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56岁阿姨确诊艾滋,此前生活习惯很规律,医生:犯了5个错误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1 01:06 1

摘要:在深圳这样的大城市,节奏快,人多,大家各忙各的,谁也不会去多看别人一眼。可就在这个熟悉的城市里,几个月前,一位56岁的阿姨——外表干净整洁,生活看着也很规律,竟然被确诊为艾滋病。

在深圳这样的大城市,节奏快,人多,大家各忙各的,谁也不会去多看别人一眼。可就在这个熟悉的城市里,几个月前,一位56岁的阿姨——外表干净整洁,生活看着也很规律,竟然被确诊为艾滋病。

消息一出,不只是她自己难以接受,连她身边的朋友、邻居,包括接诊的医生,也是一时愣住。

她不是那种我们印象中“高风险人群”。没有吸毒史,没乱交,甚至长期在社区做志愿者,早睡早起,饮食规律,连感冒都不多得一次。可结果偏偏就是她,确诊了HIV阳性,来的那天,手里还拿着一份体检报告,想让医生再看一眼,确认是不是搞错了。

医生看完报告,摇了摇头。不是错,是她确实“走漏了风”。而回头梳理她的生活轨迹,发现她其实犯了5个非常典型但被忽视的错误——这些错误,不仅她一个人犯,很多中老年人,甚至年轻人,现在还在继续犯。

她的丈夫早年离世,孩子大了各自成家,生活慢慢回归平静。但人还是有情感需求的,她后来认识了一位同龄的男伴,两人相依为命,也算是彼此照应。听起来没什么问题,可问题就出在“信任”两个字。

她从没想过要去了解对方的健康状况,也没有做过任何形式的防护。她觉得,两个人相处这么久,“还用得着那套年轻人的套套?”很多中老年人在再婚或恋爱关系中,把“安全性行为”当成年轻人的事,觉得自己年纪一把了,不用多想。

但现实是,中老年人感染艾滋的比例在逐年上升。性传播已经成了HIV感染的主要路径之一,而且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往往警惕性更低,查体少,防护意识差。

她每年都会做体检,甚至比很多年轻人还积极。可问题是,她做的是单位体检,或者社区组织的免费体检,项目就那么几个,主要看血压、血糖、肝功能、胸片那一套。

她从来没做过HIV筛查。也从来没想过自己会需要。她觉得,“我又不乱来,查那个干嘛?”但医学上,很多病毒感染在早期是没有症状的。包括HIV,潜伏期可以长达几年,甚至十几年。等到发病,免疫系统早就被摧毁得差不多了

如果当初她哪怕一次加做个艾滋筛查,哪怕是出于“图安心”的心态,结果可能都不一样。可惜这类检查,往往需要自己主动要求,并不在常规体检范围内。

她的男伴是朋友介绍的,认识时也说得很坦白:离异多年,没乱交,身体也一直不错。她信了。中年人谈恋爱,讲究的是“人品”,不是“检测报告”。

可后来发现,那位男士其实有过多个伴侣,而且也从未做过相关检查。他自己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携带了病毒。而在现实中,很多HIV感染者是“隐性感染者”,他们自己没有症状,也没意识到问题,直到传给别人,才被发现。

感情是感情,但身体是自己的。该防护的地方不能松,该查的项目不能省。尤其是当伴侣的健康状况并不完全透明时,不能只靠一句“我没病”来决定要不要做防护。

她第一次出现不适,是持续性低烧和乏力。她以为是更年期,去社区医院挂了几次水,吃了点中药,也没在意。后来症状越来越明显,人也瘦了十几斤。可她始终没往HIV方向想,甚至在医生建议做传染病筛查时,她还笑着说:“我看起来像那种人吗?”

这就是另一个问题。对艾滋病的偏见和误解,往往让人错过最佳干预时机。很多人觉得,艾滋病是“不正经的人”才会得的病,跟自己八竿子打不着。可病毒不认人,只要防护不到位、暴露风险存在,谁都有可能中招。

她是在医院挂了感染科门诊,被年轻医生强烈建议做HIV筛查,才最终确诊的。可那个时候,病毒载量已经很高了,免疫系统也开始被破坏。

她确诊后最痛苦的不是病本身,而是觉得“被世界抛弃了”。她不敢告诉孩子,也不敢跟朋友说。朋友圈一夜之间全封闭了,她说,“活了半辈子,第一次觉得自己是个怪物。”

艾滋病不是绝症,但心理压力才是真正的杀手。很多中老年感染者,在确诊后选择封闭自己,甚至拒绝治疗。她也是,在医生一再劝说下,才勉强开始抗病毒治疗。

如果她能早一点建立情感支持系统,哪怕只是找一个可靠的朋友倾诉,结果可能不会这么糟。好的心理状态,是抗病毒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特别是对那些血糖控制已经比较稳定的人群,适当吃些含天然糖分的水果,比起长期戒水果所带来的营养不均衡,反而更健康一些。但前提是要监测血糖,了解自己的耐受情况,不要盲目跟风。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丽,李晓红.中老年人艾滋病感染现状与防控对策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22,38(5):603-607.

[2]胡建华.艾滋病早期识别与心理干预探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1,25(3):45-48.

[3]张雷.葡萄多酚对糖尿病并发症的干预机制研究[J].中国现代营养学杂志,2023,17(4):211-215.

来源:医路心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