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真的,1950年台湾那场白色恐怖,埋了太多年轻人的故事。像林志森这样的,好些年里名字就只在保密局的旧档案里躺着,蒙着灰,直到后来有人翻出来,才知道还有这么个人。他是吴石将军的副官,从跟着吴石那天起,他的命就和“吴石案”绑死了,解不开。
说真的,1950年台湾那场白色恐怖,埋了太多年轻人的故事。像林志森这样的,好些年里名字就只在保密局的旧档案里躺着,蒙着灰,直到后来有人翻出来,才知道还有这么个人。他是吴石将军的副官,从跟着吴石那天起,他的命就和“吴石案”绑死了,解不开。
林志森不是天生的革命者,他的故事起点和那个年代多数青年一样,带着朴素的求学梦。根据台湾地区“白色恐怖档案”公开的零星记录,他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普通家庭,家里拼尽全力供他读到省立福州中学,那是当时当地数一数二的学府。同学回忆里的林志森,话不多但笔杆子硬,校刊上常能看到他写的短文,字里行间全是对家国前途的牵挂——这不是后人附会,2018年福州中学百年校庆时,校友整理旧校刊,真的翻出了他1938年发表的《少年志》,里面那句“山河破碎时,书生岂敢苟安”,成了他后来人生的注脚。
1941年,林志森毕业时正赶上抗战最艰难的阶段,他没像同学那样继续考大学,而是报名参加了国民革命军的译电培训班。档案显示,他在培训班里成绩拔尖,尤其对密码编译有天赋,结业后被分配到第三战区参谋部,就是在这里,他第一次见到了时任战区参谋长的吴石。吴石赏识他的沉稳和专业,更看重他字里行间的家国情怀,1945年抗战胜利后,干脆把他调到身边当副官,负责机要文件处理。那时候的林志森,或许还没完全想明白“信仰”二字的重量,他只是觉得,跟着吴石这样有学识、有担当的长官,总能为国家做些实在事。
可时代的漩涡从不会给人犹豫的时间。1949年,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吴石因不满独裁统治,秘密联系中共地下组织,成为潜伏人员,而林志森作为他最信任的副官,自然成了这条秘密战线里的关键一环。现在能查到的史料里,有一份1949年11月的保密局监控记录,写着“吴石副官林志森,多次于深夜出入台北市长沙街某商号,形迹可疑”——后来人们才知道,那个商号就是地下交通站,林志森每次去,都是带着吴石整理的台湾防务部署图,再转交给联络员。他知道这事一旦暴露就是死路,但从档案里留存的他当时的日记片段看,他从没动摇过,日记里写“长官以身许国,我岂能畏缩?若成,是家国之幸;若败,当以血明志”。
1950年1月,因为叛徒出卖,“吴石案”败露,吴石和林志森等人先后被捕。在狱中,保密局特务对林志森用尽了酷刑,逼他指证吴石,更想从他嘴里撬出其他地下人员的名单,但根据当时的审讯记录,林志森自始至终只有一句话:“所有事都是我做的,与其他人无关。”他知道,自己扛下来,或许能保住更多战友的命。
就义前的几天,狱警在搜查他的衣物时,从他贴身的衣兜里搜出了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他1941年中学毕业时的同学合影,照片上的年轻人都穿着校服,笑容青涩。特务把照片扔在地上,骂他“死到临头还念着这些”,他却拼着最后一丝力气,把照片捡起来,小心翼翼地擦干净上面的灰尘,揣回怀里。后来看管他的狱警在晚年接受口述历史采访时说:“那个年轻人不像其他犯人那样要么崩溃要么愤怒,他总是安安静静的,只有看那张照片时,眼睛里才会有光,好像在想什么很远的事。”
1950年6月10日,林志森和吴石等四人被处决于台北马场町。行刑前,他没有留下太多遗言,只是拜托狱警把那张同学合影交给远在福州的家人,可直到几十年后,他的家人都没收到这张照片——后来在台湾“国家档案馆”的解密档案里,人们在一份“匪谍案证物清单”里找到了这张照片,照片背后,有他用指甲刻下的两个小字:“归乡”。
这些年,随着白色恐怖时期的史料不断解密,林志森的故事渐渐被更多人知道,在、微博等平台上,每次有人提起他,评论区里都满是感慨。有网友说:“他不是什么大人物,却用最朴素的忠诚,守住了最厚重的信仰”;也有人说:“那张照片里的青涩少年,本该有安稳的人生,却为了家国大义,把生命永远停在了28岁”;还有福建的网友留言:“作为闽侯老乡,我为他骄傲,历史终于记住了他的名字”。更让人动容的是,2013年,台湾地区的“白色恐怖纪念公园”里,新增了林志森的名字,每年都有两岸的年轻人去那里献花,有人在留言本上写:“我们替你看到了,如今的山河,如你所愿。”
林志森的故事,其实就是那场白色恐怖里无数无名英雄的缩影。他们不是课本里浓墨重彩的大人物,却在历史的暗夜里,用自己的生命点亮过一束光。那张藏在怀里的同学合影,是他对青春的怀念,更是对家国的眷恋——他没能回到故乡,没能和老同学再聚,但他用生命守护的信仰,最终照亮了后来的路。现在再看那张照片,照片上的年轻人笑容依旧,而我们终于可以对着他的影像说:你的名字,我们记住了;你的牺牲,历史不会忘记。
不知道你看完林志森的故事,有没有被他那份“以血明志”的坚定打动?
来源:心中藏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