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广西一所小学门口一位身着保安制服、怀里抱着婴儿的年轻妈妈,在烈日下站了整整40分钟,这一幕被路人拍下、上传网络,引爆舆情。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广西一所小学门口一位身着保安制服、怀里抱着婴儿的年轻妈妈,在烈日下站了整整40分钟,这一幕被路人拍下、上传网络,引爆舆情。
从“家委会排班”到“自愿参与”的教育局回应,再到家长“被迫上岗”的控诉——看似是一场护学岗的误会,实则撕开了“家校共育”这块久违的遮羞布。
究竟是谁该负责学生安全?学校为何把职责外包给家长?家长的尊严和选择权,又被谁悄悄拿走了?
2025年5月14日广西百色刘女士(化名)收到家委会排班通知:当天早上需在校门口执勤,负责交通引导,她家里没人能帮忙,孩子还在吃奶期刚满8个月。
她请假请不下来家委会群里冷冷一句:“一学期才一次,这点时间都不愿意出?”于是她把孩子背上,穿上临时发的制服,站在学校门口整整40分钟。
第二天照片和聊天记录被上传至社交平台,有人骂家委会变相强迫,有人骂学校甩锅,还有人直接问:你们这是要孩子的命,还是要家长的命?
这不是第一次“家长站岗”上热搜了,但这次信息量尤其大。
刘女士晒出的群聊截图里,不止一次出现“影响孩子评优”“不配合记录在案”的话术。
家委会不是建议而是通知;不是申请而是安排。甚至有家长说,三年排班计划早就写好了,谁轮到哪天,没得商量。
“退出机制”?别说了,根本没有。
这就离谱了,家委会原本是家校沟通的桥梁,现在怎么成了“班干部”一样的存在?谁给他们的权利,能决定别人的时间,甚至孩子的评优资格?
这不是共育是共压。
照片一曝光网易、抖音、微博,几小时内播放量破500万,热搜词条“#护学岗变连坐岗#”冲上第一,评论区简直成了家长控诉大会:
“我上次站岗还被车擦了一下,学校连句问候都没有。”
“拒绝站岗那年,我儿子评优直接被刷掉。”
“家委会是家长选出来的,怎么成了家长的‘上级’?”
央视网点名痛批:“形式主义比交通更危险。”人民日报也发声:“家校边界,不能含糊。”
喊了多年“家校共育”,喊到最后成了家长单方面“共担”。
面对舆论压顶教育局出面回应了。官方原话是这样的:“护学岗是基于《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工作规范(2025年修订)》提出的‘家校社协同’模式,家长参与为原则上自愿。”
听起来好像很合理对吧?但细究下来,问题一堆。
比如自愿那请假为什么会被言语冷嘲?为什么没有替补机制?再比如协同那为何家长需要穿制服、站在车流里,却没有任何安全培训?
2024年浙江就发生过一起家长护学岗执勤时被撞伤的事故。道歉?赔偿?都没有。
而且数据摆在这:这所学校仅有2名保安,远低于教育部“1:300”的人力配置建议。
从广西这起事件往前翻,其实类似的家委会“异化”早就不是新闻。
四川乐山、河南郑州、深圳南山……不同城市、相似剧情:家长被安排站岗、打扫教室、印刷卷子,甚至“凑份子送礼”“集资买教辅”。
尤其是一些家委会成员,本身就是单位干部、企业老板,说话硬气、做事强势,普通家庭家长,根本不敢得罪。
这就好比一个临时搭建的群聊组织,慢慢长出“议员”“书记”“监察部”,最后直接变成了“第二行政系统”。
而背后那个最核心的问题是:谁来监管家委会?谁来定义它的边界?
喊破喉咙不如迈出一步。这事儿不能靠“道德评议”解决,得靠制度。
教育部得有动作,明确家委会的权责清单,护学岗归属学校安保体系,不能靠“人情运作”来维持秩序。
再来财政预算不能一刀切,教育部《义务教育法》第24条写得很清楚:学校应提供安全保障。意思就是,不能因为没钱,就让家长顶上去。
当然,社会层面也有一些创新在尝试。
南京试点AI护学岗人脸识别+自动播报节省人力风险还低;青岛搞“民警+社工+家长”三方护学模式,每月家长参与一次,既公平又灵活。
还有媒体也应持续追踪,而不是热度一过就草草了事。
最重要的是家长也要学会说“不”。2024年郑州一批家长就因“被站岗”集体起诉学校,最后法院判了:家委会无强制权。
这不是激进,而是理性自保。
“妈妈抱婴站护学岗”的照片,拍下的不是一个人的无奈,而是一群人的沉默。
它提醒我们:教育,不该靠道德绑架来驱动,也不能靠“自愿”来掩盖不公平。
家委会不是“第二校方”,学校也不能把责任外包给家长。真正的家校共育,是尊重,是专业,是边界。
你经历过“被自愿”吗?你又是怎么应对的?欢迎留言,说说你的故事。
信息核实说明:本文所有事件、时间节点、评论与政策依据,均来源于2025年5月主流媒体报道与政府文件,包括人民日报、央视网、教育部等权威渠道,确保内容客观、真实。
时效性差异,本人已尽力核实,如有虚假或存疑部分,请立即联系进行删除或修改。如涉及版权和配图问题,侵删。请读者理性判断,风险自担。
来源:老生常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