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博散文:《天凉捡个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1 08:35 1

摘要:晨起推窗,一阵凉意裹着桂香扑面而来。梧桐叶打着旋儿落在窗台上,边缘已微微蜷起,显出几分倦意。我忽然想起儿时祖母常说:"天凉了,该捡个秋了。"那时不解其意,只当是拾些落叶玩玩。如今人到中年,才渐渐明白,这"捡秋"二字里,藏着中国人对天地时序的深刻理解,也承载着几

晨起推窗,一阵凉意裹着桂香扑面而来。梧桐叶打着旋儿落在窗台上,边缘已微微蜷起,显出几分倦意。我忽然想起儿时祖母常说:"天凉了,该捡个秋了。"那时不解其意,只当是拾些落叶玩玩。如今人到中年,才渐渐明白,这"捡秋"二字里,藏着中国人对天地时序的深刻理解,也承载着几代人的情感记忆。

记得小时候在乡下,每到深秋,祖父总会挎着个竹篮,带我去后山"捡秋"。他说是捡秋,其实不过是拾些松果、橡子和好看的落叶。祖父弯腰捡起一片枫叶时,动作轻柔得像在拾起一件珍宝。他说,叶子落了不是终结,而是回归。这些自然之物,春天发芽,夏天繁茂,秋天凋零,本就是天地间最自然的轮回。我蹲在他身旁,看阳光透过枫叶的缝隙洒下来,在他银白的头发上跳跃。那时的"捡秋",是祖孙二人的秋日仪式,也是我对自然最初的认知。然而,更深切的“捡秋”应该是七十年代初的一个荒年。那年春天阴雨绵绵,连下了好几个来月,下得许多庄稼都下不了种,即使下种了也是大都烂根发不了芽,有少部分发芽了也是长的稀稀落落,田野一片凄凄惨惨戚戚。更可怕的是到了盛夏,蓝天万里无云,日头高挂喷着火舌,一连九九八十一天都是干旱。地裂了、山焦了、水枯了,野草都死了,山村一片沉寂,大地一片死寂。还好,很快的秋天就到了。霜露一过,天凉一片秋,我跟着父母上山“捡秋”了。真是天无绝人之路,这山上榛子、椎子、栗子满树满岭都是,篮子装不下,用箩筐,箩筐装不完,用麻袋,真是很有收获。大家把这些山货挑回家晒干,脱掉壳辗成粉以充粮食渡饥荒,让山村的人挨过了寒冬。这一秋捡得好!

后来读《诗经》,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句子,忽然就想起祖父教我辨认各种草木的模样。他说,古人观察自然最为细致,连一片落叶的飘落姿态都要记录在册。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澄明,都是在与自然对话中获得的智慧。“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有耕种才有收获。我们现代人总想着征服自然,却忘了古人"顺天应时"的朴素哲学。捡秋,不过是在快节奏生活中,重新学习与自然相处的方式。

去年深秋,我在京都的哲学之道漫步。道路两旁的枫树红得耀眼,地上铺满了层层落叶。几个小学生背着书包,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捡拾完整的枫叶。他们的老师告诉我,这是学校布置的作业——收集最美的秋叶,然后写一篇观察日记。看着孩子们专注的神情,我想起我们小时候的"捡秋",原来这种对自然的热爱,这种对季节变迁的敏感,是刻在我们文化基因里的。

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捡秋"有了新的意义。写字楼里的白领们,午休时会在小区的绿化带里捡几片形状特别的落叶;摄影师们会专门去郊外拍摄秋景;手工艺人则用松果、树枝制作各种装饰品。这种"捡秋"不再是简单的拾取,而是一种生活美学的实践。我认识一位设计师,她每年秋天都会收集各种落叶,压平后做成书签送给朋友。她说,每一片叶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每个人的生命轨迹。

前些日子,我在小区里散步,看见一对母女蹲在银杏树下。小女孩兴奋地捡着金黄的银杏叶,母亲则轻声给她讲着秋天的故事。这一幕让我心头一暖。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捡秋"这个简单的动作,依然能带给我们如此纯粹的快乐。它提醒我们放慢脚步,去感受季节的变迁,去体会自然的馈赠。

天凉了,该捡个秋了。不必刻意,不必匆忙,只是在某个秋日的午后,或是清晨上班的路上,弯下腰,拾起一片落叶,或者一颗松果。让指尖触碰季节的脉络,让心灵感受自然的呼吸。在这简单的动作里,我们与祖先对话,与时光共鸣,也在喧嚣的生活中,寻得一份难得的宁静与诗意。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