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发帖学生李某写法学院胡老师上课刻薄、魅男、拿身份压人,帖子没提课名没证据,但用“重庆工商大学法学院胡姓老师”定位,两小时内在新生群和教职工群刷屏。
2025年10月29日,重庆工商大学匿名账号“工商秘密”收到一条吐槽帖。
发帖学生李某写法学院胡老师上课刻薄、魅男、拿身份压人,帖子没提课名没证据,但用“重庆工商大学法学院胡姓老师”定位,两小时内在新生群和教职工群刷屏。
胡老师发现后直接在教职工群贴出帖子截图,逐条要求对方出具证据,并联系平台要IP地址,委托律师保全证据,还要学院负责人称要严肃处理。
压力下李某主动道歉,自称有ADHD(注意力缺陷障碍),课堂抽背没准备好被老师批评20分钟,一时冲动发帖,承认误解老师。
但胡老师表示不接受道歉,坚持追究法律责任,称要把此事当成教学案例,校方目前介入,辅导员称具体情况不便透露。
帖子虽匿名,但“重庆工商大学+法学院+胡姓老师”在校园内足够精准定位个人,根据《民法典》,这种通过标签组合指向特定人的行为,已构成隐私权侵权。
胡老师指认李某利用校园信息闭环进行“隐形网暴”,传播中教职工群和新生群的扩散更让负面评价与教师职业身份绑定,可能造成名誉侵权。
事件中双方细节博弈显而易见,胡老师称课堂提问很基础,课后还找学生沟通,而李某称的“魅男”仅因老师对答对男生正常回应。
目前胡老师出差回渝后将起诉,律师函已发出,涉事学生发帖时没证据,道歉后仍未获得谅解,法律纠纷或进一步扩大。
网络上讨论集中在匿名言论边界,支持老师一方认为言论需担责,尤其法学院学生更应清楚法律后果,质疑者认为校园匿名墙本该自由吐槽,校方处理方式是否过激。
事件引发关于校园匿名举报机制的争议,部分学生提议学校应建立更透明的反馈渠道。
社交平台上出现整理事件经过的帖子,阅读量超十万,评论区两极分化。
有人晒出自己在胡老师课堂的录音,证明老师常严厉批评学生,有人贴出该校法学院往年教学评价,称类似投诉并非首次。校方未回应具体细节,只称依法依规处理。
法律界人士分析,若起诉成立,李某或面临赔偿并留下诉讼记录,ADHD诊断书能否作为减责依据存疑,需看是否与过错有直接因果关系。有律师称类似案例中,主观恶意才是判决核心,疾病本身不自动免责。
教职工群流传胡老师回应原文:“大家都是学法律的,这个案例最生动。”部分学生私下说,现在上课会更注意发言,再不敢随意吐槽老师,事件后续仍在发酵,法院是否会受理,最终判决如何,都成关注焦点。
作品声明:根据权威媒体公开信息并结合自己观点撰写,如有抄袭请联系删除,以下是权威媒体公开信息来源
来源:娱娱小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