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不旱不涝收碱嘎巴”,这段顺口溜道出了沧州盐碱地昔日的困境。作为滨海盐碱地的典型区域,沧州偏偏要向盐碱地发起攻坚战,寻求“逆天改命”。
“只长盐蓬草,不长棉和粮”的盐碱地,在河北沧州已经变成沃野良田、“候鸟天堂”。
“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不旱不涝收碱嘎巴”,这段顺口溜道出了沧州盐碱地昔日的困境。作为滨海盐碱地的典型区域,沧州偏偏要向盐碱地发起攻坚战,寻求“逆天改命”。
在如今的沧州渤海之滨,人们不再望盐碱地而兴叹。“捷麦19”、“捷麦20”小麦平均亩产分别实现260公斤、300公斤,并被推广至天津、山东和新疆等地区。
沧州南大港湿地水草丰美,鸟类成群。 视觉中国 图
除了麦田,在沧州南大港湿地,盐碱地还造就一方候鸟乐土。这里的水域在冬天因延缓封冻,成为候鸟迁徙途中难得的“补给站”,而顽强生长的碱蓬草,更为候鸟开辟出休憩之所。这让盐碱地利用恰似一场“塞翁失马”,原本的劣势被扭转为生态奇迹。
据统计,沧州南大港湿地现有记录的鸟类达到272种,2024年湿地迁徙鸟类数量增加至10万余只,成为东亚到澳大利亚候鸟迁飞路线上的重要停歇地。
2024年7月,包括“河北沧州南大港候鸟栖息地”在内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自此,这里成为河北省第一处世界自然遗产。
2025年5月14日,沧州市委宣传部、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合办的“河海狮城 文武沧州”全国重点网络媒体和网络达人沧州行活动走进中捷农科所、南大港湿地,探寻盐碱地的蜕变足迹。
“无用之地”成“大粮仓”
5月14日正逢春夏之交,走进沧州中捷农科所试验田,麦浪随风起伏,再过20多天,这片旱碱麦就将迎来丰收时刻。
盐碱化被称为土地的“顽疾”,地下水的水位低、矿化度高、不宜灌溉,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盐碱含量高,导致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
地处渤海之滨的沧州,是滨海盐碱地的典型区域,土地盐碱化严重。公开数据显示,沧州有盐碱耕地面积408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3。
曾经,人们望盐碱地而兴叹,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无用之地”如今已变成“大粮仓”。
5月14日,沧州中捷农科所试验田里耐盐小麦长势喜人,有望迎来丰收。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在一水未浇的情况下,它们的平均亩产可以分别达到260公斤、300公斤。”中捷产业园区农科所农技专家张卫军在试验田时,手指依次指向了种植“捷麦19”、“捷麦20”两种小麦的麦田。
与上组数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沧州的旱碱麦亩产也不过100斤。
张卫军正是这两种小麦的育种者之一,常年扎根田间,让他皮肤黝黑。“搞育种工作没有什么捷径。”他介绍,这两个品种的平均培育周期为13年。目前,碱麦系列已被推广至沧州运河以东、天津南部和山东北部等广大盐碱地区,最高年种植推广面积可达到150万亩左右。
事实上,早在1975年,中捷农科所便开始寻找耐盐的种子。经过7年的努力,终于在1982年培育出第一个突破性品种“冀麦32”,让盐碱地的小麦亩产首次突破150公斤。
张卫军和同事们并未因此停止培育的脚步,在2006年,“捷麦19”问世,又在9年后,育成“捷麦20”。他介绍,“捷麦19”抗旱、耐盐碱、抗寒性强、产量稳定,而“捷麦20”亩产更高,并在抗倒伏方面表现更加优秀。
这种持续创新的育种精神正在沧州大地结出更多硕果。据公开报道,目前,沧州新审定“沧麦18”“泊麦20”“吴旱015”三个旱碱麦新品种,建立旱碱麦繁育基地6.15万亩,年繁种能力达到1.8万吨。
实际上,治理盐碱地,有两种思路,选育耐盐碱植物的路径被称为“以种适地”,而另一种做法则是“以地适种”,即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
沧州滨海盐碱地能变成良田,离不开科研人员的努力。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普通粮食作物如小麦、玉米、高粱的耐盐临界值通常在千分之三左右。”中捷产业园区农科所农业技术人员杨圆圆向澎湃新闻介绍,沧州部分盐碱地的含盐量最高可达到千分之八或九,远超作物耐受范围。
“不能因为不适合种植,就让它空着。”杨圆圆称,盐碱地改良是以年为计的系统工程,普通农户很难独自承担这样的投入和风险,因此农业科研机构必须先行探索。
她介绍,当前,中捷农科所正在高盐碱地实验种植菊芋、芦竹、决明子等特色作物。“它们能吸收土壤中的一定的盐分,变相降低土壤的盐度。”杨圆圆透露,菊芋表现较好,但目前还处于试验阶段。
据沧州日报报道,围绕改善盐碱地土壤环境,沧州与中科院等多家科研院校深入合作,探索出水肥盐优化调控、覆膜穴播、秸秆深埋还田隔盐、暗管排盐等一系列盐碱地改造先进技术,实现粮食增产20%以上。
同时,沧州大力开展引调水工程,通过新改建堤坝、节制闸,疏通河道提升引蓄水能力,引调农业灌溉用水2.21亿立方米;推动总投资15.57亿元的16个盐碱地水利项目建设,已完成投资10.7亿元。
可以预见,未来更多经治理后的盐碱地,将成为粮食增产的“金色粮仓”。
“候鸟天堂”获批世界自然遗产
盐碱地既可变成麦浪翻滚的沃野良田,也可化身“百鸟翔集舞晴空”的生态天堂。
在沧州南大港湿地,芦苇荡随风摇曳,黑天鹅拨动水面,丹顶鹤在浅滩闲庭信步,黑翅长腿鹬在芦苇间时隐时现……
沧州南大港湿地是候鸟的重要驿站。 视觉中国 图
南大港湿地是东亚到澳大利亚候鸟迁飞路线上的重要停歇地、中转站以及众多珍稀水鸟的栖息繁殖地。
2024年7月,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包括“河北沧州南大港候鸟栖息地”在内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自此,南大港候鸟栖息地成为河北省第一处世界自然遗产。
为何是南大港湿地被“选中”?南大港湿地相关负责人道出其中奥秘:此地所在的区域土地多为盐碱地,高盐度水域具有延缓封冻的特性,因此,在较冷的天气里,这里成为迁徙途中难得的“补给站”。另一方面,每年黄河水会汇入湿地,淡水的流进会进一步丰富湿地的水生植物的品种,鱼虾因此也会更肥美。
环境生态,是吸引候鸟停留的又一关键因素。在南大港湿地,可见成片的芦苇与碱蓬群落。实际上,含盐量1.5%以上的土地中,包括芦苇等很多植物无法生存,但碱蓬草却能顽强生长,为涉禽类候鸟开辟出休憩之所。
然而,多年前,这片“候鸟天堂”因围垦养殖,生态系统曾一度严重退化。据公开报道,在2015年,沧州将南大港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列入禁止开发区域,并开始全面清理湿地水面养殖。
2020至2021年,南大港产业园区实施北部养殖池塘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累计恢复湿地面积108.8公顷,恢复了由水域—浅滩—生境岛组成的立体生态空间,这一项目被自然资源部评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
5月14日拍摄的沧州南大港湿地一部分。 澎湃新闻记者 陈鑫露 图
而2023至2024年,当地继续开展南大港湿地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完成退养还湿200公顷,疏通河道15.5千米,3000公顷湿地焕然一新。
随着湿地生态系统不断改善,飞抵至此的鸟类越来越多。“2024年迁徙鸟类数量自2022年的3.5万余只,增加到了10万余只。”南大港湿地讲解员张娜说,截至目前,湿地共发现鸟类27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7种。
在这里,传统意象“雁过留名”被赋予了科技新内涵。在南大港湿地的保护区内安装的3套声纹收集设备,可对出现的鸟类鸣叫声进行收集,并借助AI与系统内的1500多种声纹样本进行智能比对,实现鸟类品种的检测。
与声纹识别相辅相成的,是一套“鸟类图像识别”系统。在保护区各处的11套监测设备,可对出现的鸟进行视频识别,构建起全天候的视觉监测网络。当鸟类出现在镜头中,系统会自动锁定画面中的鸟类个体,显示其品种与数量。
5月14日,一只成年天鹅带着3只天鹅宝宝在沧州南大港湿地漫步。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就在今年4月21日,南大港湿地迎来了今年春季迁徙期间的一批“特别访客”——4只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卷羽鹈鹕。此次观测到的群体中包括1只繁殖期成鸟和3只亚成体。
如今,“百鸟翔集”已成南大港湿地的常态画卷,成为吸引游客的“旷野之旅”旅游目的地。今年“五一”假期,河北沧州南大港湿地以“与自然共呼吸”为主题,推出集生态观光、文化体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踏春游园活动。
此外,为丰富游客体验,南大港湿地景区创新打造“蒹葭渡露营地”,提供帐篷露营、乌篷船打卡等沉浸式野趣项目。同时,景区将传统艺术与自然景观巧妙结合,还特别推出花船表演、国风舞蹈快闪秀等文化活动。
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澎湃新闻记者 迪娜尔
来源:米西说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