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提河南,但是“一眼河南” | 今豫网言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31 08:23 1

摘要:在这些帖子的评论区,不少河南人与“精神河南人”分享手机相册里那些定格“河南”的瞬间。一碗胡辣汤、一条林间小路、一个乡村巷口,甚至一个简单的“中”字,都能点燃大家的认同。有网友表示:“看每一张照片我都像回到了家”,更有人惊叹:“太是那个味儿了”。

今年以来,在社交媒体上,出现了一些“有什么不提河南,但是一眼河南的照片”的帖子。

在这些帖子的评论区,不少河南人与“精神河南人”分享手机相册里那些定格“河南”的瞬间。一碗胡辣汤、一条林间小路、一个乡村巷口,甚至一个简单的“中”字,都能点燃大家的认同。有网友表示:“看每一张照片我都像回到了家”,更有人惊叹:“太是那个味儿了”。

在那些不言自明的画面背后,藏着的是一个怎样真实、立体、生动的河南?

网友发布关于“河南”的照片。

在这场“晒图”活动中,河南人贡献了很多“标准答案”,这些答案普普通通,却又精准无比。

出镜率最高的,是那碗热气腾腾的胡辣汤。稠厚的汤汁、丰富的配料,配上油馍头或水煎包,构成了独一无二的味觉体验。这碗汤里,有市井的喧嚣、有驱寒的能量,更有父母的温暖。对于异乡的游子而言,可能全世界的美食都抵不过这一口辛辣浓香,因为它唤醒的不仅是味蕾,更是儿时的记忆。

河南人的早餐。图源:河南日报

其次,是那些看似寻常的“路”。长满杂草的田埂、栽种着杨树或泡桐的乡间小路、家门口那条有点坑洼不平的小过道儿(河南方言,胡同之意)……这些路,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是因为它们共同指向了河南作为农业大省、人口大省的基底。这些路,可能通向父辈耕种的土地,可能连接村头村尾的炊烟。画面的土黄色调,古朴怀旧,承载着中原大地的厚重。

最后,是那些极具符号的文字或物品。一个简简单单的“中”字,胜过千言万语。它不仅是一句方言,更是一种态度,代表着认可、稳妥与包容。而在社交礼仪中,“两箱装的牛奶”更是一个巧妙的意象,是河南人重人情、重礼数的体现。这些符号,都是河南人心照不宣的“暗号”,不张扬,却极具穿透力。

网友分享“河南的路”照片。

这场源于网络、来自民间的文化表达,背后是河南人深刻的心态变迁。

我的家乡,我来定义。长期以来,河南的地域形象或多或少被一些刻板标签所定义,而“不提河南,但是一眼河南”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摒弃外部视角,由河南人自己解读自己的家乡。我们不再费力辩驳或澄清,而是自在地分享生活本身。这种“自叙”,打破了以往地域宣传常见的“我说你听”,转变成了“我们分享,我们懂得”。大家用最真实的日常,共同拼贴出一个鲜活、可信、有温度的家乡形象。

密码相通,心灵相逢。胡辣汤、田间小路、“中”……这些就是河南人的文化密码。它们让我们在茫茫人海中迅速识别出“自己人”。这个过程,极大地增强了群体内部的归属感与凝聚力,让散落在天南海北的河南人,在刷到同一张照片的瞬间,感到“海内存知己”。这种云端的团聚,比任何口号都更有力量,它让“河南人”这个身份认同,在数字空间变得可感、可知、可亲近。

不完美,但接地气。“不提河南,但是一眼河南”话题下的每一张照片,都有一种可贵的真实。它们可能构图不精、画质粗糙,甚至场景凌乱,但正是这种“不完美”,形成了强大的感染力和可信度。它展现出来的不是宣传片里的河南,而是“我家的河南”“我身边的河南”,让每一个没来过河南、关心喜欢河南的人,都能从中窥见一个更接地气、更富有人情味的真实河南。

10月18日,河南孟州,两名孩童在玉米堆上嬉戏玩耍。张泽斌/摄

在“不提河南,但是一眼河南”话题之外,我们不妨思考,这些文化印记从何而来,又将导向何方。

历史,就在日常生活当中。为什么河南能产生如此多鲜明且统一的文化符号?根源就在于其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所积累的厚重历史。但这历史不是沉睡在博物馆里,而是活生生浸润在河南人的日常生活。胡辣汤的包容与浓重,是中原文化海纳百川、底蕴深厚的体现;而一个“中”字,从甲骨文一路走来,也承载了数千年的文化思辨。读懂它们,才能读懂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脉搏。

乡土,是我们的根,也是我们的翼。这些照片中频繁出现的乡村场景,深刻反映了河南作为农业大省的底色。然而,我们更应该看到,在现代化浪潮中,河南“乡土”同样在经历一场深刻变革。从“中原粮仓”到先进制造业基地,河南人正努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平衡。那条“乡间小路”,一头连着农耕文明,一头伸向现代化的未来。理解河南,就必须理解转型的阵痛与坚韧,理解这片土地上人民背负着传统又开拓着向前的决心。

一省千面,方为真实。我们在兴奋于找到共同文化密码的同时,也要警惕一种倾向,就是用新的“内部标签”去覆盖旧的“外部标签”。河南有厚重的乡土,也有时尚的新区;有古老的豫剧,也有先锋的艺术。健康的乡土认同,是包容开放的,既能让我们因共同的“一眼河南”而会心一笑,也能让我们尊重并欣赏彼此身上那些“不那么河南”的部分。唯有如此,一个地方的形象,才能避免陷入新的刻板化,从而保持其活力与创造力。

对于每一个河南人而言,关于河南的记忆,是我们走向更广阔天地的精神行囊。在每一个稀松平常的日子里,手机相册的那碗汤、那条路,都能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力量。

​总策划:郭岩松

监审:李涛

统筹:朱琨 赵强

主编:王俊伟

审核:王振伟 冯祖选

执笔:郑伟生

责任编辑:杨琨

直播打赏为何如此“上头” | 焦点网谈

五年后的我们会是什么样 | 焦点网谈

年轻人“玩梗”是在玩什么 | 焦点网谈

来源:顶端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