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村的根在哪?在土。农民的愁啥?在田。14亿人的饭碗,端在9亿农民手里,可咱人均1.36亩的耕地,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19.18亿亩耕地红线早被种得满满当当。过去农民愁两样:一是怕“地没了”,违规占地、抛荒撂荒让好田变废土;二是怕“种不好”,从育秧到卖粮
农村的根在哪?在土。农民的愁啥?在田。14亿人的饭碗,端在9亿农民手里,可咱人均1.36亩的耕地,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19.18亿亩耕地红线早被种得满满当当。过去农民愁两样:一是怕“地没了”,违规占地、抛荒撂荒让好田变废土;二是怕“种不好”,从育秧到卖粮,累断腰还可能赔本。
2025年中央送来的两大新政,正是冲着这两块“心病”下猛药——给耕地套上“法律紧箍咒”,给种地人开个“服务便利店”。这“一硬一软”两道护身符落地,农村的好日子,真不是喊口号了。
咱农民常说“地是刮金板”,可这板要是被人撬了、刮薄了,子孙后代喝西北风?过去不是没保护政策,但“口号多、硬招少”,有的地方把耕地改成绿化带,有的企业圈地搞“产业园”,甚至有农户嫌种地累,让好田长杂草。现在不一样了——2023年12月通过的《粮食安全保障法》专设“耕地保护”章节,2025年10月实施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管理办法》,把“保护”二字刻进了法律条文里,这可不是软约束,是带牙齿的硬规矩。
先看“数量红线”怎么守。法律白纸黑字写着:耕地就得种粮食、蔬菜,想改林地、草地?门儿都没有。搞绿化造林、挖湖造景占用耕地?直接禁止。真要占耕地搞建设?必须补回“数量相等、质量相当”的地,全程盯着你把新地整成能打粮的沃土。湘潭市早就动起来了,市县乡乡村五级田长带着“民间田长”天天巡查,跟河长、林长联手盯着每块田,新增违法占地“零容忍”,抛荒地直接拉清单整治。以前农民看见有人圈地敢怒不敢言,现在法律撑腰,基层有抓手,谁还敢动咱的“命根子”?
更关键的是“质量升级”。别以为保住19.18亿亩就够了,咱还有4亿多亩低质量耕地,酸化、盐碱化的地不少,种啥啥不长。这次政策不玩虚的:湘潭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秸秆还田让土地“吃营养餐”;争取国债资金建高标准农田,韶山灌区搞数字孪生灌溉,手机一点就知道哪块地缺水,智慧技术让薄地变沃土。现在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级4.76等,照这势头,过几年咱的地就能多打不少粮。
最让人踏实的是“责任砸实”。法律明确省级政府负总责,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国务院每年考核。湘潭还装了“铁塔哨兵”智能监测,天上卫星看、地上摄像头拍,哪块地有动静立马报警。以前基层干部说“保护耕地难”,现在政策给了尚方宝剑,干起活来有方向、有底气。这哪是保护耕地?是给子孙后代发了“永久地契”,铁打的!
过去种地啥滋味?老农民都懂:耕地找农机手得托关系,播种调设备要熬夜守,收割遇雨天急得掉眼泪,卖粮被小贩压价只能认栽。现在不一样了,农业农村部牵头建的“农事服务中心”,把这些烦心事全揽了——宿迁关庙镇的中心早就火了,2000亩高标准农田配着现代化育秧工厂,年育秧能供3万亩地,无人驾驶拖拉机、无人机在田里跑,全程机械化跟玩似的。
最牛的是“全程托管”。农户把地交出去,自己在家带孩子、打工,一个电话,从种到收全搞定。有农户算过账:6亩地托管后,不用买农资、不用找农机,秋收直接拉粮食回家,比自己折腾省出20多天功夫。而且中心统一采购农资,价格比市场价低15%,全是正规渠道的货,以前怕买到假种子、假化肥,现在服务中心当“把关人”,咱农民再也不上当。
技术不懂?专家上门教。服务中心请农业专家驻点,啥时候施肥、病虫害咋治,掰开揉碎讲清楚。种果树的学了修剪技术,果子又大又甜;种水稻的改种镉低积累品种,“以种适地”让盐碱地也能打粮。以前靠老经验“瞎蒙”,现在跟着科学干,种地心里有谱了。
最愁的销路也解决了。不少服务中心搭电商直播间,对接城里的连锁店、大收购商。以前农户卖粮要么被小贩压价3毛,要么自己扛着袋子跑集市,现在通过中心签合同,价格直接涨两成。有的中心还帮着办农业保险、申请补贴,那些咱看不懂的表格、手续,有人跑腿代办。全国数据摆着:服务中心能让农户每亩投入降10%、产量增10%,一增一减多赚20%。全程托管、增产托管、订单托管,想咋选咋选,这不就是让种地“不求人”吗?
有人说:耕地保护法管“能不能种地”,农事服务中心管“种不种得好”。这话说到了点子上——一个守根基,一个提信心,俩政策看似不搭界,实则是给农村发展安了“双引擎”。
以前农民愁啥?愁地被占了没处说理,愁地太瘦打不了粮,愁种地累死累活不赚钱。现在呢?法律把地护住了,19.18亿亩红线焊得死死的,质量还一年比一年好;服务中心把活帮了,从种到收有人管,技术、农资、销路全不愁。守着地的能踏实种,不想种地的能托管,农民既能守好家,又能多挣钱,这不就是“好日子有奔头”?
2025年这两大新政落地,不是喊口号,是真金白银的实惠。湘潭的田长天天在田里转,宿迁的农户在家带娃等收粮,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比啥宣传都管用。说到底,农村的根在土,农民的本在田,只有地保住了、种好了,农村才有底气,农民才有奔头。
最后问问大家:你们那儿的田长开始巡查了吗?服务中心建起来了吗?用过托管服务的,最省心的是哪项?评论区聊聊,看看各地还有哪些好做法,咱一起给农村的好日子点个赞!
来源:杨勇说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