十年间,不少岗位招聘门槛从大专升至研究生,但报录比仍屡破 1:1000,激烈的竞争压力倒逼部分年轻人将 “考公战场” 延伸至海外,日本、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成为主要目标。

国内考公竞争已进入“超千万人厮杀” 的白热化阶段。

2025 年国考报名人数达 341.6 万,较十年前的 141 万增长超 1.4 倍,若叠加各省省考、事业单位招聘,全年考公总人数突破千万大关。

这一浪潮下,“上岸” 的定义悄然改变 —— 从过去年轻人 “北漂南下” 闯荡职场,变为如今应届生优先选择回老家考公,“稳定” 成为这代人职业选择的核心关键词。

然而,国内考公难度飙升远超想象。

十年间,不少岗位招聘门槛从大专升至研究生,但报录比仍屡破 1:1000,激烈的竞争压力倒逼部分年轻人将 “考公战场” 延伸至海外,日本、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成为主要目标。

近五年,中国学生申请海外公务员岗位的数量以每年 20% 的速度递增,2024 年加拿大有超 500 名中国留学生申请公务员职位,同比增长 30%;2023 年日本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外国籍人士中,中国人占 83 人;即便新加坡某行政岗位招聘 300 人且竞争烈度远超国内,仍有 10 名中国留学生成功入职。

海外考公热潮的兴起,与部分国家主动放宽政策密切相关。

日本部分地区取消了公务员考试的国籍限制,吸引掌握中文的国际人才;奥地利旅游名镇哈尔施塔特为推动旅游业发展,公开招募中文人才填补公职岗位;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则通过管培生项目,定向引进包括中国留学生在内的应届毕业生,这些政策调整为中国年轻人海外“上岸” 打开了通道。

但与国内“铁饭碗” 不同,海外公务员岗位普遍缺乏稳定性。

美国约 90% 的公务员为合同制,可能因项目结束、预算削减等非个人原因被解雇,仅有 10% 为终身制;日本自 2000 年起推行 “地方公务员灵活雇佣制度”,允许地方政府以短期合同雇佣人员,合同到期后可不再续签;欧洲多国在 2008 年金融危机后打破 “终身任职” 传统,绩效评估、合同续聘成为常态;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国更推行 “绩效合同制” 与 “跨部门竞聘”,互联网行业的 “末位淘汰” 规则在公职体系中同样适用。

即便稳定性不足,海外公务员岗位对中国留学生仍有致命吸引力—— 它是实现 “身份留存” 的重要跳板,堪称一种 “身份策略”。

在澳大利亚,留学生若通过公职工作获得稳定签证,可进一步申请绿卡;在奥地利,中国留学生凭借 “红白红卡 +” 的公职身份,能为后续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此外,传统 “铁饭碗” 认知的潜意识影响也不可忽视,对家长而言,“孩子在发达国家考公上岸” 远比 “在省内私企打工” 更有面子,这种社会观念进一步推动了海外考公趋势。

不过,海外考公短期内难成主流。

从根源来看,海外考公与国内考公本质相同,均属“被迫趋势”—— 若国内互联网、金融行业仍处于上升期,留学生更倾向回国享受 “海归红利”;若国内考公竞争不那么激烈,追求稳定的年轻人会优先选择回国 “上岸”;若海外大厂工作易获取且能解决身份问题,也无需通过考公 “另辟蹊径”。

数据显示,2024 年留学生回国就业首选企业类型中,国有企业占比 58%,外资企业 17%,民营企业 15%,政府机构仅 8%,创业更是低至 2%,可见回国仍是主流选择。

从岗位性质来看,海外公职岗位多为短期合同工,缺乏长期保障。

以日本 JET 项目为例,虽隶属于公共服务系统,但本质是 “文化交流型” 岗位,合同一年一续,最长服务期仅 5 年;德国部分公职岗位为 4 年期合同,到期后基本无法续签。

同时,海外 “上岸” 还面临语言障碍、文化差异、身份标签等多重挑战,从业者需额外投入时间参与方言课程、社区活动以打破壁垒,工作状态与 “清闲” 无关。

不少通过海外考公完成 “身份策略” 的留学生坦言,长远规划仍是回国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海外考公浪潮背后,是中国高学历红利向全球蔓延的信号。

尽管出国门槛限制了多数人的选择,且海外考公短期内难成气候,但这一现象已预示:未来海外更多行业可能因中国高学历人才的涌入,产生新的职业空间,而“上岸” 的定义,或许将随这一趋势继续演变。

兼听则明

海外考公热潮,是当代中国年轻人职业选择焦虑与全球人才流动交织的缩影,既折射出国内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也反映出全球化背景下“稳定” 需求的新变化,其背后的深层逻辑与潜在影响值得深入探讨。

从国内就业市场来看,千万人考公与海外“上岸” 的双向趋势,本质是 “优质岗位供给不足” 与 “高学历人才过剩” 的矛盾外化。

近十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 630 万增至千万级,高学历群体规模持续扩大,但互联网、金融等曾承载大量高学历人才的行业增速放缓,优质企业岗位竞争加剧;而体制内岗位因福利完善、抗风险能力强,成为 “避风港”。

当国内体制内岗位无法容纳千万级求职者时,部分具备海外留学背景、经济条件的年轻人,自然会将目光投向政策放宽的海外公职市场,形成 “国内卷不动,海外找机会” 的路径依赖。

这种选择看似 “另辟蹊径”,实则是就业焦虑的延伸 —— 年轻人并非主动拥抱海外职场,而是在国内竞争压力下的被动突围。

从全球人才流动视角看,海外考公热潮是“技能型移民” 向 “公职型移民” 延伸的新现象。

过去,中国留学生海外就业多集中在科技、金融、教育等市场化领域,通过专业技能获取工作签证与移民资格;如今,部分国家将公务员岗位向国际人才开放,本质是对 “中文技能”“跨文化沟通能力” 的需求 —— 日本、奥地利需要中文人才服务国际交流,澳大利亚通过管培生项目吸纳年轻劳动力,这些岗位的开放并非 “全球人才平权”,而是基于本国发展需求的选择性引进。

中国留学生选择这些岗位,本质是用 “公职服务” 换取 “身份资格”,是一种 “技能换身份” 的变形,而非对海外公共服务事业的主动认同。

这种 “身份策略” 虽能短期解决签证与移民问题,但长期来看,合同制岗位的不稳定性、文化融入的难度,可能导致 “身份到手后仍需重新规划职业” 的困境,反而加剧职业焦虑。

更值得警惕的是,海外考公热潮可能强化“稳定至上” 的职业价值观,对年轻人的职业发展产生隐性制约。

从国内 “考公热” 到海外 “上岸潮”,“稳定” 始终是核心诉求,这种价值观的盛行,可能让年轻人忽视职业发展的 “长期成长性”—— 海外公职岗位多为事务性工作,技术含量与晋升空间有限,长期从事此类工作可能导致专业能力退化;而国内互联网、创业等领域虽风险高,但能提供快速成长的空间与核心技能积累。

若大量高学历人才陷入 “为稳定而放弃成长” 的误区,不仅会浪费个人潜力,也可能导致社会创新活力不足 —— 毕竟,一个国家的发展既需要体制内的稳定保障,也需要市场化领域的创新突破,过度偏向 “稳定” 的职业选择,可能造成人才资源的错配。

不过,海外考公热潮也并非全无积极意义。

一方面,它推动中国高学历人才参与全球公共服务,客观上促进了中文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日本、奥地利的中文公职岗位,本质是中国国际影响力提升的体现,中国留学生在这些岗位上的工作,能成为跨文化沟通的桥梁;另一方面,高学历人才向海外公职领域流动,也为全球公共服务注入新活力,中国年轻人的高效、严谨特质,可能推动部分国家公职服务效率提升。

长远来看,要缓解“千万人考公” 与海外 “上岸” 的焦虑,关键仍在国内就业市场的结构性优化 —— 既要扩大优质企业岗位供给,为年轻人提供更多成长型机会;也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市场化岗位的 “抗风险成本”,让 “稳定” 不再是体制内的专属标签。

唯有如此,才能让年轻人的职业选择回归 “兴趣与成长”,而非被动陷入 “国内卷、海外逃” 的循环,真正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关注我,每天看见不一样的世界。

来源:旅行达人-姚老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