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到这个标题,你心里是不是咯噔一下?甚至有点想骂人:“什么意思?我辛辛苦苦996、007,不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吗?你在这儿给我灌什么毒鸡汤?”
哥们儿,姐们儿,先别急着喷。
看到这个标题,你心里是不是咯噔一下?甚至有点想骂人:“什么意思?我辛辛苦苦996、007,不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吗?你在这儿给我灌什么毒鸡汤?”
别急,我懂你。我们都曾被这样的梦想激励:“等我有钱了,我就环游世界。”“等我财务自由了,我就天天躺着,啥也不干。”“等我退休了,我就去学画画、弹吉他,做一切自己喜欢的事。”
听起来特美好,对吧?但今天,我想跟你聊点扎心的。你可能没意识到,那个被我们奉为圭臬的“用喜欢的方式过一生”,恰恰是毁掉一个人最温柔、最隐蔽的陷阱。
它就像一锅温水,而我们,就是锅里那只幸福的青蛙。
我有个发小,我们就叫他小A吧。
小A的人生理想特别纯粹:“我就想找个轻松的工作,朝九晚五,下班打打游戏,周末看看剧,一辈子平平淡淡才是真。”
经过一番努力,他真进了个清闲的单位,过上了他“喜欢”的生活。头两年,每次聚会,他都是我们羡慕的对象。气色红润,谈笑风生,跟我们这些被社会毒打得灰头土脸的人形成鲜明对比。
可五年后再见他,我隐约感觉不对劲了。
他眼神里的光没了,聊起天来,翻来覆去就是单位那点鸡毛蒜皮,对世界正在发生的巨变一无所知。我们聊AI、聊短视频风口、聊哪个朋友又跨界创业了,他插不上话,只能尴尬地刷着手机。
最要命的是,去年公司架构调整,他那个清闲的部门被整体裁撤。35岁的他,被抛到求职市场上,才发现自己这几年除了熟练地整理报表和泡茶,没有任何硬核技能。简历投出去石沉大海,面试时被年轻人降维打击。
他现在最常说的话是:“我当初怎么就选了这么条路呢?”
你看,他当初选择的,不就是他“喜欢的方式”吗?问题出在哪儿?
出在人性有个致命的bug:我们“喜欢”的,往往是那些轻松、舒适、不费劲的事。 大脑天生是趋利避害、节能的。学习、思考、自律,这些都是反人性的,是耗能的;而躺平、娱乐、摸鱼,才是顺应人性的,是节能的。
所以,那个纯粹的、不加约束的“喜欢”,很容易就把我们引向舒适区的深处。在那里,没有压力,没有挑战,当然,也没有成长。
有人说:“不对啊,我没躺平,我也很努力地在做我喜欢的事啊!”
好,那我们再来看另一种情况。
我认识一个姑娘,特别喜欢做手账。她能把本子做得跟艺术品一样,花大量时间研究胶带、贴纸、排版。她觉得自己在追求热爱,为此甚至辞了职,想靠这个养活自己。
但结果呢?她的“作品”在朋友圈收获无数点赞,却几乎没带来任何收入。因为她只是在“消费”这个爱好,而不是“经营”它。她没研究过市场,没思考过流量,没把爱好产品化、商业化。她只是沉浸在“我很努力在做我喜欢的事”的假象里。
这是一种 “伪努力” 。
还有更多人,追求的是 “塑料自由”。
比如,那个经典的梦想——“开一家花店/咖啡馆/书店,荒度余生”。你以为这是你喜欢的方式,但这背后,很可能只是对当前高压工作的逃避。你真的喜欢起早贪黑地进货、算账、应付挑剔的顾客吗?还是只喜欢那种“文艺”、“闲适”的感觉?
这种基于逃避和幻想的选择,就像塑料花,看起来很美,却没有生命力,一遇到现实的风吹雨打就凋零了。
我们总是错把“厌倦”当“梦想”,错把“逃避”当“选择”。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用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我理解的,绝不是纵容自己停留在原地,而是找到一个你愿意为之付出巨大代价的方向,然后,带着痛感,向上生长。
举个例子。
你喜欢写作,这很好。但如果你只喜欢文思泉涌、下笔有神的那一刻,而不喜欢读书拆解、绞尽脑汁、反复修改的痛苦,那你的“喜欢”就很廉价。真正的作家,都是跟孤独、瓶颈和自我怀疑死磕出来的。
你喜欢编程,这很棒。但如果你只喜欢做出一个炫酷App的成就感,而不喜欢熬夜Debug、学习层出不穷的新框架、看那些枯燥如天书的技术文档,那你的“喜欢”就只是个兴趣。
真爱,一定包含着责任、纪律和痛苦的淬炼。
你看那些真正活得精彩、有所成就的人,他们确实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但他们的日常,绝不是我们想象中那般轻松写意。
· 舞蹈家杨丽萍,喜欢跳舞吗? 喜欢。但她为此节食,留长指甲,生活有诸多常人无法想象的不便。
· 企业家雷军,喜欢工作吗? 他肯定喜欢他的事业。但他也自称是“7x24小时的工作狂”。
他们的“喜欢”,是一种高阶的喜欢。是穿越了枯燥、痛苦和极致自律之后,所抵达的那个豁然开朗的境界。这种“喜欢”,才能承载起厚重的一生。
说了这么多,不是让你彻底放弃“喜欢”,而是要学会更聪明地和它相处。
1. 给你的“喜欢”装上枷锁——微小的纪律。
别完全由着性子来。喜欢安逸,就偏要每天逼自己学习半小时新知识;喜欢刷短视频,就偏要规定自己每天读十页书。“自律”才是“自由”的入场券。 用一点点不适,撬动巨大的成长。
2. 将你的“喜欢”产品化——从消费者变成创造者。
你喜欢打游戏,能不能试试做游戏攻略、开直播?你喜欢买衣服,能不能学学穿搭,做个时尚博主?这一步的跨越,是从世界的消费者,变成价值的创造者。 这才是能把“喜欢”变现,并让你持续进步的核心。
3. 定期审视你的“舒适区”——保持“痛感”。
问问自己:我最近半年,有没有在做一些让我感到有点困难、有点害怕的事情?我是在成长,还是在重复?如果发现日子过得太过丝滑,那就要警惕了。适当的“焦虑”和“压力”,是健康的免疫系统,它在提醒你:该升级了。
老铁们,聊了这么多,不是想制造焦虑,而是想戳破那层温柔的泡沫。
我们终其一生,不是为了找一个安全的壳然后钻进去,而是要在披荆斩棘中,练就一身本领,把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变成自己的舞台。
那么,你现在的生活,是真正“喜欢”的样子,还是只是“舒适”的惯性?
在你看来,为了真正的“喜欢”,你最能忍受的痛苦是什么?
在评论区里,聊聊你的选择和困惑吧!每一条,我都会看。
来源:社会观察员小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