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5日早上,南京中国绿化博览园内涌动着一片“粉红的温柔”。每年10月是世界乳腺癌防治宣传月,由北京爱谱癌症患者关爱基金会主办,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提供学术指导,南京癌友康复协会承办,阿斯利康、欧莱雅、雀巢、诺华等多家爱心企业共同支持的“健康有她,
10月25日早上,南京中国绿化博览园内涌动着一片“粉红的温柔”。每年10月是世界乳腺癌防治宣传月,由北京爱谱癌症患者关爱基金会主办,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提供学术指导,南京癌友康复协会承办,阿斯利康、欧莱雅、雀巢、诺华等多家爱心企业共同支持的“健康有她,重塑她新生”乳腺癌患者关爱暨第四届爱携航嘉年华活动在此举行,数百名患者和市民温暖参与,在一个个分享和展示的环节中凝聚全社会的关爱,给予患者“她新生”的动人力量!
活动现场,台下观众与台上互动。
今年的嘉年华活动以“重塑她新生”为主题,活动不仅关注到患者治疗后的身体康复,更在专家一次次的现场呼吁中不断重申对患者心灵重建与社会融入过程的重视,以提升全社会对乳腺癌的科学认知。
一次次来自现场的恳切提醒:
防治乳腺癌,早筛查早治疗非常重要!
记者在现场采访时发现,许多患者是在出现症状后到医院就诊时才发现患上该病,她们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如果当初能每年做一次筛查,及早发现治疗,应该能取得更好的愈后。”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理事长、江苏省人民医院副院长、江苏省妇幼保健院执行副院长殷咏梅在嘉年华活动中恳切呼吁全社会尤其是女性重视乳腺癌的预防和早筛。
殷咏梅教授提到,在我国,乳腺癌发病呈年轻化趋势,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我国乳腺癌患者的早期发现率较欧美国家仍较低,而早诊断早治疗对愈后的提高又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殷教授介绍,我国已将肿瘤作为慢性病管理,倡导对该病进行全生命周期的关爱,即从最前端的预防到早筛、早诊、治疗、康复、随访等开展全程管理。
在我国,40岁以下的乳腺癌患者占有一定比例。面对她们仍然很长的人生之路,殷教授表示,这部分患者患病后心理等方面的重建尤为重要,这需要医学界和整个社会给予关爱支持。她提到,江苏省人民医院乳腺中心近年联合康复科、营养科等与南京艺术学院的教师携手为患者多次开展艺术疗愈活动,用艺术创作的方式鼓励患者,帮助她们从心理上重拾自信、重建社会关系,尽早回归幸福生活。
针对患者特别关注的HER2阳性脑转移情况,殷教授提到,抗HER2的 ADC 药物等很多新药不仅对患者外周的转移病灶有很好效果,对脑转移也有较好疗效,新药配合局部的手术、放疗等手段,也能使HER2阳性的脑转移患者达到较好的愈后。
对于本次的“重生”主题,殷教授给予科学而充满温度的解读:“乳腺癌患者可能会因为这一疾病为生活按下暂停键,但它仅仅是暂停键,因为对于这样一个愈后较好的肿瘤疾病,获得科学治疗后,她们依然可以开启全新的甚至是后续更加精彩的人生。”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患者教育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乳腺疾病科主任医师莫雪莉教授在活动现场给广大女性朋友提供了日常自查小贴士。
她表示,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帮助女性降低乳腺癌的发病率,如定期的运动、健康饮食、规律睡眠,以及放松的心理状态等等。她还提醒女性朋友如若发现乳房出现无痛包块、乳头溢液、乳头和乳晕改变(如乳头出现疹子、凹陷,乳晕有皮肤改变)、乳腺出现酒窝样凹陷、乳腺橘皮样变、腋下出现淋巴结肿大等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请医生给予专业诊断。
“中国要在2030年达到肿瘤患者五年生存率提升10个百分点,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两位专家再次向女性朋友们恳切呼吁,定期筛查可以发现还未出现症状的患者,是提高愈后的重要手段,她们建议40岁以上的女性每年进行一次B超或钼靶的筛查方式,及早发现及早开展科学治疗。
一句句来自权威专家的鼓励:
医学进步为患者“新生”带来底气
乳腺癌是我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新发约 42 万例,死亡约 12 万例。随着诊疗水平的持续提升,我国乳腺癌患者 5 年生存率达到 83.2%,管理模式正逐步向慢病化管理转变。恳切提醒之余,多位权威专家的现场发言也为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带来许多积极信号。
殷咏梅教授。
“随着创新药物的不断涌现和治疗模式的深刻变革,乳腺癌的治疗格局正在被彻底改写。我们已从治疗选择匮乏的‘刀耕火种’时代,进入精准分型、个体化治疗的新阶段。我们希望早期乳腺癌患者能争取治愈,晚期乳腺癌患者能够活得更长活得更好。”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理事长、江苏省人民医院副院长、江苏省妇幼保健院执行副院长殷咏梅教授在发言中表示。
莫雪莉教授。
“医学进步为乳腺癌患者重塑生命带来底气,但‘重塑新生’不仅关乎身体康复,更关乎心灵重建与社会关系连接。”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患者教育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乳腺疾病科主任医师莫雪莉教授表示, “CSCO始终致力于持续推动乳腺癌防治水平与国际接轨,加强科普教育,搭建医患沟通与社会支持的桥梁,助力患者在科学与关爱中重塑生命,重启希望。”
史安利教授。
“基金会长期致力于搭建患者、家庭、医院、企业与社会之间的桥梁。通过‘爱携航’、‘向优而生’等平台,推动建立从诊断、治疗到康复的全周期支持和乳腺癌患者关爱支持体系。”北京爱谱癌症患者关爱基金会名誉理事长史安利教授表示:“我们鼓励患者拥抱身体变化,重塑心灵力量,在康复中重拾自信,重建社会连接。”
一声声汇聚各界力量的关爱:
持续共筑“重塑新生”的社会支持网
启动仪式上,北京爱谱癌症患者关爱基金会、乳腺癌领域资深医学专家们与阿斯利康、欧莱雅、雀巢、诺华等爱心企业共同启动第四届爱携航嘉年华,持续汇聚社会各界力量,为患者“重塑新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在“重塑新生,共筑粉红希望”医患对话环节,葛睿教授与两位乳腺癌患者代表围绕治疗及康复中的实际问题展开深入交流,分享科学应对和心理支持的建议。
葛睿教授。
葛睿教授表示:“新一代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等创新治疗方案的相继问世,以及分型精准治疗理念的不断普及,使得患者拥有了更多治疗选择,并持续推动乳腺癌向带瘤长期生存的慢病化管理模式迈进。”他还提到,正从“治疗疾病”走向“重塑生命”。医生关注的不仅是生存率,更希望通过多学科协作与社会支持,让患者以更高的生命质量和尊严走向康复。
活动现场。
此外,活动现场进行了专题纪实片《重塑·她新生》首映,通过患者的真实故事记录与专家的科学解读,展现了乳腺癌患者从身体康复到心灵重建、从医学突破到社会理解的多重“重塑”历程,见证创新诊疗与人文关怀同行。
患者在北京和南京两地参与艺术疗愈活动制作的陶罐作品。
活动现场特别设置了陶艺展区,所有展出作品均源于今年9月在北京与南京举办的两场陶艺工坊,由患者们亲手创作完成。活动以陶塑为载体,邀请大家用双手、身体,以及充满爱意的拥抱,将陶泥塑造为全新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展现身体之美的艺术表达,更传递出“生命可以重塑、未来充满希望”的信念,启发更多人拥抱生活、勇敢改变困境。
通讯员 冯冯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孔芳芳
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来源:东坡不做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