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丨学术期刊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31 03:26 1

摘要:“学术期刊是开展学术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是支撑学术团体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传播思想文化和促进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加强学术期刊建设,对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在近日举行的第23届北京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市

“学术期刊是开展学术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是支撑学术团体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传播思想文化和促进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加强学术期刊建设,对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在近日举行的第23届北京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李静海表示。

本届论坛以“推动一流学术期刊发展 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主题,汇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界专家学者。面对国际学术话语权竞争与科研诚信治理的双重挑战,与会专家认为,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从理念重塑、模式创新到生态构建,展开一场系统性变革。

从“单点突破”到“体系构建”

“建设世界一流期刊,已不仅是科技期刊界的任务,更是关乎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命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技术创新部部长刘兴平表示,中国科技期刊建设必须协同推进出版、运营、评价机制改革,完成从“单刊突破”向“整体提升和生态营造”的转变,推动更多优秀期刊在我国自主平台出版,引导更多优秀科研成果在我国期刊首发,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支撑。

刘兴平介绍,我国期刊建设已取得显著进展,SCI学科排名第一的期刊从无到有,增至24种,Q1区期刊达180种,但仍面临国际科技打压、自主平台建设滞后、优秀论文外流等挑战。“未来必须以改革为动力,扩大期刊规模与提升学术质量并重,中文与英文期刊建设并举,集群与平台建设一体化推进,形成一流期刊建设的新型举国体制,推动更多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脱颖而出。”

中宣部出版局原副局长、中国画报协会会长刘建生则从价值逻辑层面提出,期刊高质量发展必须从追求形式的“存在”转向追求实质影响力的“存活”。核心在于深化“两界融合”,以事实和数据说话,产出具有原创力与社会服务能力的成果。

刘建生倡导运用整体论、系统论和过程论等哲学思维提升期刊格局,并提出期刊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在作风上必须务实,“接地气,研究真问题”,在方法上应做到“向内看”(反思自身问题)与“向外看”(关注生存环境)相结合,从而才能实现从“有”到“优”的实质性跨越。

“专家办刊”与“模式创新”双轮驱动

战略落地,关键在于办刊实践。两位一线办刊人——清华大学长聘教授戎珂与航空学报杂志社社长蔡斐,分别从“新刊突进”与“老刊升级”的角度,提供了“专家办刊”的范本。

“在美国尚未形成绝对主导的新兴领域,是我们实现期刊‘弯道超车’的绝佳机会。”戎珂分享了其创办期刊Journal of Digital Economy(JDE)的历程。他将创刊比作“学术创业”,精准的战略定位是成功的第一步。JDE紧扣国家战略与全球前沿,瞄准“数字经济”这一交叉学科领域,快速切入学术出版的“蓝海”。

戎珂介绍,JDE通过组建一支国际化、年轻化且高度投入的编委团队,并创新性地采用分领域负责的管理模式,高效处理了大量来稿。同时,期刊积极融入国际评价体系,目前JDE已进入Scopus数据库,影响因子已跃升至5.5,进入Q1区,迅速建立了国际公信力,实现了从“借船出海”到“造船远航”的跨越。并且,JDE正在有计划地加入ABS列表等更多权威国际评价体系,持续提升国际影响力与学术地位。

与JDE的“新锐”之路不同,蔡斐领导的《航空学报》、CJA编辑团队展现了一条在传统优势领域“勇攀高峰”的路径。“中国人自己当主编才能有话语权。”蔡斐强调。该刊通过深度策划大飞机、火星探测、先进战斗机等重大专题,引领空天学术前沿。他们尤为注重“争夺论文首发权”,为国家重大成果开设“快速通道”,曾创下一篇总师稿件从投稿到录用仅16天的纪录,确保了我国尖端科技的及时发声。此外,杂志社创办“空天前沿大会”和“空天博士生大赛”,打造“顶刊办顶会”模式,构建了强大的学术生态,将期刊的影响力从纸面延伸至整个学界。

尽管路径不同,但两位负责人都展现了共同的办刊智慧:从“被动等稿”转向“主动引领”,成为积极的学术运营者和生态构建者。

平台化竞争与集团化生存

期刊的竞争,未来将是平台与生态的竞争。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任徐拥军和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董事长杜海涛,从不同维度阐述了这一未来图景。

“推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扭转‘以刊评文’的惯性思维。”徐拥军介绍,“复印报刊资料”系列,始终坚持 “以文评文” 的核心理念,每年从国内4000多种报刊、超40万篇论文中,仅精选出前3%的优质论文进行全文转载。中心还构建了四层级“金字塔”学术传播体系:从促进快速发布的预印本平台,到精选精品的复印报刊资料,再到树立标杆的主文献平台,直至顶层引领知识创新的原创概念遴选。面对数字时代,中心积极运用人工智能,倡导“自然评价”模式,终极目标是转型为以学术共同体为中心的综合性服务机构。

杜海涛则从产业视角,论证了集团化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组织保障。“集团化、数字化、产业化是中国学术期刊必须面对的发展课题。”他强调,推动期刊从“集群化”向“集团化”演进,有利于高效集聚学术资源,发挥集约优势,从而提升整体影响力与国际竞争力。卓众出版依托战略引领、技术支撑、资本运营和团队再造等集团化优势,成功转型为数字业务收入占比超80%的数字传媒集团。其牵头组建的“智慧农业工程与装备科技期刊集群”,创新采用“全国学会+科研院所+出版集团”的三螺旋模式,构建了双平台架构,通过“两个循环、四个市场”的模型构想,为打通产学研用链条、创新科技期刊盈利模式探索可借鉴的范例。

圆桌对话:

生成式AI时代科技期刊的使命与出路

在圆桌对话环节中,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新媒体部主任沈锡宾、清华大学长聘教授戎珂、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副研究馆员任艳青三位专家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科技期刊的新角色与新任务”“构建负责任的科学传播AI生态”等议题展开研讨交流。

“当前AI尚无法模拟复杂的人类系统,它更多是提升效率的辅助工具。”清华大学长聘教授戎珂在讨论中指出,尽管AI在文献处理、变量构建等方面表现出色,但其能力仍有边界。他以专业期刊审稿为例,表示AI生成的投稿内容“基本能一眼识别”,目前学术质量的把关仍依赖于人。

戎珂认为,技术发展必然伴随阵痛,正如汽车取代马车一样,AI也将创造新的生态与就业。“我们不应因伦理担忧阻碍进步,而应在使用中逐步形成行业共识——哪些能用、怎么用、用到什么程度。共识形成了,规范就建立了。”

面对AI生成内容激增,甚至出现“AI审AI稿”的现象,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副研究馆员任艳青强调,科技期刊必须坚守“守门人”职责。

“我们不仅要关注AI生成论文,还要警惕AI代写的审稿意见。”她表示,科技期刊是科研诚信的基石,必须发布负责任的研究,守住内容审核的底线,并呼吁科研界与出版界共同制定AI使用细则,明确哪些环节可用、如何声明,并在出版规范中予以明确,“只有这样,才能引导作者规范使用AI,促进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的健康发展。”

在沈锡宾看来,AI既是挑战,也是期刊转型的契机。他提出“双向运用”的思路:一方面将AI用于提升出版效率,另一方面以AI技术反制学术不端。

“我们通过AI监测发现,2023年以来相关内容的数量与质量都在快速攀升,技术博弈已成常态。”沈锡宾介绍,中华医学会正通过建设数据社区与BIM数据库,强化数据溯源与原始性保障,将开放科学理念落地为诚信基石。

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表示,期刊的价值应重新定义——不再仅仅是内容平台,而应成为知识服务枢纽。“期刊的真正价值,体现在行业影响力与成果转化能力上。通过整合资源、挖掘高质量数据,我们可以推动期刊从‘发表载体’向‘创新引擎’转型。”

制作:北京市科协融媒体中心

来源:芳芳论科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