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抗击疾病的道路上,化疗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强力对抗癌细胞的同时,也可能误伤我们体内忠诚的“卫士”——中性粒细胞。这常常导致患者白细胞数量急剧下降,陷入“骨髓抑制”的困境,不仅使抗癌治疗被迫中断,更让患者暴露在感染的巨大风险中。
在抗击疾病的道路上,化疗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强力对抗癌细胞的同时,也可能误伤我们体内忠诚的“卫士”——中性粒细胞。这常常导致患者白细胞数量急剧下降,陷入“骨髓抑制”的困境,不仅使抗癌治疗被迫中断,更让患者暴露在感染的巨大风险中。
如何才能为这些疲惫的“卫士”们及时补充援军,守住健康的防线?长效升白针的诞生,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它像一位精准的“调度官”,一次注射,长效护航,帮助患者更平稳、更安心地度过化疗的关键时期。
升白针分为长效升白针和短效升白针,常用的长效升白针有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PEG-rhG-CSF),短效升白针有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rhG-CSF)
“长效升白针”和“短效升白针”的区别在哪里?
对于“长效升白针”和“短效升白针”的区别,都知道在于作用时间的长短。
其中PEG-rhG-CSF是由rhG-CSF蛋白末端定点交联相对分子质量为20×10^3的聚乙二醇分子链再经纯化得到,是rhG-CSF的长效剂型,药效维持时间长,每个化疗周期仅需使用1次,临床使用便捷。
所以,真正的区别在于“聚乙二醇化”。
聚乙二醇化技术是一种将聚乙二醇活化后链接到药物分子或药物表面的技术。聚乙二醇可以增加药物的水溶性,降低毒副作用,减少免疫原性,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同时延长药物循环半衰期。
因此,PEG-rhG-CSF作为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的长效制剂,临床使用更加便捷,已正式开启国内长效粒细胞刺激因子应用时代。
长效升白针产品
1、培非格司亭
2002年1月,安进又推出全球首个长效 rhG-CSF——Neulasta(培非格司亭)。
2、津优力
津优力是国内第一款长效升白药物,于2011年正式上市,填补了国内此类产品的空白。
适应症为:非髓性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抗肿瘤药治疗时,在可能发生有临床意义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性骨髓抑制时降低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引起的感染发生率。不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外周血祖细胞的动员。
医保适应症:乙类
限前次化疗曾发生重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
3、新瑞白
齐鲁制药作为国内G-CSF领域的龙头企业,率先推出短效升白针“瑞白”,长效升白针-新瑞白,于2015年正式上市,2025年未纳入医保。
4、艾多
硫培非格司亭是恒瑞自主研发的新一代的长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参考了安进的培非格司亭,对G-CSF进行了聚乙二醇化修饰,在一代培非格司亭基础上全面改构升级,在聚乙二醇和G-CSF之间引入硫醚基团,提高药物的纯度,药物毒性更小,半衰期长达56h。
其中文通用名为硫培非格司亭,简称19k,于2018年国内上市,上市不到1年价格降幅达45.9%。
医保适应症:乙类
限前次化疗曾发生重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
5、申力达
2021年5月,鲁南制药的长效升白药物申力达聚乙二醇化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上市,成为癌症化疗后升白药物的又一新选择。2025年未纳入医保。
6、亿立舒
第三代长效G-CSF药物艾贝格司亭α注射液(F-627、亿立舒),用于预防和治疗肿瘤患者在接受化疗药物后出现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其使用Fc融合技术实现G-CSF的长效化,去除了聚乙二醇的包裹,亲和力更高,改善疗效的同时更不容易出现过敏反应。
医保适应症:乙类
限前次化疗曾发生重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
长效升白针到底怎么用?
根据《同步放化疗期间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对于长效升白针的应用推荐了以下意见:
推荐意见1
对于接受FN高风险(FN风险>20%)同步放化疗方案的患者,推荐预防性应用PEG-rhG-CSF;
FN风险10%~20%时,建议临床医师评估患者风险因素后再决定;FN风险
若患者同时接受其他增加FN发生风险的治疗,可能存在发生FN相关的不良预后因素如多发骨转移癌或骨髓受侵时,也推荐考虑预防性应用PEG-rhG-CSF。
推荐意见2
若上一周期发生FN或者出现剂量限制性中性粒细胞减少事件,则下一周期推荐考虑预防性应用PEG-rhG-CSF。
推荐意见3
同步放化疗期间,应在化疗结束后24~72 h内给予,不建议在使用细胞毒性化疗药物前12 d到化疗后24 h内给药;若为周化疗方案,目前无足够证据支持使用PEG-rhG-CSF,暂不推荐预防性使用。
推荐意见4
以下参考指征出现≥1个,可考虑治疗性应用PEG-rhG-CSF,(1)脓毒血症;(2)年龄>65岁;(3)ANC
推荐意见5
若本周期已预防性应用过短效升白针,应继续使用直至ANC恢复正常水平或接近正常实验室标准,或治疗性使用PEG-rhG-CSF,皮下注射1次。
若本周期已预防性应用过长效升白针,鉴于其药学特性,理论上同周期无需再次使用。
但ANC
推荐意见6
皮下注射PEG-rhG-CSF;固定剂量为6mg(体质量≥45 kg),或按患者体质量100 μg/kg(体质量
推荐意见7
对于接受≥2 Gy 全身或部分身体放疗、同时ANC≤0.5×109 L-1且可能会存在较长时间的患者,可尝试PEG-rhG-CSF治疗;
对于接受单纯放疗的患者,可视患者骨髓抑制情况、放疗方案、既往治疗情况等条件尝试预防性使用PEG-rhG-CSF。
大和米蕈
米糠阿拉伯木聚糖化合物 (RBAC,大和米蕈) 是一种经香菇菌丝体酶改性的多糖,广泛用于营养保健。
为了探索大和米蕈的转化研究,本研究进行了范围界定综述,整合了来自英文(MEDLINE、ProQuest、CENTRAL、Emcare、CINAHL+、Web of Science)、日文(CiNii、J-Stage)、韩文(KCI、RISS、ScienceON)和中文(CNKI、万方)来源的研究证据,并结合文献计量学和网络分析进行数据可视化。
检索时间为 2022 年 9 月至 10 月,共纳入 98 篇关于 RBAC 及其与人类健康或疾病相关的生物活性的文章。
研究数量从 1998 年到 2022 年呈线性增长(中位数=3/年),主要集中在 Biobran MGN-3(86.73%)上,来自 18 个国家/地区的 100 家机构的 289 位作者参与了研究。临床研究占近期文章(2018 年至 2022 年)的 61.1%。超过 50% 的研究来自美国(29/98,29.59%)和日本(22/98,22.45%)。
RBAC大和米蕈 的有益作用包括免疫调节、协同抗癌特性、保肝、抗炎和抗氧化。
在人体研究中,癌症患者在放化疗期间服用口服补充剂作为辅助治疗,报告称副作用减少,生活质量提高,这表明 RBAC大和米蕈 对心理-神经-免疫轴具有影响。
RBAC大和米蕈 已在 17 种疾病中进行了研究,包括癌症、肝病、艾滋病毒、过敏、慢性疲劳、胃肠炎、感冒/流感、糖尿病以及健康受试者。
参考来源:
来源:健康科学之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