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处着手 向“治”处发力 “四微”聚力激活社区内生动力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31 07:36 1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区作为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当前,面对人口结构多元、需求日益精细、治理资源分散等新形势,传统社区治理模式在回应群众急难愁盼、整合多方力量、激发基层活力等方面逐渐显现短板,如何推动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成为提升基层治理体

本期主题

从“微”处着手 向“治”处发力

“四微”聚力激活社区内生动力

《我的爸妈我的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区作为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当前,面对人口结构多元、需求日益精细、治理资源分散等新形势,传统社区治理模式在回应群众急难愁盼、整合多方力量、激发基层活力等方面逐渐显现短板,如何推动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成为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课题

《我的爸妈我的家之社区会客厅》为您邀请长春市南关区鸿城街道繁荣社区党委副书记苏香阁,繁荣社区城建副主任刘铭钰,讲述社区如何从“微”处着手 向“治”处发力,用“四微”聚力激活社区内生动力。

嘉宾:繁荣社区党委副书记苏香阁(左)

繁荣社区城建副主任刘铭钰(右)

主持人:林依

什么是“四微”聚力?

苏香阁

一是微光暖心,架起困境人群“民生桥”

二是微联共建,架起共建单位“联动桥”

三是微站聚能,架起党群“连心桥”

四是微治焕颜,架起老旧小区“治理桥”

主持人:小裴

如何用微光架起困境人群“民生桥”?

苏香阁

聚焦社区困境人群,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关爱帮扶体系。一是精准识别,一人一档。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石,织密特殊群体关爱“信息网”,对辖区内独居老人、残疾人、低保对象、困境儿童等33类困境群体开展“拉网式”摸排,确保不落一户、不漏一人,并建立动态管理档案“一人一档”,档案里详细记录其基本情况、主要困难、服务需求(如助餐、助浴、助医、心理慰藉等),并根据服务需求实行“三色管理”,红色标注急需解决的困难,黄色提醒定期跟进的事项,绿色记录已落实的服务,并实时更新,网格长每周核查、社区每月汇总,确保“底数清、情况明、需求准”。二是多方联动,汇聚爱心。以社区党委为“轴心”,网格长化身“心愿捕手”,搭建“微心愿”爱心桥梁,通过“征集—认领—落实—反馈”的闭环机制,积极鼓励辖区企业党组织、社会组织主动响应对接“批量心愿”,在职党员通过“双报到”结对认领“个性心愿”,形成多方联动、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让困境人群的每个微小心愿都能落地,让爱心精准抵达需求端。三是项目驱动,多元暖心。以困境人群的需求为导向,激活资源合力,整合“社区邻里+爱心企业+志愿者”三方资源,围绕“健康诊疗+暖心慰问+居家帮扶”三大核心需求,联动辖区医疗机构、爱心企业及暑期实践高校志愿者,开展“邻里医生”诊疗、“企业爱心”慰问、“青春帮扶”志愿活动,为独居老人、残障人士、困境儿童等33类人群量身定制个性化服务,确保每一项服务都能精准对接需求,实现资源效能最大化。

主持人:林依

如何用微联共建,架起共建单位“联动桥”?

刘铭钰

以社区党委为核心,打造开放共享的“红色朋友圈”。一是织密共建“关系网”。社区党委坚持“组织共建、资源共享”理念,打破地域、行业、层级的壁垒,以“党建引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纽带,精准吸纳辖区机关单位、物业公司、非公企业、医院和社会组织等单位,通过签订共建协议明确“资源共享清单”与“需求对接清单”,推动共建单位开放共享资源,形成“一方有需、多方响应”的共建新格局。二是激活共治“动力源”。建强“双向赋能”纽带,一方面实施“党员先锋岗”认领计划,积极鼓励共建单位党员带头参与到小区环境治理中来,另一方面以“问题共商、方案共定、责任共担”为原则,由社区党委书记牵头每月召开党建联席会议,聚焦社区治理难点、民生痛点,共同商议解决方案,让共建单位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提升社区服务效能。三是延伸共享“服务链”。聚焦“资源变现、服务落地”目标,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推动共建单位资源向民生服务末梢延伸,社区党委整合医疗、教育、养老等各类服务资源,深入开展“党建+项目”活动,如“党建+健康惠民”“党建+便民暖心”“党建+反诈同行”等活动,通过“资源跟着需求走、服务围着群众转”,为辖区居民提供更加精准化、精细化的服务,切实将共建单位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惠民实效。

主持人:小裴

如何用微站聚能,架起党群“连心桥”?

苏香阁

将服务触角延伸至居民家门口,打造“一站式”微型服务枢纽。一是建强“末梢微站”。以“小而精、暖而全”为标准,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枢纽,在网格延伸打造小区党群服务站,将党群服务触角延伸至居民“家门口”。站内配备社区工作人员通过承接政策咨询、矛盾调解、事务代办等基础服务,站内划分“会议室”“图书角”“棋牌室”等功能区,供居民临时休憩、邻里议事等,站内摆放急救箱、充电宝、雨伞等便民物品,方便居民使用,让微站成为集服务、议事、资源对接于一体的“红色能量站”。二是创新“联动机制”。推行“微站+网格+党员”联动模式,让服务从“坐等上门”变为“主动敲门”,由网格长牵头组建“红色服务队”,吸纳党员志愿者、楼栋长、热心居民加入,定期进行入户走访,开展“敲门问需”活动,收集居民日常诉求和意见建议,定制个性化的精准服务,如上门理发、上门测量血压、维修小家电等服务,并建立“服务反馈”机制,每月在党群服务站公示“办结率”“满意率”,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三是激活“阵地活力”。以微站为支点,分层分类提供定制化服务,开展“接地气、有温度”的活动,每月月初通过“红色服务队”收集居民的服务需求,根据需求占比,链接相关资源,动态定制本月服务活动内容,如微站内定期举办“邻里节”系列活动、健康讲座、法律知识讲座、反诈宣传、公益义诊、便民服务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邻里互动,提升居民幸福感。

主持人:林依

如何用微治焕颜,架起老旧小区“治理桥”?

刘铭钰

聚焦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环境顽疾,激发居民主体作用,推动“要我改”变“我要治”。一是居民议事,“点单”整治。通过社区每月18日固定开展的民情恳谈会、“居民议事长廊”等常态化方式收集意见建议,根据居民反映的“急难愁盼”,分类梳理形成环境整治“问题清单”,确保群众诉求“不遗漏、全掌握”,针对“问题清单”中的小区堆放物、毁绿种菜等“痛点”问题,组织力量开展集中整治行动,形成“整治合力”,最后由居民反馈确定整治效果,形成“居民点、社区治”的良性循环。二是多元协同,“接单”落实。社区党委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构建“居民自治+志愿服务”双驱动的落实体系,一方面由居民自治“接单”,鼓励居民认领力所能及的“微项目”,如自家门前卫生、清理楼道小广告等,另一方面由志愿服务“接单”:整合辖区单位、下沉党员、居民志愿者等多方力量,组建“红色环境护卫队”,由社区党委统一调度,主要聚焦老旧小区环境中的“硬骨头”问题,定期开展“楼道净畅”“清堆除藓”等主题行动。三是群众参与,“评单”问效。繁荣社区党委始终坚持“群众满意是第一标准”,根据“解决时效”“服务态度”“实际效果”等维度,社区党委精心设计“即时评”“现场评”、“长效评”的评单机制,通过“即时评”收集活动即时反馈,“现场评”邀请居民现场“面对面”评议,“长效评”则每月开展一次评议,确保整治效果持续优化,让群众真正感受到“有呼必应、应必有果”的治理温度,真正实现“整治成效由群众评判、治理成果由群众共享”。

繁荣社区活动照片

频道:吉林新闻综合广播FM91.6 \AM738

栏目:《我的爸妈我的家》

播出时间:每周一至周五12:30-13:00

主持人:小裴、林依

编辑:小裴、林依

来源:吉林之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