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心虫打不住?别慌!四招治服它,保你每亩多收二百斤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1 18:22 1

摘要:田间枯心苗随处可见,白穗频现,钻心虫正悄然侵蚀你的收成。据江西植保部门调查,部分田块枯鞘丛率最高达54%,失防田块枯心率达16% 以上,虫害形势严峻。“虫子小,祸害大。”这是许多农民对钻心虫的直观评价。钻心虫,即水稻二化螟、三化螟等螟虫的俗称,作为水稻生产中的

田间枯心苗随处可见,白穗频现,钻心虫正悄然侵蚀你的收成。据江西植保部门调查,部分田块枯鞘丛率最高达54%,失防田块枯心率达16% 以上,虫害形势严峻。“虫子小,祸害大。”这是许多农民对钻心虫的直观评价。钻心虫,即水稻二化螟、三化螟等螟虫的俗称,作为水稻生产中的主要钻蛀性害虫,正让越来越多的农户感到头疼。

为何钻心虫如此难治?有农户抱怨:“打了两三次药,还是看到枯心苗,这些虫子好像根本不怕药了。”事实上,这背后既有钻心虫生物学特性的原因,也有防治方法不当的因素。

钻心虫,作为水稻的主要害虫,其防治难度来自多个方面。了解这些特性,有助于我们更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治策略。钻心虫主要包括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它们之所以被称为“钻心虫”,是因为幼虫会钻蛀水稻茎秆。二化螟幼虫身体淡褐色,背部有5条紫褐色纵线;三化螟幼虫黄白色或淡黄色,背中央有一条绿色纵线。

这些害虫的生活习性特殊。螟蛾白天隐伏在禾丛间或草丛间,夜晚活动,有趋光性和趋向嫩绿稻株上产卵的习性。初孵幼虫先群集于叶鞘内为害形成枯鞘,以后蛀茎形成枯心等,老熟幼虫在稻茎内化蛹。更令人头疼的是,钻心虫的危害隐蔽性强。它们主要以幼虫钻蛀危害水稻叶鞘和茎秆,在分蘖期危害造成枯鞘、枯心,孕穗期造成枯孕穗,破口抽穗期造成白穗。

一旦幼虫钻入茎秆内部,常规的药剂很难直接接触到虫体,导致防治效果大打折扣。此外,不合理的用药 practices导致抗药性增强。传统化学防治手段面临抗药性增强、环境污染等问题。有专家指出,一些地区由于长期单一使用某类药剂,钻心虫已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

02 三大危害表现

钻心虫对水稻的危害不容小觑,一般年份减产3%~5%,严重时减产可达3-5成以上。识别这些危害症状,有助于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枯鞘和枯心苗——这是分蘖期受害的典型症状。二化螟幼虫最初在叶鞘内为害,导致叶鞘出现黄褐色条斑,形成“枯鞘”。

随着幼虫长大,它们会蛀食稻茎,造成“枯心苗”。据田间调查,早稻田二化螟枯鞘丛率低的一般为1%-13%,平均18.6%,最高达39%。白穗——这是抽穗期受害的严重后果。三化螟在孕穗期蛀茎,形成枯穗;抽穗后蛀茎,穗茎节受害时形成“白穗”。白穗现象一旦发生,基本意味着这一稻株的产量损失已成定局。

虫伤株——在灌浆、乳熟期受害,会造成半枯穗和虫伤株,秕粒多,易倒折。虫伤株虽不会完全失收,但会导致秕粒增多,千粒重下降,直接影响产量和品质。江西遂川县的调查数据显示,一般田块枯心率0.2-2%,失防田块16%以上,这充分说明了钻心虫危害的严重性和有效防治的必要性。

面对钻心虫的威胁,单一的防治措施往往难以取得理想效果,需要采取综合防治策略,多管齐下。

农业防治:清田源

农业防治是控制钻心虫的基础,旨在减少虫源基数。具体措施包括:

及时清理田间稻草,本田期及时清理田间及池埂上杂草,减少成虫栖息环境,减少产卵。

虫害严重田块秋收后的稻茬要集中销毁,清除田间有虫稻草,铲除田边杂草,减少中间寄主,消灭越冬幼虫,减少虫源。

春季化蛹前及时清理田间稻草,深翻25厘米,造成土壤环境优良。

在螟虫盛孵和化蛹前,田间只留遮泥水,使蚁螟危害或化蛹部位降低,盛孵或化蛹高峰后,猛灌深水13-16厘米,可消灭大量螟虫。

生物物理防治:诱成虫+放天敌

生物和物理防治方法环境友好,有助于持续控制虫害。

性信息素诱控技术——作为绿色防控措施,利用昆虫信息素干扰原理,在田间均匀悬挂含有二化螟信息素的缓释载体——迷向袋,持续释放人工合成的雌虫性信息素,干扰雄蛾定位雌蛾,减少交配,降低后代虫口密度。

通道县推广应用二化螟迷向技术,按照技术规范,每亩稻田插两根诱捕器支撑杆,每根支撑杆固定3个二化螟迷向袋。

赤眼蜂防治——利用赤眼蜂的卵产在二化螟的卵上,吸取二化多化螟卵的营养,使二化螟卵无法孵化成幼虫。

根据发育进度调查,中、西部地区首次放蜂时间在6月中旬,东部地区可适当延迟至6月下旬。每亩释放3次,间隔5天释放一次。

利用成虫趋光性,在二化螟蛾进入盛发阶段,采用黑光灯诱杀效果更好。

化学防治:准打药

化学防治是控制钻心虫为害的重要手段,但必须科学合理使用。

掌握防治适期。根据预测预报在一代幼虫孵化高峰期后1周左右施药。防治二化螟,凡枯鞘丛率达8%以上的田块需重点防治。

选对药剂。生物农药推荐选用苏云金杆菌、多杀霉素等;化学农药可选用甲氧虫酰肼、丁虫腈、溴氰虫酰胺、喹硫磷、乙基多杀·甲氧虫酰等。

注意轮换用药,根据当地二化螟抗药性监测情况科学选用药剂。

科学施药。施药时应避开中午高温天气,施药后4小时内遇雨需在雨停后及时补施。施药时田间保水层5-7厘米,并保持水层3-5天。

综合用药:一喷多促

近年来,各地推广“一喷多促”技术,通过一次性喷施农药、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实现防病虫、防早衰、促灌浆、促早熟等多重效果。

双牌县全面启动晚稻“一喷多促”行动,通过免费发放药剂、无人机统防统治等举措,织密粮食安全与生态保护“双网”。

这种综合防治方式既降低了农户劳动强度,又提高了作业精准度和覆盖面,预计可实现亩均增产20公斤以上。

04 防治时机与注意事项

防治钻心虫,时机至关重要。错过关键防治窗口期,即使增加用药量,也难以达到理想效果。防治二化螟,要掌握“狠治一代”的原则,既可保苗,又可压低下一代虫口密度。根据农药特性,掌握蚁螟孵化至孵化高峰后3天内打药防治枯鞘。对于一代二化螟,防治适期一般在5月8日—5月13日防治一次,第二次用药时间为7天之后。

各地植保部门会发布当地的病虫预报,农户应及时关注。如遂川县预测四代二化螟卵孵高峰期在8月31日—9月5日,建议农户在9月4-9日重点防治。在药剂选择上,要注意轮换和交替使用,优先选择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同时,要严格遵守农药使用规范,稻田禁用含拟除虫菊酯类成分农药,慎用有机磷类农药;水稻分蘖期尽量少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阿维菌素。

特别要注意的是,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每季水稻使用次数不超过1次。走访那些钻心虫防治效果好的农户,你会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不再仅仅依赖化学农药,而是将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有机结合。“以前只知道打药,现在学会了用综合措施,不仅成本降低了,效果反而更好了。”一位采用迷向技术的农户说道。

随着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尝试信息素迷向、赤眼蜂等新型防治方式。在湖南通道县,二化螟迷向信息素安装面积已超500亩,为当地水稻生产筑起了一道“绿色防线”。记住,防治钻心虫不是一场孤军奋战的战斗,而是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的系统工程。

来源:婷姐爱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