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太太认为公交车上的博爱座就是为像她这样有需要的老年人准备的,年轻人应主动让座。而先前坐在博爱座的年轻女子觉得老太太态度差,不愿让座,还称博爱座谁都能坐,没必要一定让给老太太。
近日,一位72岁的上海老太太在台湾公交车上,因座位问题与一位年轻女子发生激烈争吵。
老太太认为公交车上的博爱座就是为像她这样有需要的老年人准备的,年轻人应主动让座。而先前坐在博爱座的年轻女子觉得老太太态度差,不愿让座,还称博爱座谁都能坐,没必要一定让给老太太。
老太太称自己72岁应该坐博爱座,年轻女子则说“我也不想你以后没有机会坐博爱座”,暗指诅咒老太太。老太太很生气,回怼女子不一定能活到她这个年纪。之后年轻女子又说老太太这么凶、有力气不需要坐位置,老太太表明自己是上海人,称上海女人就是这么凶。
年轻女子让老太太“滚回上海”,这彻底激怒了老太太,她怒怼女子,称自己在上海有房,年轻女子在她面前是个“穷毕”,还表示台湾这种地方比不上上海。后续争吵中,老太太还称自己有台湾护照和上海(此处表述有误,中国公民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护照,持续指责年轻女子穷。
有人没有了解事件全过程,单方面认为上海老太太丢人丢到了台湾,这是不理性的,也不要带节奏。
在信息传播迅速的当下,部分人容易在未了解事件全貌时就匆忙下结论,给当事人贴上片面的标签,这其实不理性的行为。
在这起公交车座位冲突事件中,仅仅因为老太太自称上海有房子,就将个人的不当言行上升到地域层面,认为她“丢人丢到了台湾”,这无疑是将个体行为扩大化到整个地域群体,不仅对当事人不公平,还可能引发地域之间不必要的误解和对立。每个人都可能在情绪激动时做出不恰当的举动,我们应该以客观、全面的视角去看待事件,避免因片面信息而带偏节奏。
为了营造理性、和谐的社会氛围,我们在面对类似事件时,需要保持冷静,深入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避免被片面的观点和情绪化的言论所左右,做到就事论事,公正地评价每一个行为和现象。
来源:风闻论事