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五”搞工业化,跟着建厂房的,成了国企骨干;“十二五”搞城镇化,敢进城搞基建的,基本都自由了;“十三五”搞数字经济,最早那批做直播的,赚得盆满钵满。
“一五”搞工业化,跟着建厂房的,成了国企骨干;“十二五”搞城镇化,敢进城搞基建的,基本都自由了;“十三五”搞数字经济,最早那批做直播的,赚得盆满钵满。
这次“十五五”,风往哪吹?
文件一读,很多人心里有点发毛。AI要爆发,新质生产力要起飞,高端制造要突破。
这规划……怎么看都像是“为机器”写的。
那普通人在这场变革里,到底扮演什么角色?是主角,还是给机器烧火的“燃料”?
咱们得先面对一个扎心的事实:“十五五”规划的核心议题之一,叫“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这可不是什么空话,这是国家意志在“换挡”。
“十四五”咱们说要“高质量发展”,到了“十五五”,直接给了方法论:“因地制宜”。
啥意思?
就是各地别“一刀切”了,看看自家有啥底牌。东北工业基础好,就重点搞智能制造;江浙沪数字经济强,就主攻人工智能、大数据;西部绿色资源多,那就玩命发展光伏、风电。
这个战略,翻译过来就是“效率至上”。
但效率的背后,往往藏着“洗牌”。
当国家在追求速度和竞争力的时候,普通人就得重新审视自己的位置了。
规划里提到一句:“完善促进充分就业的体制机制”。
你要是只看字面,可能觉得挺暖心。但潜台词是:一大批岗位,即将消失。
哪些岗位?
就是那些正在被AI替代的:客服、数据录入、简单翻译、基础设计、初级编程。AI干这些,比人快、比人便宜、还比人听话。
你看,这几年游戏、电影行业的创意设计师,是不是都觉得赚钱变难了?要么学会用AI提高生产力抢单子,要么就被迫转型。
更要命的是,规划里还有一句:“支持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
这话分量可不轻。
它的潜台词是:“朝九晚五”的稳定工作,未来会成为稀缺品。
甚至有个推测,未来可能70%的人都要学会在“不确定”中谋生。
所以,你看懂这个“机器规划”的阳谋了吗?
那普通人的“财富指南”,到底在哪?
指南的第一条,就是想明白:你永远跑不过机器。
那句话说得好:你不需要跑赢AI,你只需要跑过不用AI的人就行。
但如果你想活得更踏实点,就得选一条AI跑不进来的赛道。
这就是“逆AI”赛道。这个赛道,不比计算力,只比两样东西:“温度”和“在场”。
第一条“窄门”,叫“精神生意”。
你得承认,点出的一个事实:现在年轻人最大的痛苦,来自“精神内耗”。
物质过剩,精神挨饿。
年轻人的三大痛点:焦虑、孤独、意义感缺失。
他们愿意为“被理解”付费,愿意为“找到答案”付费。
这事儿,AI干不了。
AI可以分析你的情绪数据,可以给你标准化的建议。但它感受不到你深夜失眠的孤独,也理解不了你被误解时的委屈。
这些真实的“感受”,才是“治愈”的源泉。
所以,真正的机会在哪?那就是“AI辅助,真人核心”。
用AI做情绪筛查、建立用户画像、制定个性化方案,但最关键的那个“治愈”过程,还得靠真人。
现在甚至还爆发了“微治愈”市场:15分钟的情绪疏导,30分钟的深度倾听。价格亲民,门槛低,但需求是海量的。
第二条“窄门”,叫“体力生意”。
这话说出来可能有点反常识,但的逻辑很硬。
AI机器人能写代码、能画图,但它能帮你修好漏水的水电吗?能上门帮你做深度家政吗?
以后人会发现,人能干的,
慢慢都能干了。但总有一些工作,“人干更有性价比”。
比如家政、修水电、面对面销售。这些活儿,极度依赖“临场反应”和“真实互动”。
当一个程序员的价值,可能还不如一个随叫随到的水电工时,你才会明白“总有一天,大家又发现,劳动者最光荣。”
如果说“逆AI”赛道是窄门,那“十五五”规划里,还藏着一道“宽门”。
这就是规划的B面,也是“人民至上”。
你可千万别觉得这又是什么换汤不换药。
“十四五”讲的是“以人民为中心”,“十五五”直接升级到“人民至上”,这力度简直是从“小火慢炖”变成了“大火猛攻”。
啥意思?
意思就是,以前没顾上的、没办好的“民生短板”,这次要下血本“补”上了。
国家一定会聚焦普通人最关心的那些问题。育儿、医疗、养老和教育,这四大方向,会成为国家接下来最重要的财政开支方向。
“十四五”落地的育儿补贴,很多人觉得不多,但这只是个“开始”。
对普通人来说,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当“新质生产力”那个赛道在疯狂“洗牌”和“内卷”的时候,国家正用财政的手段,给你指出了另一条“确定性”的赛道。
未来5到10年,这四大领域的需求是刚性的,国家的投入是刚性的。
你现在去学技术、找工作,如果能往这四个领域靠,就等于跟着“天气预报”走,顺风顺水。
这才是藏在“十五五”里,最大、最稳的“国运”红利。
所以,这份“财富指南”的终点是什么?
是让你去考AI证,还是让你去开养老院?
都不是。
“十五五”规划真正揭示的是:我们熟悉的世界,那个“确定性”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过去,我们的活法像是有了一张“地图”:好好读书,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熬到退休。
但现在,AI来了,“灵活就业”来了,这张“地图”彻底废了。
现在是你发现市场需要什么,然后反过来组织资源去满足它。
是你能不能快速适应,能不能从“翻译”变成“用AI搞翻译的管理者”。
而且过去,我们都觉得在办公室当文员最“安全”。可AI来了,这种“安全”的文职工作,反而是最危险、最容易被替代的。
你主动去拥抱“风险”,反而活得最“安全”。
说白了,未来五年,最大的“财富”,不是你存了多少钱,也不是你考取了哪个“铁饭碗”。
而是你脑子里的那根“指南针”——你能不能看懂这个“机器”和“人类”并存的世界,然后找到那个专属于“人”的位置。
来源:文叙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