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走红!全国多城市民半夜排队抢购,上海有店卖到98元一串?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31 03:43 1

摘要:一根奶皮子糖葫芦在多城被抢到排长队,商家称线上98元一串、线下49元一串,还限购,每天照样能卖出上千份

一根奶皮子糖葫芦在多城被抢到排长队,商家称线上98元一串、线下49元一串,还限购,每天照样能卖出上千份

说白了,这波爆点就是“奶皮子+水果+糖衣”的新组合把老零食玩出了新花样

一边是上海有人看到标价98元的惊讶和吐槽,一边是杭州、南京等地队伍沿街蜿蜒,夜风里有人抱着胳膊打着哈欠却不愿离开

火到什么程度?

有店晚上十点后要劝退,直言“排不到了”

先说最刺眼的价格点

10月29日,上海长宁有店被网友拍到奶皮子糖葫芦98元一串

记者联系商家后得到的说法挺直白:线上卖98,线下卖49,理由是线下要排队

老板还补了一句,做法不复杂、成本不算高,最近贵是因为火

坦白讲,这套逻辑有点“反常识”,可在网红经济里,它成立,稀缺感本身就能抬价

换个城市看热度,杭州这两天几乎是“夜里最亮的排队”

10月24日晚七点,上沙路附近的炒货店门口,队伍沿着人行道绕到街角

有人保守估计有三百米长

我脑子里能立起画面:便利店的灯把人影拉得很长

有人一边刷短视频一边往前挪半步,鞋子蹭地的声音很密

一位小姐姐排了一个多小时,最后花50元拿下两串草莓口味

她的评价挺中肯:“当甜品理解,挺好吃”

供给端的紧张,是这轮爆火的另一个注脚

杭州这家店的周店长只有31岁,连日来忙得“没空抬头”

他坦言三四天前才上新,灵感来自互联网

营业时间从早上九点到午夜十二点,十来个店员从头忙到尾

具体卖了多少没统计,但一天几千份肯定有

更扎心的是,店里设了限购,每人每种口味最多两串,晚上十点之后排到旁边店后的顾客会被劝退

这不就是典型的爆款打法吗?

先用创新口味出圈,再用限购、排队加固热度

南京的画风则更“人间烟火”

“燃姐”出了名,车还没到,队已排起来

10月27日下午三点半,栖霞区玲珑里广场,社区给她专门安排了摊点

一家三口分工明确:她在家做,丈夫负责出货,婆婆现场卖

近600根,三个半小时收尾

这样的节奏里,既有小生意的踏实,也有流量打到街角的兴奋

到底好不好吃?

有人奔着“打卡”去,也有人认真挑口味

上海有家店,工作日下午同样排起长龙

有姑娘上午来吃过,下午又回去,只因为早上没买到“菠萝蜜夹草莓”

她们还提了个细节:奶皮子口感浓,会有点腻;

这家糖衣薄,化得快,最好站在路边直接吃

记者排了半小时,买了奶皮子晴王冷萃、菠萝蜜夹草莓和凤梨三种,花了50元

评价是——不算“价格刺客”,也没有踩雷

消费者看法分两派,这很正常

有人觉得新奇,得尝;

有人直指“贵得没道理”

“你上内蒙吃,四十块钱能买五六串”

也有人劝理性

“两个月后就不排队了,到时候我再吃”

这几种声音都对,因为大家在意的并不止味道

还有“我在风口上”的参与感、朋友圈里的一张照片、和朋友排队聊天的两个小时

换句话说

你买的不是一串糖葫芦,是一段时间的情绪价值

从行业端看数据也很能说明问题

企查查显示,截至10月29日,国内现存糖葫芦相关企业3437家

近十年注册量总体走高,2024年同比增长16.44%至864家,创下近十年新高

截至目前,今年已注册608家;

从经营时间看

1—3年的企业最多,占比27.38%

区域上

华东企业占比最高,达到34.22%

这组数据背后的现实是

入局者多、更新快、淘汰也快

有业内人士提到,眼下的奶皮子糖葫芦更像“赛道里的一个爆点”

能做多久,取决于标准化能力、食材供应、以及口味迭代速度

我更关注的是“爆款的制造逻辑”

一是食材叠加的心理锚点

奶皮子有地域记忆,山楂带酸度,草莓、晴王葡萄负责颜值和社交传播

组合在一起就成了“熟悉+新鲜”的安全刺激

二是队伍带来的社会证明

人还没尝,先被队伍说服了——这么多人等,总该值得

三是定价的“阈值游戏”

当普通草莓串15元,加奶皮子25元,你很容易选择“加点料”

但一旦某些门店把线上价抬到98元,这条线又会逼着你权衡

价格到底贵不贵?

要看你用什么标尺衡量

把它当街边小吃,贵;

当限时甜品,可能就能接受

并且不同城市不同店定价差距明显,同一门店线上线下还不一样,这也是眼下餐饮里常见的“分层定价”

有业内人士提到

门店为了控制人流和出品稳定,往往用限购、时段控制、线上差价共同调节

站在商家的视角

能稳住口碑比一时多卖几十串更要紧

当然

排队三个小时为了一口糖葫芦,值不值没人能替你回答

我只建议两个小原则:一是就近尝试,别专门跨城赶热闹;

二是当甜品去理解,挑新鲜度高、糖衣薄、当场吃的店

要是你不爱浓乳味,奶皮子这口可能不对你胃口

也有北方朋友说,在当地买更实在,这种对比,也提醒我们别被“滤镜”带跑了

热度会不会退?

多位从业者都给出相似判断:会,但不会马上

冬天是糖葫芦传统旺季

等到新鲜莓果、葡萄的季节过去,原料波动和创新速度就成了分水岭

能继续引入新的搭配、把出品稳定做扎实的门店

可能留下;

把队排得越长越好的门店,可能先掉队

这不是唱衰

是任何爆款都必经的“冷却期”

至于消费者

别让自己被“排队”支配了判断

喜欢就去,不喜欢就等

两个月后再吃,也许味道更淡定、价格更清醒

而对小店来说,这波风刮过后,留下来的不是点赞数

是配方、手艺和能复刻的稳定

一个小小糖葫芦,把城市夜晚的烟火和人的好奇心都点亮了

我倒想看

当第一场雪真的落下时,这根裹着薄薄糖衣的热度,能不能稳稳地从网红,变成“每天都有人愿意再来一串”的日常

来源:小渔知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