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崖如焰,道观嵌壁,站在这里仿佛能摸到天地与信仰的交界!”10 月下旬,甘肃天水市武山县花石崖景区,来自陕西的游客刘先生举着相机,定格下丹霞赤壁与三清殿相映的画面。这座藏于西秦岭余脉的自然人文秘境,以 “赤壁丹崖” 的地质奇观和 “依山而建” 的道教宫观闻名,赤红色的山体在阳光照射下宛如燃烧的火焰,错落其间的道观殿宇则透着千年道家文化的静谧,形成 “丹霞为景、道观为魂” 的独特景致,成为天水文旅中兼具自然之奇与人文之韵的别样地标。摘要:、“红崖如焰,道观嵌壁,站在这里仿佛能摸到天地与信仰的交界!”10 月下旬,甘肃天水市武山县花石崖景区,来自陕西的游客刘先生举着相机,定格下丹霞赤壁与三清殿相映的画面。这座藏于西秦岭余脉的自然人文秘境,以 “赤壁丹崖” 的地质奇观和 “依山而建” 的道教宫观闻
丹霞奇观:亿年地质雕琢的 “赤色画卷”花石崖的 “红”,是亿万年时光雕琢的自然馈赠。景区核心区域的丹霞地貌形成于约 1.2 亿年前的白垩纪时期,因岩层中富含氧化铁,在长期风化、侵蚀作用下,形成了赤壁、峰林、崖壁等多样景观,总面积达 8 平方公里。沿着景区步道上行,赤红色的崖壁如刀削斧凿般矗立,有的崖壁垂直高度超百米,表面因雨水冲刷形成深浅不一的纹路,宛如天然的 “赤色画卷”;山间散落的砾石同样呈红褐色,阳光照射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与周围的绿树、蓝天形成鲜明对比。“花石崖的丹霞有‘三奇’:色艳、形奇、层厚。” 武山县文旅局研究员赵伟指着一处 “一线天” 景观介绍,这里的丹霞岩层厚度达 500 余米,在国内实属罕见;而 “狮子崖”“大象峰” 等象形地貌,因轮廓酷似动物得名,尤其是 “狮子崖”,崖顶的岩石形似雄狮昂首,鬃毛分明,仿佛守护着山间的道观。更令人称奇的是 “变色丹霞”—— 清晨或傍晚,阳光角度变化时,崖壁颜色会从赤红变为橘红、暗红,甚至泛出金辉,“去年有摄影爱好者在这里拍到过‘金崖映月’的画面,崖壁泛着金光,月亮悬于崖顶,场面特别震撼。” 赵伟说。地质科考价值同样突出。2023 年,甘肃省地质调查院在花石崖发现了白垩纪时期的恐龙足迹化石,虽仅巴掌大小,但清晰的趾印、爪痕证明这里曾是古生物活动的乐园。“这些化石为研究西北地区白垩纪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依据,也让花石崖的丹霞不仅有‘颜值’,更有‘内涵’。” 赵伟介绍,目前景区已在化石发现区域设置保护标识,既保护文物,也为游客增添了科普看点。
道教宫观:千年信仰筑就的 “崖壁仙府”如果说丹霞是花石崖的 “骨”,那道教宫观便是它的 “魂”。据《武山县志》记载,花石崖道教活动始于北魏,兴盛于明清,现存宫观群始建于唐代,历经宋、元、明、清修缮,形成了以 “三清殿” 为核心,包括 “玉皇阁”“文昌宫”“药王殿” 等 12 座殿宇的建筑群,全部依山而建,或嵌于崖壁,或建于平台,与丹霞地貌融为一体。沿山间石阶攀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 “文昌宫”,这座殿宇建于明代,背靠赤红色崖壁,殿前的古柏已有 600 余年树龄,树干粗壮需两人合抱,枝叶繁茂如伞,为殿宇遮挡烈日。穿过文昌宫,拾级而上便到 “三清殿”—— 花石崖最核心的殿宇,建于高约 30 米的崖壁平台上,殿宇为砖木结构,飞檐翘角,雕花门窗,殿内供奉着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的塑像,塑像衣纹流畅,神态庄严。“三清殿的独特之处在于‘半嵌半露’,后墙直接利用崖壁,既节省材料,又能借助山体阻挡风雨,体现了古人‘道法自然’的智慧。” 景区讲解员王娟介绍,殿宇西侧的崖壁上还留存着明代的道教摩崖石刻,“道法自然” 四个大字字体遒劲,虽历经风雨仍清晰可辨。更险峻的是 “玉皇阁”,建于一处狭窄的崖壁凹槽内,仅通过一条宽不足 1 米的石阶与下方连接,石阶旁无护栏,需扶着崖壁小心翼翼前行。阁内供奉玉皇大帝塑像,阁外的崖壁上刻有 “天梯” 二字,相传古代道士需踩着凿出的石窝攀爬而上,如今为保障游客安全,景区在石阶旁加装了简易护栏,但仍能让人感受到 “绝壁寻仙” 的惊险。“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里会举办道教文化节,周边信徒会来此祈福,殿宇内香火缭绕,与丹霞赤壁相映,特别有氛围感。” 王娟说。
共生之美:自然与人文的 “双向奔赴”在花石崖,自然与人文并非简单叠加,而是 “双向奔赴” 的共生 —— 丹霞地貌为道观提供了天然的 “庇护所”,道观则为丹霞增添了文化厚度,这种融合在游览体验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清晨时分,山间云雾缭绕,赤红色的崖壁在薄雾中若隐若现,道观的飞檐从雾中探出,仿佛 “仙境中的仙府”;阳光升起后,雾气散去,丹霞的赤红与道观的青灰、古柏的翠绿形成鲜明色彩对比,随手一拍都是 “大片”;傍晚时分,夕阳为崖壁镀上金边,道观的影子被拉得很长,殿宇内传来隐约的钟声,让人瞬间心静。“我去过很多丹霞景区,但花石崖的道观让这里有了‘人情味’,不是冷冰冰的石头,而是有故事、有信仰的地方。” 游客刘先生说,他特意在景区住了一晚,就为感受不同时段的花石崖之美。保护与传承是花石崖发展的核心。近年来,武山县投入资金对道教宫观进行修缮,采用传统工艺修复破损的木构件、彩绘,同时对丹霞地貌实施保护性开发,划定核心保护区,禁止游客攀爬未开发崖壁;景区还邀请道教文化学者开展讲座,录制宫观历史、道教习俗的短视频,通过线上平台传播,让更多人了解花石崖的文化价值。“去年我们接待了 12 万人次游客,其中 30% 是专门来感受道教文化的。” 景区负责人介绍,未来计划打造 “丹霞道教研学路线”,让游客既能欣赏自然奇观,也能深入了解道教文化。夕阳西下,最后一批游客沿着石阶下山,花石崖渐渐恢复宁静。赤红色的崖壁在余晖中静静矗立,道观的殿宇笼罩在暖光里,古柏的影子轻轻摇曳。从亿年丹霞的地质演变,到千年道观的信仰传承,花石崖用 “山与观” 的共生,诉说着自然的神奇与人文的厚重。正如赵伟所说:“这里的美,不止于丹霞的红,也不止于道观的古,而是红崖映古观、山水伴信仰的独特意境 —— 这是花石崖独有的,也是最动人的。”
来源:陈说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