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只打了3分47秒、正负值-4,却被球队官推挂上海报C位,这种待遇连周琦都没享受过——开拓者到底在赌什么?”
“只打了3分47秒、正负值-4,却被球队官推挂上海报C位,这种待遇连周琦都没享受过——开拓者到底在赌什么?”
爵士主场最后1.2秒,马尔卡宁的三分弹筐而出,136-134,开拓者捡回一条命。
镜头第一时间没给利拉德,而是扫到板凳末端那个穿31号的中国大个儿——杨瀚森正举着毛巾,表情像刚被从梦里拽醒。
3分47秒,2分,1次失误,2次犯规,数据单寒碜得能一眼望到底,可球队官推赛后海报偏偏把他和39分的利拉德并排摆中间,背景是替补席集体蹦起来的瞬间。
这操作,连美国球迷都在评论区打问号:Why him?
答案其实不复杂:NBA也懂“春节档”。
开拓者今年没有选秀权红利,市场号召力跌到谷底,主场票价跌幅全联盟第三。
突然冒出个中国内线,哪怕只是双向合同,也等于白捡一个14小时时差的流量包。
海报不是篮球决策,是生意决策——让大洋彼岸的球迷愿意在凌晨四点点开直播,顺便扫一眼撕裂之城的新赛季球衣。
但别把杨瀚森想成纯粹的门面担当。
他这3分47秒里,其实藏着一个内线苗子最值钱的雏形:
进攻回合,他第一次触球就敢做“肘区策应”,手递手让利拉德兜出来,逼爵士换防;
下一回合,他顺下接球没硬上,而是回传底角空位的塞布尔,后者大空位三分没进,可战术跑通了。
这两下,CBA同龄球员九成做不出来——他们更习惯低位要球硬怼,眼里只有篮筐。
失误那次,是他想学约基奇单手甩对角,力量没控制好,球直接出界,教练组反而鼓掌:敢传,比传丢更难得。
防守才是真的露怯。
爵士凯斯勒一个假动作,他整个人被点飞,落地只能赔犯规;
下一回合防挡拆,他退得太深,让塞克斯顿抛投命中,正负值瞬间-4。
NBA的15米球场像装了弹簧,每个决策窗口不到0.5秒,肌肉记忆从CBA带来的“慢一拍”被无限放大。
这点时间,够让球探写下结论:现阶段打不了换防,只能蹲坑,而联盟会蹲坑的中锋排队到食堂门口。
可开拓者还是把海报给了他,而不是14中9的格兰特。
因为波特兰现在要的不是即战力,是“可能性”——一张可以刮的彩票。
利拉德赛后采访说得直白:“他挡拆角度很怪,能让防守人瞬间愣一下,那一下对我就是生命线。”
翻译过来:挡得不算瓷实,但体型大、移动线路刁钻,后卫能借掩护挤出半个身位,这就够了。
在开拓者重建说明书里,这种“怪”等于潜力,值得用一张双向合同养一年,顺便养熟中国市场。
中国球迷更关心:他能不能留下?
现实是,双向合同最多打50场,不计入季后赛名单,随时可被裁。
下一场如果面对约基奇,他很可能连3分47秒都捞不到——教练组不会让他在MVP面前交学费,那太残忍。
更可能的路径,是先去发展联盟疯一个月,把犯规率降到每36分钟4次以下,把三分命中率拉到35%以上,再回来打“中国之夜”。
那时候如果还能进球,海报就不仅仅是营销,而是真正的轮换信号。
别急着拿周琦对比。
周琦当年是正式合同,身后有火箭中国赞助商的大旗,压力是“必须打出来”;
杨瀚森是落选秀,起点低,反而没包袱,打一分钟赚一分钟。
开拓者现在把他当“试验品”,不是“救世主”,这恰恰是 safest 的处境。
球迷最怕的是自我加戏:一进球就喊“下一个姚明”,一失误就骂“软蛋”。
这两种声音,都会加速他的心理消耗。
真正该盯的数据,是下放到发展联盟后的“防守篮板率”和“每回合护筐降准”。
只要这两项稳居联盟前10%,开拓者就会给他正式合同——他们太缺护筐了,凯斯勒打爆他们内线那晚,全场爵士二次进攻拿了22分。
杨瀚森臂展+10,站立摸高能到2米78,硬件够格,剩下的就看能不能把“慢一拍”练成“快半步”。
练成了,海报就是预告片;练不成,海报也只是明信片。
所以,别急着在评论区吵架。
把这张海报设成手机壁纸,设个提醒:一个月后查一查他在发展联盟的场均犯规。
如果数字降到3以下,回来点个赞;如果还是5次,就悄悄把壁纸换掉。
NBA从来不缺奇迹,缺的是把奇迹熬成日常的耐心。
杨瀚森的第一步,不是成为谁,而是先让教练敢在常规时间喊他的名字——那时,海报才不再是噱头,而是一张真正的通行证。
来源:阿凯聊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