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淮南部地区(涵盖河南东南部、安徽北部、江苏西北部等区域)十一月份气候兼具过渡性与特殊性,此时平均气温多维持在5-12℃,昼夜温差逐步拉大,降水较秋季减少且多晴好天气,土壤尚未封冻,光照条件能满足耐寒蔬菜生长需求,是露地种植耐寒、半耐寒蔬菜及定植越冬蔬菜的关键
黄淮南部地区(涵盖河南东南部、安徽北部、江苏西北部等区域)十一月份气候兼具过渡性与特殊性,此时平均气温多维持在5-12℃,昼夜温差逐步拉大,降水较秋季减少且多晴好天气,土壤尚未封冻,光照条件能满足耐寒蔬菜生长需求,是露地种植耐寒、半耐寒蔬菜及定植越冬蔬菜的关键窗口期。结合该区域气候特点与蔬菜生长习性,十一月份露地适宜种植乌白菜、菠菜、面条菜、小青菜、白皮大蒜,同时可开展过冬莴笋、洋葱的定植工作。为帮助种植户提升产量与品质,本文将针对上述7种蔬菜,详细阐述其露地种植技术要点,为生产实践提供科学指导。
一、乌白菜:耐寒性强,注重水肥与密度管控
乌白菜(又称乌塌菜、黑白菜)是黄淮南部冬季露地种植的传统优势蔬菜,其耐寒性极强,短期可耐受-5℃低温,十一月份种植既能保障幼苗安全越冬,来年早春还能快速返青收获,且口感脆嫩、营养丰富,市场需求稳定。要实现乌白菜高产,需重点把控“播种准备-田间管理-越冬防护”三大环节。
在播种准备阶段,需先做好土壤与种子处理。乌白菜喜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或壤土,种植前需深耕土壤25-30cm,打破板结层,同时每亩施入充分腐熟的农家肥3000-4000kg、三元复合肥(N-P-K=15-15-15)50kg,将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均匀,整平后做成宽1.2-1.5m的畦,畦高15-20cm,防止田间积水。种子处理方面,选择颗粒饱满、无病虫害的优质种子,播种前用30-35℃温水浸泡2-3小时,捞出后沥干水分,用湿纱布包裹,置于20-25℃环境下催芽1-2天,待80%种子露白后即可播种,此举可提高种子发芽率,缩短出苗时间。
播种方式采用撒播或条播均可,撒播时需将催芽后的种子均匀撒在畦面,每亩用种量1.5-2kg,播种后覆盖0.5-1cm厚的细土,轻轻压实,随后浇一次透水,保持土壤湿润;条播则在畦面按行距15-20cm开浅沟,沟深1-2cm,将种子均匀播入沟内,覆盖细土后浇水,每亩用种量1-1.2kg。播种后若气温低于8℃,可在畦面覆盖一层遮阳网或地膜(地膜需留透气孔),起到保温保湿作用,促进幼苗出土,待幼苗齐苗后及时揭去覆盖物,避免幼苗徒长。
幼苗期管理核心是“间苗定苗+控水控肥”,防止幼苗拥挤争夺养分。幼苗长出1-2片真叶时进行第一次间苗,拔除弱苗、病苗、密苗,保持苗间距3-4cm;长出3-4片真叶时进行第二次间苗,苗间距调整至8-10cm;待幼苗长出5-6片真叶时完成定苗,按行距15-20cm、株距10-12cm定苗,每亩定植密度控制在3.5-4万株,密度过高易导致植株矮小、叶片变薄,密度过低则会浪费土地资源,降低产量。幼苗期浇水需遵循“见干见湿”原则,土壤表面干燥时再浇水,避免浇水过多引发烂根;施肥以薄肥为主,定苗后每亩追施稀释的腐熟粪水1500-2000kg,或尿素5-8kg,促进幼苗根系生长与叶片发育。
进入生长中后期(定苗后20天左右),乌白菜需肥水量逐步增加,此时需加强水肥供应,促进叶片快速生长、积累养分。每亩可追施三元复合肥20-25kg,结合浇水施用,使肥料快速溶解吸收;浇水需保证土壤湿润,尤其在冬季低温来临前,需浇一次“越冬水”,浇水时间选择晴天上午,水量以浇透但不积水为宜,越冬水可提高土壤墒情,增强植株抗寒能力,防止冬季土壤干旱导致植株冻伤。此外,黄淮南部十一月份偶有蚜虫、菜青虫危害,需及时防治,可选用高效低毒的生物农药,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防治蚜虫,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000倍液喷雾防治菜青虫,避免病虫害影响植株生长。
二、菠菜:速生耐寒,关键在土壤肥力与温度调控
菠菜是典型的速生耐寒蔬菜,十一月份在黄淮南部露地种植,无需特殊保温措施即可安全越冬,且生长周期短(播种后40-60天可收获),能快速填补冬季蔬菜市场空缺,经济效益显著。菠菜根系较浅,对土壤肥力与水分敏感,要实现高产,需围绕“土壤改良-播种优化-水肥精准供给”开展管理。
土壤准备需突出“肥”与“松”,菠菜喜肥且耐肥,种植前需深耕土壤20-25cm,每亩施入腐熟的鸡粪、羊粪等优质农家肥2500-3000kg、过磷酸钙30-40kg、硫酸钾15-20kg,将肥料与土壤充分拌匀,整平后做畦,畦宽1.3-1.6m,畦沟宽30cm、深20cm,确保田间排水通畅,避免积水烂根。若土壤黏重,可掺入10%-15%的河沙,改善土壤透气性,为根系生长创造良好环境。
播种环节需根据品种特性与气候条件优化,黄淮南部十一月份种植菠菜,应选择耐寒性强、叶片肥厚、产量高的品种,如“耐寒大叶菠菜”“黑叶菠菜”等,此类品种能适应低温环境,生长势强。种子处理需注意,菠菜种子外壳较硬,直接播种发芽慢且发芽率低,播种前需进行“浸种破壳”处理:将种子放入40℃温水浸泡4-5小时,捞出后用纱布包裹,轻轻揉搓去除种子外壳上的黏液,然后将种子平铺在湿纱布上,置于15-20℃环境下催芽,每天用温水冲洗1次,保持纱布湿润,待50%以上种子露白后即可播种。
播种方式以撒播为主,播种前先将畦面浇一次透水,待土壤湿润但不泥泞时,将催芽后的种子均匀撒在畦面,每亩用种量2-3kg(若计划越冬后收获,可适当减少用种量至1.5-2kg),播种后覆盖1-1.5cm厚的细土,覆盖土需均匀,避免种子裸露。若播种后气温持续低于5℃,可在畦面覆盖一层稻草或麦秸,厚度3-5cm,起到保温保湿作用,促进种子发芽,待幼苗出土后及时揭去覆盖物,防止幼苗生长瘦弱。
田间管理核心是“水肥跟上+控旺防徒长”。幼苗长出2-3片真叶时,进行第一次追肥,每亩追施稀释的腐熟粪水1000-1500kg,或尿素3-5kg,施肥时避免肥料直接接触幼苗叶片,防止烧苗;幼苗长出4-5片真叶时,进行第二次追肥,每亩追施三元复合肥15-20kg,结合浇水施用,促进叶片快速增厚、增大。浇水需遵循“勤浇少浇”原则,保持土壤湿润,避免土壤干旱导致叶片发黄、纤维增多,影响品质;但也不可浇水过多,尤其在阴雨天气后,需及时清理畦沟积水,防止根系腐烂。
十一月份黄淮南部气温逐步下降,当气温低于0℃时,可在畦面覆盖一层薄地膜,地膜边缘用土压实,起到保温作用,防止幼苗冻伤;若遇雨雪天气,需及时清除畦面积雪,避免积雪压伤幼苗或融化后导致土壤积水。菠菜生长期间病虫害较少,主要需防治霜霉病与蚜虫,霜霉病可选用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防治,蚜虫可选用5%啶虫脒乳油2000倍液喷雾防治,防治间隔期7-10天,连续防治2次即可,确保蔬菜食用安全。
三、面条菜:野生驯化品种,注重土壤疏松与适度遮阴
面条菜(又称麦瓶草、米瓦罐)是近年来深受市场喜爱的野生驯化蔬菜,其口感鲜嫩、营养丰富,且耐寒性较强,十一月份黄淮南部露地种植可正常生长,越冬后早春即可收获,市场价格高于普通叶菜,种植效益可观。面条菜对土壤要求不高,但忌板结与积水,要实现高产,需重点把控“土壤准备-播种时机-田间湿度管理”。
土壤准备需以“疏松透气”为核心,面条菜喜中性或微酸性土壤,种植前需深耕土壤25-30cm,打破土壤板结层,每亩施入充分腐熟的农家肥2000-2500kg、三元复合肥(N-P-K=14-14-14)40kg,将肥料与土壤混合均匀后,整平做畦,畦宽1.2-1.4m,畦高18-22cm,畦沟宽25-30cm,确保田间排水顺畅,避免积水导致根系腐烂。若土壤酸性较强,可每亩撒施50-100kg生石灰,调节土壤pH值至6.5-7.0,为面条菜生长创造适宜的土壤环境。
播种时机与方式直接影响面条菜出苗率与生长状况,黄淮南部十一月份上旬至中旬是面条菜露地播种的最佳时期,此时气温多在8-12℃,光照充足,利于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若播种过晚,气温过低,种子发芽慢,幼苗越冬前生长时间不足,抗寒能力弱,易受冻害。种子选择需挑选颗粒饱满、无破损、无病虫害的优质种子,无需进行复杂催芽处理(面条菜种子发芽对温度适应性较强,直接播种即可),每亩用种量1-1.5kg。
播种方式采用撒播,播种前先将畦面浇一次透水,待土壤表面稍干(用手捏成团,落地即散)时,将种子与细土按1:5的比例混合均匀,然后均匀撒在畦面,播种后覆盖0.3-0.5cm厚的细土(覆盖土过厚会导致种子难以出土,过薄则种子易裸露),轻轻压实后,再用喷雾器喷洒少量水,保持土壤湿润。播种后若遇晴天强光照射,可在畦面搭建简易遮阴棚(用遮阳网覆盖,遮光率30%-40%),避免土壤水分快速蒸发,影响种子发芽,待幼苗齐苗后(播种后7-10天),及时拆除遮阴棚,让幼苗接受充足光照,促进生长。
田间管理需围绕“保湿+轻肥”开展,面条菜根系较细弱,对水分敏感,生长期间需保持土壤湿润,浇水以喷雾或小水漫灌为宜,避免大水冲刷,防止土壤板结或幼苗倒伏;土壤表面干燥时及时浇水,尤其在幼苗期,缺水易导致幼苗枯萎。施肥需遵循“薄肥勤施”原则,幼苗长出2-3片真叶时,进行第一次追肥,每亩追施稀释的腐熟粪水800-1200kg,或尿素2-3kg,促进幼苗生长;幼苗长出4-5片真叶时,进行第二次追肥,每亩追施三元复合肥10-15kg,结合浇水施用,使肥料缓慢释放,满足面条菜生长需求,避免施肥过多导致植株徒长、口感变差。
面条菜生长期间病虫害极少,主要需防治杂草危害,因面条菜幼苗生长缓慢,杂草易与其争夺养分与光照,需及时人工拔除杂草,拔除时间选择晴天上午,避免在阴雨天气拔草,防止伤口感染病菌;拔除的杂草需带出田间,集中处理,避免杂草再生。冬季低温来临前,需浇一次“防冻水”,增强植株抗寒能力,确保幼苗安全越冬,为来年早春高产奠定基础。
四、小青菜:品种多样,核心在密度控制与水肥均衡
小青菜(涵盖小白菜、上海青、鸡毛菜等品种)是黄淮南部十一月份露地种植的常用叶菜,其生长周期短、适应性强、耐寒性较好(短期可耐受-3℃低温),且种植技术简单,可实现“速种速收”,适合作为秋冬季节的补茬蔬菜,提升土地利用率与种植效益。小青菜要实现高产,需根据品种特性,重点做好“品种选择-密度调控-水肥精准管理”。
品种选择需结合种植目的与气候条件,若计划十一月份播种后30-40天(冬季前)收获,应选择速生型品种,如“上海青”“鸡毛菜”,此类品种生长快,叶片柔嫩,适合短期收获;若计划越冬后早春收获,应选择耐寒性强、生长周期稍长的品种,如“耐寒小白菜”“青帮小白菜”,此类品种能安全越冬,来年返青快,产量高。
土壤准备与乌白菜、菠菜类似,小青菜喜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种植前深耕土壤20-25cm,每亩施入腐熟的农家肥2500-3000kg、三元复合肥40-50kg,将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均匀,整平后做畦,畦宽1.3-1.5m,畦高15-20cm,畦沟宽30cm,确保田间排水通畅,避免积水烂根。若土壤肥力较差,可额外每亩施入10-15kg尿素,提升土壤基础肥力,促进小青菜生长。
播种方式与密度需根据品种与收获计划调整,速生型品种(如鸡毛菜、上海青)采用撒播,每亩用种量2.5-3kg,播种后覆盖0.5-1cm厚的细土,浇透水,保持土壤湿润,出苗后无需间苗,直接密植生长,30-40天后即可收获;耐寒型品种(如耐寒小白菜)可采用撒播或条播,撒播每亩用种量1.5-2kg,条播行距12-15cm,每亩用种量1-1.2kg,播种后覆盖细土浇水,出苗后需进行1-2次间苗,第一次间苗(2-3片真叶)保持苗间距3-4cm,第二次间苗(4-5片真叶)保持苗间距8-10cm,确保植株有足够空间生长,避免密度过高导致品质下降。
田间管理核心是“水肥及时+控温防冻”,小青菜生长快,需肥水量大,出苗后待幼苗长出1-2片真叶时,即可开始第一次追肥,每亩追施稀释的腐熟粪水1000-1500kg,或尿素3-5kg;之后每隔10-15天追施一次肥,速生型品种追施2次即可,耐寒型品种越冬前追施2-3次,越冬后早春返青时再追施1次三元复合肥20-25kg,促进叶片快速生长。浇水需遵循“见干见湿、小水勤浇”原则,保持土壤湿润,避免土壤干旱导致叶片发黄、纤维增多;冬季低温来临前,无论哪种品种,都需浇一次“越冬水”,浇水时间选择晴天上午,水量以浇透为宜,增强植株抗寒能力。
小青菜病虫害主要有菜青虫、蚜虫与霜霉病,防治需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种植前清理田间残留的病叶、残株,减少病虫害传染源;生长期间,菜青虫可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000倍液喷雾防治,蚜虫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防治,霜霉病可用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防治,防治间隔期7-10天,连续防治2次,确保蔬菜品质安全。若遇低温寒潮天气,可在畦面覆盖一层稻草或地膜,起到保温作用,防止幼苗冻伤,保障小青菜安全越冬。
五、白皮大蒜:越冬种植,重点在种瓣处理与播期把控
白皮大蒜是黄淮南部冬季露地越冬种植的主要鳞茎类蔬菜,十一月份播种后,幼苗可在冬季低温环境下完成“春化作用”,来年春季快速生长,夏季即可收获蒜头,其蒜头洁白、瓣大饱满,市场需求稳定,且耐储存、运输,种植效益较高。白皮大蒜生长周期长,对播期、种瓣质量与土壤肥力要求严格,要实现高产,需重点把控“种瓣选择与处理-精准播种-越冬前培育壮苗”。
种瓣选择与处理是白皮大蒜高产的基础,需选择蒜头饱满、瓣形整齐、无破损、无病虫害、单瓣重量5-8g的优质白皮大蒜种瓣(如“邳州白皮蒜”“开封白皮蒜”等本地适宜品种),去除蒜头外层的老皮与底部的蒜盘,将种瓣按大小分级(大瓣、中瓣分开播种),避免播种后幼苗生长参差不齐,影响田间管理与产量。种瓣处理需做好“消毒+拌种”,消毒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将种瓣浸泡15-20分钟,捞出后沥干水分,杀灭种瓣携带的病菌,防止烂瓣;拌种可选用0.2%磷酸二氢钾溶液,将种瓣均匀喷洒湿润,增强种瓣活力,促进发芽与根系生长。
播种期把控直接影响白皮大蒜越冬安全性与来年产量,黄淮南部十一月份上旬至中旬是白皮大蒜露地播种的最佳时期,此时气温多在7-10℃,播种后幼苗可在越冬前长出3-5片真叶可安全越冬。
来源:淇泉老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