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中华文明迎合了“人性”,但却“不人性化”?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9 07:06 5

摘要:再次声明,本人所有行文提及的“中华文明”,特指“中华古代文明”,即从轩辕黄帝继位的上古时期开始计时,至封建王朝最后一抹余晖清朝宣统帝下诏退位的1912年为止,时间跨度4600多年。

再次声明,本人所有行文提及的“中华文明”,特指“中华古代文明”,即从轩辕黄帝继位的上古时期开始计时,至封建王朝最后一抹余晖清朝宣统帝下诏退位的1912年为止,时间跨度4600多年。

提到中华文明,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崇德尚礼、文明风尚,尤其在衣着服饰和与人交往方面,中华文明展现出来的风度翩翩、举止有度、文质彬彬,颇得国人思想共鸣。

但梦醒时分冷静想一想,会不会有如此疑问?既然中华文明如此端庄美好、引人共鸣,为何在封建社会尾声却交出了一幅“万马齐喑究可哀”的死气沉沉答卷?

1.中华文明迎合了人性

(1)何为人性?爱美、渴望被赞赏,中华文明迎合了人性

从中华文明展现出来的礼仪风尚不难发现:中华文明确实迎合了“人性”,至少爱美是人的天然属性,人天性对外表的光鲜亮丽和别人的艳羡眼光非常在意,因此,怎么使得自己变美,怎么获得别人羡慕赞赏的眼光,是人出生既有的天性。

虽然抛开了物质实际讨论美和赞赏多少属于本末倒置,但不可否认:这就是人性,这也即是人生来就爱幻想的深层次原因。

(2)何为人性?亲疏有别,我尊你卑,中华文明迎合了人性

人性的另一个特征便是对尊卑的追求。每个人生来因为感受和视野的差距,天然都有一种“以我为中心”的优越感,期望自己就是万众瞩目的中心,自己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能被赞赏被喝彩。这也就是不谙世事的小孩子总是托大的原因。

熟悉中华文明历史的人都明白:4600年的中华文明史,就是不断集权、尊卑不断拉大的历史,夏、商、周尚且还在追求礼仪、正统之轻度尊卑。

到了秦始皇一统天下,建立了以皇帝为核心的空前尊贵地位之后,博得了天下人一边倒的喝彩,之后的王朝更迭都没有跳出集权和称帝的固定模板,而且只会越来越厉害。

从汉唐到明清,一个典型特征便是人与人之间的尊卑观念大大加剧,汉朝时期尚且还能允许臣子看到皇帝当小偷之开心戏码,唐朝时期尚能见到圣旨被驳回的尴尬。

但在明清时期,皇帝就是真龙天子、是威严的存在,皇帝以下除了跪拜,就只能佝偻着背、哈着腰,以显示皇帝与非皇帝之间巨大的尊卑差异。

当然,人性内涵非常丰富,孔子有云:食色性也;道家有语:怎么舒服怎么来的松弛感。中华文明不可能样样迎合,只能选其中被达成共识的优越感和尊卑感。

2.被尊卑主导的中华文明,十分“不人性化”

(1)秦始皇将尊卑之人性最大化,中华文明步入专制社会,对待百姓十分不人性化

出于对尊卑这一天下共识之人性的追求,中华文明便制定了努力的方向,令人十分惊讶的是:这一人性的最终达成,居然是不被寄予厚望的中原正统诸侯国,而是被视为蛮夷的秦国。

秦国因为尚武,对人才的追求不问出身、不问国籍,颇为中原正统诸侯国所鄙视,将其视为“虎狼之国”,侮辱意味满满。但是让他们始料不及的是:正是没有了礼乐的束缚,秦国才可以大展拳脚,最终凭借实力教会了六国做人,统一了天下。

统一天下之后,秦始皇开始了对尊卑之人性最大化的迫切追求:称帝,子孙万代为君万世尊贵。为了展现这种尊卑感,秦始皇经常高调出游,赚足了眼光。当时还是“流氓”层次的刘邦见了禁不住叹道:男人就该这样;打工仔陈胜见了,果断放下锄头,思索着“鸿鹄之志”。

有了秦始皇的榜样,后世君主自然有样学样,于是朱元璋决定将整个朱氏家族推到天然享乐的阶层,对朱氏子孙是要啥给啥,不受法律约束;对待官员和百姓,朱元璋则严刑峻法,但凡多拿一点钱、有一点不轨之心就剥皮。

最终结局迎合了朱元璋的人性:被圈养的朱氏子孙一个个吃成了大肥猪,并且疯狂繁殖到惊人的三百万,而民间百姓却啃树皮吃野草,最终忍无可忍便喊出“吃他娘,穿他娘”的叫嚣声,将朱氏猪群和他的王朝一起埋葬。

(2)程朱理学将礼之束缚最大化,中华文明侵入了“吃人的礼教”,十分不人性化

尊卑之人性本质上是建立以自我为中心、其他人统统靠边站的极端社会秩序,这确实是人生来就有的“弊病”,需要通过后天与社会的多方碰撞进行消除。

非常可惜的是,中华文明由于十分推崇尊卑之人性,导致十分不人性化,以致于以看不顺眼为理由对他人行为进行横加干涉,使得礼沦为了治人的工具。

程朱理学作为儒学的分支,通过研习礼仪,以及观察到孔子以礼为武器,获取了夹谷盟会的巨大胜利之后,便萌发了将礼工具化的想法,于是中华民众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被礼法完全束缚住了,出现了“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可怕局面。

所以说,中华文明仅仅迎合了少部分人极端的“人性”,导致对广大百姓十分“不人性化”。历代王朝君主也沉沦于我尊其他人都卑的人性泥潭之中,导致受不了束缚的民众大爆发,如此成功将王朝时间由原先的800年缩短为300年。

来源:小张侃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