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政服务,曾经被认为是低学历人群的专属领域,现在也开始向高校毕业生招手了。这说明什么?就业形势严峻啊!毕业生们选择有限,为了生存,不得不放低身段。
最近刷朋友圈,看到一条新闻,差点一口老血喷出来。几个部委联合发文,鼓励高校毕业生进入家政行业。
不是说家政不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鼓励大学生去当保姆、月嫂,总觉得哪儿不对劲。
1353万!这是2024年全国高考报考人数,比2023年又增加了62万。
再看看202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测:1222万,同比增加43万。
这数字,看着就让人头皮发麻。这么多毕业生,工作岗位从哪儿变出来?
以前总听人说,知识改变命运,现在看来,知识改变的可能是送外卖的路线,从三环送到了四环。
家政服务,曾经被认为是低学历人群的专属领域,现在也开始向高校毕业生招手了。这说明什么?就业形势严峻啊!毕业生们选择有限,为了生存,不得不放低身段。
我以前单位有三个同事,他们的孩子都是双一流医科大学本科毕业生,你以为学医出来就等于捧着金饭碗?
错!三个孩子,只有一个找到了工作,另外两个还在吭哧吭哧地考研。医科大学,那是多少人挤破头都想进的地方。现在,连医科大学毕业生都找不到工作,这竞争得有多激烈?
想想看,一个家庭,砸锅卖铁供孩子读大学,结果毕业了去当保姆,这算不算一种讽刺?
高等教育的价值,是不是也该重新审视一下了?我们投入了那么多时间、金钱和精力,得到的回报却不成比例。这就像买了一张彩票,中了五块钱,连本钱都没捞回来。
现在很多家长都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继续投资高等教育,还是及早让孩子进入社会?
继续深造,可能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早早进入社会,又担心孩子缺乏竞争力。这就像走钢丝,左边是悬崖,右边也是悬崖。
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就把这种焦虑展现得淋漓尽致。
剧里的家长们为了孩子的高考,简直操碎了心。又是补习班,又是模拟考,恨不得把孩子塞进大学的保险箱里。可结果呢?孩子考上了大学,却发现未来依然迷茫。
我有个朋友,孩子今年高考,分数还不错。本来想让孩子学计算机,觉得这行业热门,将来好找工作。结果一打听,现在程序员也卷得厉害,996是常态,35岁就面临被淘汰的风险。朋友现在犹豫了,不知道该让孩子学什么专业。
其实,这也不怪家长焦虑。现在社会变化太快,很多行业都在洗牌。今天热门的专业,明天可能就成了冷门。就像当年的BP机维修专业,现在还有人学吗?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培养人才,而不是制造文凭机器,与其盲目追求高学历,不如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能力,才是他们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我记得体育老师曾经说过,未来社会,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认知,认知是什么?是判断力,是洞察力,是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些能力,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获得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磨练。
所以,与其纠结于孩子该上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不如多带孩子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让他们接触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想。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选择也不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教育不能只盯着文凭,更要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回到开头那个新闻,鼓励大学生进入家政行业,本身并没有错,家政行业也需要高素质人才。但如果这是因为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被迫进入家政行业,那就值得我们深思了。
这背后,反映的是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是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节。
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困境,更要思考未来的方向。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如何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如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来源:丁妈妈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