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与日本、韩国棋手相比,特别是和日本“六超时代”围棋棋手相比,中国顶尖围棋棋手独立撰写、特别是撰写高质量、有深度的棋书(非单纯对局集或入门教材)确实相对较少。
与日本、韩国棋手相比,特别是和日本“六超时代”围棋棋手相比,中国顶尖围棋棋手独立撰写、特别是撰写高质量、有深度的棋书(非单纯对局集或入门教材)确实相对较少。
这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系统性的,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成长环境与围棋生态的差异
(一)日本:传统与体系化传统深厚
日本现代围棋有着最悠久的名门(如本因坊、名人)和出版传统。
写棋书被视为顶尖棋手的社会责任和传承方式,是“名士”风范的一部分。
1、体系化教学
日本棋手非常注重理论和体系,产生了大量如“大竹围棋”、“坂田围棋”、“秀行棋道”等极具个人风格的体系化著作。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动机去总结、梳理自己的棋道。
2、对局节奏慢
日本棋战周期长,棋手有更多静心思考、著述的时间。
(二)中国:竞技至上与快节奏高度竞技化
1、时间和精力完全向竞技倾斜
中国围棋的竞争是世界上最激烈的。棋手从定段开始,就处在高强度、高密度的比赛和训练中。
他们的首要目标是赢棋、夺冠、赚取奖金和积分。
2、“快棋化”倾向
现代棋战多为快棋,研究也高度依赖AI。
棋手更习惯于在屏幕上用AI进行高速、高效的拆解,而非静下心来用笔和棋盘进行深度的、哲学性的思考。
这种模式不利于产生需要慢工出细活的深度著作。
3、经济驱动与投入产出比
(1)写书是“亏本买卖”
写一本高质量的棋书(例如详解一个大型布局或一种复杂战术)需要投入巨大的时间和精力,但其版税收入与赢得一个头衔战的奖金或参加一场商业活动的收入相比,完全不成正比。
(2)更高效的知识变现方式
对于知名棋手来说,有远比写书更高效的知识变现途径:
a、线上课程/付费视频
在围棋平台或知识付费App上开设专栏,录制视频课,受众广,收入更高更直接。
b、网络直播
在直播平台下棋、讲棋,既能与棋迷互动,也能获得可观的打赏和签约费。
c、线下培训班/道场
担任高级教练,收入非常丰厚。 因此,从经济理性出发,棋手自然倾向于选择投入产出比(变现比)更高的活动。
4、AI时代对围棋写作的冲击(当前最核心原因)
(1)技术权威性的消解
在AI出现之前,顶尖棋手是围棋技术的最高权威。
他们的判断和理解是著书立说的基石。
但现在,任何观点的正确性都需要通过AI(如Katago)的胜率来验证。
棋手个人的、充满艺术感和直觉的解说,可能会被AI的“一手棋胜率下降5个百分点”判为“不精确”或“错觉”。
这极大地打击了棋手写作技术书籍的自信和权威感。
(2)研究方式的改变
大家的研究都围绕着AI的选点和胜率进行,棋手更多是在“解读AI”,而非阐述“我的棋道”。
写书变得像是“AI分析报告”,失去了个性和灵魂。很多复杂的棋形,AI一下就能给出正解,使得传统的、洋洋洒洒的演变图解说显得冗长且可能过时。
5、文化、教育与个人意愿
(1)表达习惯
相比于日本棋手普遍注重文化和哲学修养,中国职业棋手大多从小接受专业化、封闭式训练,文化课教育相对薄弱。
这可能导致一部分棋手在系统性文字表达和理论梳理上确实存在困难或缺乏兴趣。他们更擅长“下”和“讲”,而非“写”。
(2)知识产权意识
也可能存在对自身独门研究成果的保护意识,不愿意轻易公之于众。
三、结论
总之,中国知名围棋棋手写书少,并非因为他们水平不高或不愿分享,而是时代环境使然。
1、高度竞技化的生态剥夺了他们静心著述的时间。
2、更高效的经济回报模式降低了写书的吸引力。
3、AI的绝对权威消解了棋手个人技术解读的权威性和价值。
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国棋手的“书”,更多是对局集、自战解说(带有浓重的AI验证色彩)或面向初级爱好者的教材。
那种蕴含独特棋风和个人哲思的、体系化的深度著作,在未来可能会越来越成为绝响。
这不仅是中国的现象,也是世界围棋界在AI时代面临的一个普遍趋势。
来源:学习成为习惯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