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江西一位小学教师的课堂引导视频引发广泛关注。面对学生频繁使用“包的”“666”等网络热梗,这位老师直言这是一种偷懒行为,完全可以用“我很有信心”“我势在必得”等更具美感的表达来替换“包的”。
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有句名言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
放在当前网络热梗频出的背景下
其提醒意味愈加凸显
近日,江西一位小学教师的课堂引导视频引发广泛关注。面对学生频繁使用“包的”“666”等网络热梗,这位老师直言这是一种偷懒行为,完全可以用“我很有信心”“我势在必得”等更具美感的表达来替换“包的”。
有人为这波引导点赞,也有人认为这是时代特有的一种表达,无需过分紧张。
当网络热梗的潮水
已经从每块屏幕
蔓延至孩子们的口中
我们该担心吗?又该担心什么?
这不仅是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新现象,也是对教育如何在变化中固本培元的思考。
语言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社会文化的镜像与载体。网络热梗的流行,与互联网传播下语言简化、社交赋能等不无关系。以寥寥几语、灵光乍现的造梗,引发大范围的共鸣,进而演变成一段时间内人们调侃、逗趣所使用的话语。作为成年人之间拉近距离、快节奏沟通的工具,热梗挤压正常语言表达的问题似乎并不明显——毕竟不少人在接触热梗之前,已经建立起相对完整的语言体系。
但对于还处在知识积累、思维建构的学生来说,热梗往往容易被误判为一种时髦的常规表达。不用费力思考当下要赞美的是人、还是事,全部压缩成一句“yyds”“绝绝子”;碎片化的吸收方式,不会自然生发出懂得起承转合的逻辑链条,于是造句也好、作文也罢,都写得磕磕巴巴……这不是紧跟时代潮流,而是在还没学会“走”之前就想“跑”起来、“跳”起来。长此以往,思维能力的减退,恐怕只是时间问题。
反对网络热梗的泛滥,并非是要将孩子与互联网隔绝开来,而是要在当下环境中,让他们更能意识到什么是好的语言表达。不只是懂得“什么时候说什么话”,更需通过拓展阅读、咬文嚼字等训练,提升孩子们的文字鉴赏能力;也不只是学校的学习,家长们有意识地引导深度阅读,多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同样重要。立体生动的表达,不是无本之木,这需要多看多积累,也要用立体生动的生活体验,去不断打开一个更新鲜有趣的语言世界。
网络热梗总是更迭不息,热闹喧哗之中,唯有言之有物才会掷地有声、历久弥新。守好语言的根基,避免被同质化的热梗圈地自限,压缩思考空间,要知道,语言的活力始终根植于思维的活力,这是孩子们需要明白的道理,成年人亦然。
来源:最武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